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皇帝(6)李煜:幽夢十五載,夢醒方知身是客

唐後主李煜

皇帝(6)李煜:幽夢十五載,夢醒方知身是客

唐元宗李璟第六子

今天讀到李煜傳真是感觸頗多,生活經曆許多挫折之後,才對李煜的經曆,李煜詩詞有了另一番了解。

之前,在影視劇,坊間的傳聞,網絡上得到資訊,感覺唐後主李煜是個詩詞造詣很高,又多愁善感的皇帝,而且還有點色色,整天和周皇後吟詩玩樂。

今天讀到李煜傳的時候,我的态度大大改觀,李煜不是一個柔弱的皇帝,他至少算是一個守成皇帝。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繼位,尊宋為正統,歲貢以保平安。開寶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滅南漢,李煜去除唐号,改稱“江南國主”;并于次年貶損儀制,撤去金陵(今南京)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廷。

這段簡單的文字,我們完全可以看出李煜登基時的背景,和他的登基後的政策。

建隆是宋太祖趙匡胤開始使用的年号,也是宋朝的第一個年号。

宋太祖二年,李煜登基,為了儲存國家社稷,李煜登基後,立即就對北宋稱臣歲貢。

開寶四年,開寶也是趙匡胤的年号,從968年開始,李煜961年登基,7年後,宋太祖就滅了南漢。李煜對此相當恐慌,立刻除去唐号,改為江南國主,并于次年貶損儀制,撤去金陵(今南京)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廷。北宋和後唐的軍事對比,不是一個級别的,李煜歲貢稱臣是大勢所趨。

開寶八年(975年),宋軍攻破金陵,李煜被迫降宋,被俘至汴京(今開封),封為右千牛衛上将軍、違命侯。

961年到975年,從李煜登基到被俘虜,15年。李煜戰戰兢兢侍奉北宋15年,最後還是難逃國破家亡的命運。

開寶七年(974年),李煜上表求放李從善歸國,宋太祖不許。秋,宋太祖先後派梁迥、李穆出使南唐,以祭天為由,诏李煜入京,李煜托病不從,回複“臣侍奉大朝,希望得以保全宗廟,想不到竟會這樣,事既至此,唯死而已”。

宋太祖趙匡胤召李煜進京祭天,這意思相當明顯了。李煜也是悲憤回怼:“臣侍奉大朝,希望得以保全宗廟,想不到竟會這樣,事既至此,唯死而已”。

李煜知道該來的,早晚會來。最後李煜并沒有選擇劉禅那樣裝傻充楞的投降。而是要與北宋做最後一搏。這也是一位君主應該有的尊嚴。

弱小的南唐與強大北宋對戰1年之久。

宋與南唐開戰後,李煜立即與宋斷絕邦交,派兵應戰,并親自巡城,從戰争過程看,李煜的軍事戰略是得當的,宋軍于開寶七年十月正式出兵,到開寶八年十二月攻破金陵,前後曆時一年有餘,其中,宋軍屯兵金陵城下即達一年之久。戰況雖不利南唐,但雙方亦各有成敗。正是這些地方的反複争戰,牽制了宋軍的力量,導緻久圍金陵而不能下,甚至使趙匡胤産生動搖,打算撤軍休整。

最讓後人欽佩的還是李煜的詩詞造詣。

李煜多才多藝,工書善畫,能詩擅詞,通音曉律,尤以詞的成就為最大。李煜的詞,存世共有三十餘首,在内容上,可以亡國降宋為界分為前後兩期:前期詞主要反映宮廷生活和男女情愛,風格绮麗柔靡,雖不脫花間派習氣,但在人物、場景的描寫上較花間詞人有較大的藝術概括力量,在部分詞裡也流露出了沉重的哀愁(如《清平樂·别來春半》);後期詞反映亡國之痛,哀婉凄涼,意境深遠,極富藝術感染力。

欣賞一下李煜的名篇吧。

皇帝(6)李煜:幽夢十五載,夢醒方知身是客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原文: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顔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汴京,世稱南唐後主、李後主。李煜精書法、工繪畫、通音律,詩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詞,繼承了晚唐以來溫庭筠、韋莊等花間派詞人的傳統,又受李璟、馮延巳等的影響,語言明快、形象生動、用情真摯,風格鮮明,其亡國後詞作更是題材廣闊,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詞中别樹一幟,對後世詞壇影響深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