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風雲的聲音,提高思維水準
引言 由于香港對内地的巨大經濟優勢,中央人民政府駐港從業人員往往被"糖衣殼"俘虜。這是香港混亂的主要原因之一。

新華社香港分社,聽起來像是一個新聞機構,實際上,在2000年之前,新華社香港分社具有雙重功能,一方面作為新聞機構,但更重要的是,在香港的中央委員會。直到2000年,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别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中國聯合辦事處才成立,新華社香港分社結束了這一職能。
是以,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實際上是中央人民政府在香港最進階别的官員,即"總局局長"。該職位有一件大事,那就是1990年4月,剛剛卸任新華社社長徐家屯離開美國。
這件事在當時對國内産生了很大的影響。這麼一位高官出國了,上一次可能是林元帥。然而,直到今天,認識徐家屯的人并不多。
徐家屯寫了一本回憶錄,記錄了他作為新華社社長的經曆和經曆。既然是回憶錄,作者當然會美化自己,诋毀相反的。是以,其内容不能被收斂,需要比較其他曆史資料才能确定。
但這并不重要。作者雖然會美化自己,但仍然無意中寫了很多真實的内容。規律是:作者越強調,表達想法,觀點的地方,可信度就越低。相反,他無意中寫的東西往往是真實可信的。
厚厚的一本書,仁慈的看到仁慈,智慧的看到智慧。關鍵是要看看你是否會看到它。
在書中,我看到了一個作者不想表達的線索:在香港的花卉世界裡,一位老共産黨員逐漸迷失,忘記了第一顆心,被"糖衣殼"擊中,最終做出了重大的錯誤選擇。
雖然沒有離開,但徐家屯并沒有堕落為仇恨者。二十多年來,他在海外沒有發表過任何反華言論,沒有被反華勢力利用過,後來似乎有些懊悔。繼續批評他個人沒有多大意義。
這條線索的目的是幫助今天的人們了解香港自1980年代以來的歷史,以及香港大陸居民所面臨的獨特困難和挑戰,其中許多人未能克服這些困難和挑戰。徐家屯就是其中之一。香港的工作已經很久沒有走上正軌了。總體情況相當被動。
這種被動局面一直持續到最近。1997年統一後,即使擁有主權,中央政府機關和駐港人員也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也未能推動香港社會走上正軌。這是近年來香港混亂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在2019年。
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香港對内地的巨大經濟優勢。這就是為什麼他們有機會建造"糖衣貝殼"。
今天,去香港的大陸人不會覺得香港有什麼"糖衣殼"。香港在經濟發展、城市建設、居民生活和文化環境方面都落後了。但在徐家屯時代,内地與香港的經濟差距非常大。
在香港任職前,徐家屯曾任江蘇省委、省軍區第一政治委員會一書記、中央委員。進階行政級别是該國排名前數十的人之一。這是這麼一位進階官員,對香港來說,簡直就是老百姓冒險進城。
徐家屯幾十年沒穿西裝了。1983年剛做成一套,一件衣服才發現材質很厚,冬天穿的,而且,很不合身。我夏天去了香港,我不能穿它。我必須穿一件短袖襯衫去香港,按照當時大陸官員的習慣,戴黑色太陽鏡。
徐家屯乘火車抵達香港。這件裝扮在火車上,被報紙嘲笑,說隻有黑社會才戴黑色墨鏡,襯衫不合身,頭發淩亂,頗具諷刺意味地說是典型的幹爽着裝,其實他就是老派。
看到有關報道,許家屯深受鼓舞。對香港來說,首要任務是找人給他上禮儀課,好好學習先進資本主義禮儀。而且,學會使用,第二天趕緊買西裝打領帶。花了六百港币,徐覺得很貴,沒想到,一件老掉牙,還是被嘲笑西裝風格老舊、低級材質,沒有身份。
此事也已送出該處的會議進行研究。還有人說,國家付的錢太少,買不起好衣服。徐某對此深表贊同。當時,國家向分公司副會長以上員工,每人每年補貼一套衣服。徐在書中說,在香港,人們穿的衣服不僅春、夏、秋、冬四季不同,而且年複一年地變化。國家補貼太少。是以,他向财政部索要更多資金。經過幾次努力,治療确實得到了改善。副會長以上職工,每年補助一套。
後來,徐家屯做了一套戴着平底眼鏡的新西裝。每個人都認為這很好。老人終于沒有那麼土氣了。徐家屯本人非常高興,說我的形象終于被香港社會所接受。
然後是汽車。剛到香港時,管家問:"你喜歡什麼樣的車?徐說,我坐在江蘇是皇冠,很好,它仍然是皇冠。負責此事的人有口碑,台詞是什麼?你的身份,坐在皇冠上,太便宜了。一定是奔馳啊,也是黑色的,這符合你的身份。于是,徐家屯對資本主義禮儀有了一定的了解。
多年來,有人來到門口,提出以90萬港元的價格将一輛勞斯萊斯汽車轉讓給徐家屯,說這輛車符合你作為總裁的身份。徐不敢接受。不久,李嘉誠兩次向徐某提出:你這個身份,往返香港到北京,不能乘坐民航,有自己的專機啊。有那種小型噴射機,像大飛機一樣穩定。我給你一個?
