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商隐名作賞析:春遊

作者:國文夢工場

春遊

橋峻斑骓疾(1),川長白鳥高(2)。煙輕惟潤柳(3),風濫欲吹桃(4)。徙倚三層閣(5),摩挲七寶刀。庾郎年最少(6),青草妒春袍(7)。

>注釋

(1)峻:言高。斑骓:指雜色馬。

(2)川:一馬平川。

(3)潤柳:謂浸潤着柳。

(4)濫:這裡指春風充溢。

(5)徙倚:猶徘徊,留戀不去。

(6)庾郎:南北朝著名詩人庾信,詩人自比。

(7)春袍:古詩:“青袍似春草。”

李商隐名作賞析:春遊

題解

本詩寫于唐文宗太和四年(830)春,正值作者春風得意的十七八年華。全詩着筆于春遊之事,借春遊的美景與主人公行為情态,寄寓作者青春年少的書生意氣,表達作者志存高遠的情懷,格調高昂,用語生動,全然一幅春天般的青春畫卷,滿卷透露出逼人的英氣。

賞析

這首詩内容上沒有奇特可言,不過是春遊即懷,四句寫景,四句寫人,卻能跳出俗套,自成一格,以春天的蓬勃朝氣與年少的豪邁得意兩相對照,抒寫青年人的意氣風發、志存高遠,代表了李商隐“不識愁滋味”的青春詩作。

首聯“橋峻斑骓疾,川長白鳥高”狀寫兩幅畫面——駿馬飛馳、白鳥高飛,突出“峻”“疾”“長”“高”四字,着眼于高橋長川,着力于馬蹄輕、鳥高翔,其用意自然在于“活力”二字,正所謂景語皆情語,讀者受到感染,讀後胸中長舒青春意氣,可見作者筆力。細作揣摩,又可見作者别具之匠心。高橋長川,是活動之舞台,其用意是渲染駿馬疾馳的輕快與俊逸,烘托白鳥飛翔的高遠,此第一層手法;百鳥高飛極言天地之開闊,駿馬縱橫極寫人物之年少得意,二者互為依托映襯,更見春遊之意興情态,此第二層也;在如此開闊的天地中自由馳騁,不正是人生理想的具象再現嗎?于此,眼中景、心中情巧妙融會,意味隽永,卻又全乎一體,渾然天成。

颔聯扣住“春”字來寫,選擇了煙、風、柳、桃四種最具代表性的事物,手法與首聯也頗多相似,也是第二句詩引申而來的長鏡頭,側重寫春景。“煙輕惟潤柳”,寫煙輕柳新,正是春意剛剛萌發的初春小景,自然水汽輕淡、柳色淡黃,且“潤”字有拟人化之傾向;“風濫欲吹桃”句在第一句基礎上又更進一步,不但寫出了桃花含苞欲放的姿态,而且将風拟人化,寫出一種急不可待的青春心态,不正是作者心中的桃花嗎?作者抓住了初春景物的典型特征,數字勾勒,境界全出,正如當年韓愈寫初春“草色遙看近卻無”一樣,筆力同樣精準傳神。煙柳、桃花在古詩中是最常見不過的事物,作者卻能借助煙、風之人化的情态性格,将景物寫活,讓讀者感覺到天地之間無一處不是春意萌發,無一處不是活力四射,仿佛告訴我們,正是青春大好時光,正是人生施展才華的黃金季節,其内心的動蕩不安不言而喻。

頸聯由景物的描摹轉到對人物動作情态的聚焦。聯系首聯、颔聯,我們發現頸聯完全是承接而來,不得不寫。既然寫到飛馬馳奔,一路都是大好春色眼底掠過,那麼主人公到底要去往何處,又有何心事呢?作者登高望遠,大好春色盡收眼底,胸中志氣自然揮斥方遒,難以寄發,隻好摩挲着七寶刀,念天地之悠悠,心緒難平,壯懷激烈,讓人聯想到辛棄疾的“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醉裡挑燈看劍”等句,不過一個是躊躇滿志,一個是壯志難酬。詩歌中常有一些人物的動作細節,仿佛很不經意,卻意在深遠,值得把玩品味。此聯含蓄地寫出作者的心事,為下聯鋪墊蓄勢。

尾聯“庾郎年最少,青草妒春袍”幾乎是直抒胸臆,以才華橫溢的庾信自比,又年輕又才堪當世,就連他的春袍都要被青草妒忌,更何況是活力四射的青春才俊呢?這時候的李商隐還沒有經曆他人生的挫折,一路順風順水,自然懷抱青春理想躍躍欲試。而正是這種心無城府的心理描寫,成就了一個明快的青年形象:心無挂礙,意氣風發,胸懷天下。讀至此,聯系義山後來的遭遇挫敗,聯系曆代志存高遠最終懷才不遇的才子,不能不讓人生出一些感慨。

整首詩色調明麗,節奏歡快,格調清新,狀寫了一個翩翩少年策馬在初春的桃紅柳綠之中,疾馳在草長莺飛的美好季節,借春天意象,以春天比喻青春,用景物寫出活力,抒發書生意氣,氣脈通暢,不事雕琢,自然灑脫通透,感染力強,是李商隐早期詩歌的代表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