天天看點

河北省南部一個縣,為何擁有這麼多變的“面孔”,您了解幾個?一、秦漢古驿,皇室寶地。二、魏晉京畿,州郡治所。三、唐宋郊鄙,禦河通道。四、齊魯西隅,比屋可封。五、烽火歲月,紅色老區。

對于生活在館陶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來說,千年古縣、冀魯交界、交通便利、蛋雞黃瓜、糧食之畫……這些關于館陶的“标簽”已經被大家所熟知,但是曆史上的館陶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一面,本文就來梳理一下,看您了解幾個:

河北省南部一個縣,為何擁有這麼多變的“面孔”,您了解幾個?一、秦漢古驿,皇室寶地。二、魏晉京畿,州郡治所。三、唐宋郊鄙,禦河通道。四、齊魯西隅,比屋可封。五、烽火歲月,紅色老區。

春秋冠氏邑

館陶縣是我國曆史上最早建城的地方之一,早在春秋時期已經有了“冠氏邑”這個城池,西漢初年以這個城池置縣“館陶”。之是以得到這個名字,是因為館陶自建城之後就是聯絡東西方驿路的重要一站,在戰國時期的趙國為了友善公務和商旅往來,在冠氏邑城西北七裡陶山旁邊建設了驿館,久而久之,“館陶”之名被來往的官員、客商使用并傳播開來,逐漸取代了 “冠氏邑”,甚至置縣也用了“館陶”這個名字,直到今天。而“冠氏”之名則在隋開皇六年(586年),析館陶縣東部和清淵縣各一部分置“冠氏縣”,這就是今天的冠縣。

河北省南部一個縣,為何擁有這麼多變的“面孔”,您了解幾個?一、秦漢古驿,皇室寶地。二、魏晉京畿,州郡治所。三、唐宋郊鄙,禦河通道。四、齊魯西隅,比屋可封。五、烽火歲月,紅色老區。

西漢時的館陶縣,北側的清淵縣治在今天路橋鄉清陽城村

館陶在秦漢時期位于黃河下遊,河道衆多、交通便利,土壤肥沃、物産豐富,這樣的條件在農耕文明時期無異于“天府之國”,是以受到了很多帝王的青睐,為了表達對自己子女的寵溺,就把館陶當作湯沐邑和封地賞賜給了他的子女,在兩漢和曹魏時期,有漢文帝之女劉嫖、漢宣帝之女劉施、光武帝之女劉紅夫被封為館陶公主,魏文帝曹丕之子曹霖為館陶王。館陶無疑是名副其實的“皇室寶地”。

東漢末年官渡之戰後,曹操消滅了袁紹勢力,進占邺城,進而平定了河北。他為了兼并天下,把邺城進行苦心經營,被稱為“邺都”。曹丕代漢建魏後,雖然定都洛陽,但邺城為長安、谯、許昌、邺城、洛陽等“五都”之一,直至五胡十六國、南北朝時期,邺城先後為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朝都城,居黃河流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長達四個世紀之久。

河北省南部一個縣,為何擁有這麼多變的“面孔”,您了解幾個?一、秦漢古驿,皇室寶地。二、魏晉京畿,州郡治所。三、唐宋郊鄙,禦河通道。四、齊魯西隅,比屋可封。五、烽火歲月,紅色老區。

以邺城為都城的四個朝代

在這一時期,館陶由于距離邺城僅200餘裡,從曹魏開始就成為京畿的“三魏”之一,同時館陶西側有白溝流經,曹操開鑿了溝通漳水和白溝的利漕渠,進而能從白溝南下溝通洛陽,館陶也是以既成為邺城的東部屏障,也是邺城到洛陽的咽喉所在。可能也正因為這樣,館陶自曹魏開始,先是在黃初二年(221年)成為陽平郡的治所,又在北周大象二年(580年)于陽平郡置毛州。那時的行政區劃層級是州、郡、縣三級制,對應今天的話就是州相當于省、郡相當于地級市,是以那時的館陶縣城就相當于今天的省城,駐有省、地級市、縣級三級上司機構。