雖然沒有被接受,但許家屯在回憶錄中寫道:"了解他的善意,沒有緊迫感,感謝他的關心。
這些叙述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信的。因為徐某寫下來,就是說他努力工作,盡可能地融入香港社會,就是吹噓自己。但無意中看到,由于經濟水準的巨大差距,雖然作為一名進階官員,但面對香港人,徐泉卻毫無自信,事情按照港人的喜好、标準——甚至到了歡迎的地步。而對于勞斯萊斯汽車、私人飛機等氣門的東西,徐雖然暫時不敢使用,但内心向往的意義,也很明顯。
由于我們在不知不覺中遇到了朝廷,工作,也在不知不覺中按照香港人的喜好去做。
九龍城的山寨是香港的"三向"地區,是以成為黃賭猖獗的地方,是貧民窟。按照共産黨的工作要求,地方幹部不僅要放棄這些地方,而且要作為工作的重點,幫助群衆盡快有效解決困難,消除貧民窟。
按照這種工作習慣,到達香港後不久,徐家屯親自前往九龍城。視察期間,還與當地居民代表進行了直接溝通。徐先生說,應該要求香港和英國政府解決居民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出乎意料的是,在檢查消息傳出後,港英當局非常不滿,發表聲明指責徐家屯沒有提前通知香港政府,并說與徐家屯會見的居民代表不是登記團體。
更有意思的是,在新華社内部,竟然有人向中央報告許家屯擅自行事,引起了英國人和泰尼的不滿。
由于對香港的英國政府的不滿和對他的投訴,許家端在回憶錄中表達了不屑一顧。似乎他在這個問題上堅持了自己的想法,但事實上,在香港之後的幾年裡,許志永從未對人民進行過如此深入的通路。似乎情況是:口腔不合,心連心。
然後是工作。據徐先生介紹,新華社的香港分社此前已經"關閉",缺乏與香港社會的聯系。他打算改變這種狀況。改變的方式是引入客人,更多的溝通和更多的溝通。
這本身就是一個好主意,香港中央确實應該深入了解香港社會,收集各種資訊和輿論,為中央政府的決策提供依據。問題在于,許志永的"客人"幾乎總是香港社會的上層或頂級億萬富翁,或者至少是知名人士。在他的回憶錄中,徐家屯細細品味了他與這些"大人物"的經曆。
一位富有的香港商人,一位作為統一戰線焦點的"老朋友",已經去世。徐家屯不僅出席了葬禮,還親自支援了精神,甘當"孝子"。是以,徐成為第一位公開支援資本家的地方共産黨上司人。
統一戰線的另一個目标也是富商,兒子結婚了,許家屯特邀出席,并在回憶錄中寫道:"看儀式,聽歌,看舞蹈,吃着飯,帶着一切樂趣回來。
其他"接觸社會,融入社會"的方式有:參加公司開業或周年紀念日、展覽開幕、招待會、體育比賽、戲劇活動等,徐先生熱衷于參加。他每年參加五百多次 - 不是每天一次。每年元旦,還要給統一戰線對象送禮、送賀卡。一輪有數千張牌。
當然,每天都有更多的各種膳食。為了吃一頓美餐,徐家屯還正式參加了分會會,以邀請人吃飯為主要工作方法,制定了邀請人吃飯的标準。
起初,對于頻繁的吃飯,徐家屯還沒有适應,但從節儉到奢侈,即使困難,也很難去哪兒。很快,他就像魚水一樣坐在餐桌上,樂于這樣做。畢竟,每次吃飯,他要麼是主人,要麼是客人。被人包圍的感覺很好。
現在回想起來,香港工作出現大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走等級路線,放棄群衆路線。對于徐家屯來說,他不僅不覺得"隻是去層行"有問題,而且作為自己的辛勤表現,美和子子在回憶錄中寫道。