河北省南部一個縣,為何擁有這麼多變的“面孔”,您了解幾個?一、秦漢古驿,皇室寶地。二、魏晉京畿,州郡治所。三、唐宋郊鄙,禦河通道。四、齊魯西隅,比屋可封。五、烽火歲月,紅色老區。

北魏時的陽平郡治

河北省南部一個縣,為何擁有這麼多變的“面孔”,您了解幾個?一、秦漢古驿,皇室寶地。二、魏晉京畿,州郡治所。三、唐宋郊鄙,禦河通道。四、齊魯西隅,比屋可封。五、烽火歲月,紅色老區。

唐朝館陶附近有永濟渠,屬魏州管轄

由于北周末年楊堅拆毀邺城、遷移百姓,邺城繁華不再,館陶也從州郡治所的神壇上跌落下來,到了隋朝就成為了普通一縣。雖然有着隋炀帝沿曹操時期的白溝開鑿的大運河永濟渠,館陶縣成為沿途重鎮,唐初李世民、李建成在這裡征戰,并且還走出了名相魏徽,但也掩藏不了失去地區中心城市地位後的頹勢。唐朝安史之亂後,朝廷為了籠絡河北安史舊部,在今天河北大名置魏博節度使,從那時起今天大名一帶開始興起,到了北宋時期更成為四京之一的“北京”。

河北省南部一個縣,為何擁有這麼多變的“面孔”,您了解幾個?一、秦漢古驿,皇室寶地。二、魏晉京畿,州郡治所。三、唐宋郊鄙,禦河通道。四、齊魯西隅,比屋可封。五、烽火歲月,紅色老區。

宋朝的四京,北京為大名府

唐宋時的館陶成為區域中心城市“大名府”的郊區,雖然距離不算遠,但影響力并不算大。僅有身邊的那條永濟渠“禦河”,因為隋炀帝征高麗經過、阻礙起義軍劉黑闼逃脫李世民的追擊而讓館陶在曆史留下名字,再有就是大名、館陶、恩州、河間、雄州一線作為宋遼和平時期的聯絡通道,宋朝宰相王安石曾在館陶經過,留下了《永濟道中寄諸舅弟》的詩句:

燈火匆匆出館陶,回看永濟日初高。似聞空舍鳥烏樂,更覺荒陂人馬勞。客路光陰真棄置,春風邊塞隻蕭騷。辛夷樹下烏塘尾,把手何時得汝曹。
河北省南部一個縣,為何擁有這麼多變的“面孔”,您了解幾個?一、秦漢古驿,皇室寶地。二、魏晉京畿,州郡治所。三、唐宋郊鄙,禦河通道。四、齊魯西隅,比屋可封。五、烽火歲月,紅色老區。

北宋時的館陶縣,位于大名至恩州一線道路中

在經曆了曆史上那些波瀾壯闊的事件之後,到了元朝館陶縣逐漸沉寂,變得厚重、穩健了起來,就像一個大俠斂去了鋒芒,轉身變成了一個樸實、溫良的老農,“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雖然沒有做大俠時的轟轟烈烈,但也是踏踏實實,民熙物豐,安居樂業。

河北省南部一個縣,為何擁有這麼多變的“面孔”,您了解幾個?一、秦漢古驿,皇室寶地。二、魏晉京畿,州郡治所。三、唐宋郊鄙,禦河通道。四、齊魯西隅,比屋可封。五、烽火歲月,紅色老區。

清朝乾隆年間的館陶縣域

河北省南部一個縣,為何擁有這麼多變的“面孔”,您了解幾個?一、秦漢古驿,皇室寶地。二、魏晉京畿,州郡治所。三、唐宋郊鄙,禦河通道。四、齊魯西隅,比屋可封。五、烽火歲月,紅色老區。

清朝乾隆年間館陶縣城

明朝确定了我國今天大部分省級分界線輪廓,館陶縣處于山東省西部,與明朝的北直隸、清朝的直隸比鄰,境内雖然有皇家視之為命脈的“衛漕”通過,但也僅供河南一省的漕糧北上,遠比不得流經東昌府城的大運河繁榮。不過,也正是因為這樣,才積澱出了館陶人樸實、節儉、賢良的性格。就像明清時期國家、省、府各級志書對館陶人民習俗的那些記載:

河北省南部一個縣,為何擁有這麼多變的“面孔”,您了解幾個?一、秦漢古驿,皇室寶地。二、魏晉京畿,州郡治所。三、唐宋郊鄙,禦河通道。四、齊魯西隅,比屋可封。五、烽火歲月,紅色老區。
《大明一統志》:俗近敦厚,家知禮遜,習俗節儉,人多讀書,士風彬彬,賢良宏博。 《山東通志》:士習詩書,尚禮儀,民樸實,無浮華。 《東昌府志》:家習儒業,人以文鳴,農桑務本,戶口殷富。

有個詞語叫做“比屋可封”,大概意思是:在唐、虞時代,賢人很多,差不多每家都有可受封爵的德行。後比喻社會安定,民俗淳樸,也形容教育感化的成就。

這不正是當時館陶的真實寫照嗎?

館陶人雖然淳樸、賢良,但是有血性。上個世紀初異族入侵的時候,當國民政府的省主席号召各級政府随他一起逃離時,館陶人範築先卻通電全國:“裂眦北視,決不南渡。誓率我遊擊健兒及武裝群眾,以與倭奴相周旋。成敗利鈍,在所不計,鞠躬盡瘁,亦所不惜。”組織起了35個支隊、3路民軍,約6萬人的抗日武裝。

河北省南部一個縣,為何擁有這麼多變的“面孔”,您了解幾個?一、秦漢古驿,皇室寶地。二、魏晉京畿,州郡治所。三、唐宋郊鄙,禦河通道。四、齊魯西隅,比屋可封。五、烽火歲月,紅色老區。

1911年時的館陶縣

雖然範将軍在敵衆我寡的情況下殉國,但是他拉起來的這支隊伍後來卻成為我黨上司下中原野戰軍的主力,一直打過黃河、打過長江、打到大西南。隊伍中許多同志都走上了省部、廳局級上司幹部的崗位,為建設新中國貢獻出強大的力量。

河北省南部一個縣,為何擁有這麼多變的“面孔”,您了解幾個?一、秦漢古驿,皇室寶地。二、魏晉京畿,州郡治所。三、唐宋郊鄙,禦河通道。四、齊魯西隅,比屋可封。五、烽火歲月,紅色老區。

1947年晉冀魯豫解放區冀南一專區時的館陶縣

在抗戰的艱苦歲月時,流淌在館陶縣境内千百年的這條河,無論在曆史上有多麼牛的名字:白溝、永濟渠、禦河,但從抗戰開始這條河就成為敵人“以鐵路為柱、公路(包括幾條大的河流)為鍊、碉堡為鎖”建立“囚籠”政策進行封鎖的重要一環,以緻于我軍民的戰鬥被迫分成衛東、衛西兩部分。即便是這樣,館陶人民建立的秘密交通線也能夠随時保證我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軍政上司的往來。而位于衛西房寨鎮一帶的革命老區則成為1942年、1943年抗戰形勢最為嚴峻時候依然沒有淪陷的根據地之一。

河北省南部一個縣,為何擁有這麼多變的“面孔”,您了解幾個?一、秦漢古驿,皇室寶地。二、魏晉京畿,州郡治所。三、唐宋郊鄙,禦河通道。四、齊魯西隅,比屋可封。五、烽火歲月,紅色老區。

以衛運河劃分省界前的館陶縣地圖

新中國成立之後,為了配合國家治理水患、治理海河的統一安排部署,館陶縣城首先從金代以來就是治所衛運河東岸的北館陶遷到了位于衛運河西岸的南館陶,并且縣域于1964年底被以衛運河為界,河東岸部分被劃入山東省冠縣和臨清市,全縣面積縮小了近一半。河西岸的館陶縣域劃入河北省,從此由齊魯之地的西隅成為了燕趙之地的東大門,原來在縣域穿縣而過的衛河則成為與山東的界河,酌古斟今、如此巨變、令人唏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