例如,為了赢得演藝界的友誼,他出席了鐘振濤的婚禮,安排王明軒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在香港舉辦了平劇合唱團,并對沒有見到成龍深表遺憾。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徐家屯在香港上層的活動也引起了"老朋友"的嫉妒。老統帥向他抱怨道:"注意新朋友,怠慢老朋友。
正是因為新華社分部的長期工作是"隻往下走",後來在《基本法》的制定中,主要參與者是香港的中上層和上層,他們基本上被排除在外——這是一件大事,朋友,而不是陌生人,肯定會參加。
當然,并不是徐家屯決定單獨走上線。當時,由于香港相對于内地的巨大經濟優勢,維護香港的經濟穩定是重中之重。當時的國家上司人明确訓示許家屯不要讓香港經濟出錯。如果香港經濟崩潰,中央人民政府的負擔太大了。
當時,香港政府年收入360億港元,支出超過300億港元,按當時的匯率計算約為100億港元。相比之下,中國最富有的省份之一江蘇省每年的收入剛剛超過70億元人民币。差距如此之大,以至于當内地與香港對話時,确實是不夠的。當時的國務院上司明确表示,香港的事情,我們做得越少越好。另一位中央上司人甚至說,要保持不變,需要100年或更長時間。
政策層面要求香港經濟穩定,我們不應該照顧太多,而在個人層面上,徐先生覺得自己太窮太樸實,無法與香港的富人抗衡。在這兩個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新華社香港分社的"工作"基本上是與香港各界有勢、有錢、有名望的人一起參加各種高層社會活動。據估計,後來的中國聯合辦事處,也大緻相同。
1986年,李嘉誠曾與徐家屯單獨交談,表示隻要徐家屯到海南上司或擔任開發公司董事長,他将投資100億港元在海南島開發。
從李嘉誠後來在内地的投資表現來看,李嘉誠是在有目的和有計劃地建設公務合謀,想把海南島變成李嘉島。而許家屯則是李嘉誠的花式,被選為官方商業勾結機構的"官",顯然是因為他們已經對彼此有了深刻的了解。徐家屯成了香港強者的"自己人"。
徐家屯在回憶錄中形容自己被中央排斥、不可信等等,雖然從他的叙述中,過錯在了對立面,但有充分的理由懷疑這些叙述的真實性。恐怕不可能既是"自己的人"。
1989年底,中央決定免去許家敦總統職務。當他收到這個消息時,徐很失望。強國也表達了舉辦宴會的願望。因為人太多了,不能開宴,沒有時間在一張桌子上吃飯,最後決定開一個大告别招待會。
過去,新華社在香港舉辦國慶招待會,即3000人的規模。告别派對的規模比國慶招待會還大,是以特意租了一個可容納四五千人的場地。告别招待會當天,數千人擠滿了會場。香港各界名人齊聚一堂。徐家屯以此為他在香港的流行表演,寫在回憶錄中。
事實上,這暴露了他過去幾年在香港與有權勢人物交朋友的熱情和效率,甚至他確實很有地位擔任香港強勢群體的「白手套」,但中央政府沒有給他機會。
1990年4月30日晚,徐家屯沒有說再見就飛到了美國,再也沒有踏上過中國的土地。徐家屯于2016年6月在美國去世。
-----全文,從這裡看起,如果感覺不錯,随便點點"看看"吧。
擴充閱讀:
那些去父母國家的人|李子軒中國超國家防疫能力|西方宗教的四大發明|中華民國廢除中醫藥失敗背後的深刻思考|李子
背景:本文于2020年7月13日在微信公衆鉛筆經濟研究所發表(李子軒:一個人的經曆給香港混亂的原因),授權轉載。
負責編輯:朱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