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智能家居可能是IT曆史上的第一大坑,AI能為它帶來哪些變數?

智能家居很可能可以稱為it曆史上第一大坑,因為你掉下去後你可以在坑裡發現比爾蓋茨、拉裡佩奇甚至雷軍的相片。現在ai來了,它是會讓這個大坑充滿黃金還是會讓這個大坑再深上幾分?

我和老陳(陳孝良,聲學專家)探讨這個問題時,老陳覺得這次ai确實帶來颠覆性的機會,但核心問題在于認清技術能力的邊界,真做産品和方案不止要知道目前技術能做什麼,更關鍵的是要認清它不能做什麼。對技術的非理性預期,事實上還是會被反彈。這篇文章會探讨這個問題。

微軟和google共同的滑鐵盧

年紀大點的it人可能還記得比爾蓋茨1999年訪華時帶來過一個維納斯計劃。這個計劃想做一種運作windows ce的機頂盒,這種機頂盒既能扮演現在電視盒子的角色同時也是一台能上網的廉價pc(隻有正常pc價格的五分之一)。在當時這被稱為計算機家電化,計算機和家電行業的所有大佬(比如當時的聯想總裁柳傳志、四通總裁段永基、海爾總裁張瑞敏、廣東步步高總經理段永平和北京裕興董事長祝維沙)都對此張開了臂膀。

遺憾的是,這是一個戰略方向誘人但不容易用産品來落地的方向。電視可以是電腦(現在好多電視就是基于android的電腦),但顯然電腦不是電視(電腦的使用場景和看電視完全不比對),再加上商業模式問題,最終這波轟轟烈烈的智能家居嘗試失敗了。

微軟此後很久都沒再折騰一般概念上的智能家居,而是花了很大力氣做xbox,但後起之秀google又看上了這個方向。

2014年google幹了個讓人震驚的事情,它花了32億美元收購了一家叫nest labs的公司。這個公司的産品是一個恒溫器,恒溫器這東西國内用的不多,但美國人民可能屋子比較大是以用的還不少,産品的核心功能是要通過控制空調等保持屋裡溫度恒定,而nest與此前恒溫器不太一樣的地方是它有學習能力,可以通過學習來記住使用者的習慣和喜好。

在2014年每年出貨量在50萬支的樣子,也就是以其249美元的售價那時候年銷售額預計在2億美元以下,是以google至少是按照p/s 16以上來買的這個公司。然後就沒有然後了,最新消息是nest不再獨立運作并入google作為一個部門而存在,未來的核心使命應該是配合google home。nest這産品屬于有點用,但作為恒溫器想象空間其實并不大,google願意付高溢價主要應該還是看重智能家居這個方向并且認為nest可以走出單純的恒溫器定位,而可以成為一個家庭中樞型的産品。

如果說維納斯和nest是兩場戰役的話,那小的局部戰争還有很多,比如小米的帶1t硬碟的路由器,亞馬遜的echo,蘋果的apple tv等。打個比方的話可以講:智能家居是一個難啃的山頭,但大家前仆後繼的再往山上沖,雖然前面不斷有人掉坑裡。這裡的核心驅動力無疑的是這個山頭上面隐含的巨大市場機會。

比pc和pad還大的金礦

電視在電子産品中無疑是爺爺輩的産品,人們關注家電企業更多的是因為他們虧損了多少錢或者賣了某棟大樓,但有一個極其反常識的點是這些老産品背後的含金量不隻不少還比火熱的移動網際網路還高。即使到現在移動網際網路的廣告份額也還沒超過電視,廣告花費的分布如下圖:

智能家居可能是IT曆史上的第一大坑,AI能為它帶來哪些變數?

顯然的電視和電腦這兩個擺在家裡的古董在廣告上的份額加起來2015年是56%,即使到2018年也還有49%,遠高于移動網際網路的22.4%。也就說家裡面發生的廣告增速不行,但存量極大。

以電視而論,它還不止影響廣告,還牽涉内容付費,要想感受這部分的權重可以看另外一張圖,下圖是2015年kpcb給出的美國人時間配置設定:

智能家居可能是IT曆史上的第一大坑,AI能為它帶來哪些變數?

同樣的狀态:電視增量不行,但存量極大。如果把電視電腦加起來那可以占據60%以上的時間。

這個市場的容量還不止如此,還有牽涉各種新硬體比如智能燈、門鎖、安防、恒溫器等,這些裝置的市場每個不大,但疊加起來後不小單隻美國估計在200億美元左右。(音箱這個品類并沒有計入,如果計入顯然份額會更大。)

是以說智能家居是一個比pc和pad還要大的金礦,但這麼一個金礦實際上一直處在無中心無霸主狀态。pc是有霸主的(微軟),手機是有霸主的(android),是以巨頭們必然垂涎這個市場。假設說家庭有個像應用商店那樣的中樞,各種裝置和裝置上的内容隻是附着在這個中心上的服務,那這個中心值多少錢?

國内的大佬裡雷軍很可能是對此有認識的,是以小米自己做的4款産品裡有三款和家居有關:電視、路由器、音箱。

有意思的是智能家居雖然利潤巨大,但不管誰來它都維持巨坑的本質不變。維納斯如此,nest如此,小米路由器也是如此。

那ai會改變這狀态嗎?

ai帶來的變數

ai帶來的最大變數是中樞型産品的直接内涵可以變的更加充實。這麼說可能有點繞,要想了解它要看下形成中樞型産品的兩種方式:

一種方式是在外圍産品足夠多的前提下,直接就奔着中樞去了,自己并沒有什麼核心功能主要靠連接配接别人來實作自己的價值。

這方式下最典型的産品是yahoo最開始做的網址目錄。

一種方式是雖然産品有中樞的潛力,但最初的存在價值并不是因為連接配接别人而是自身有着自己極為實用的功能。

這方式上最典型的是手機,功能機的時代也沒什麼人覺得手機在通話和短信外還要成為連接配接人與各種裝置或服務的中樞,但手機一樣可以有巨大銷量,通話和短信是手機這個産品的直接内涵。

第一種方式在軟體上還有成功案例,在硬體上通常會比較尴尬。比如蘋果手表,蘋果手表自身功能不堅挺,主要得依賴于别人和它的連接配接,而連接配接還不夠多,是以短期就遭遇挫折。第二種方式在硬體上則一再被成功産品重複,比如個人電腦最開始主要滿足的是打字的功能,後來才越來越什麼都能幹。echo雖然核心定位是個智能助手(不是音箱),但團隊卻花了非常多的精力來優化音質,因為他們知道不管他怎麼說,你首先會拿echo聽音樂,而聽音樂也是echo的直接支撐。

是以我們大緻可以認為硬體上的中樞性産品得走後一條道路。智能家居上走後一條道路尴尬的事情在于所有已經存在的産品都不太容易拐到中樞上,下面幾類産品似乎可以成為中樞:路由器(小米的選擇)、nas、pc、音箱。但實際上把這些産品發展成中樞很像從相機發展到手機,沒有一個合理的轉折來搭建中間這個橋梁,實作一種平滑的過度,扭轉人們習慣時人們會質疑:為什麼那個被賽在角落的路由器就不止幹路由器的事了,還要賣那麼貴?

ai的突破為事情帶來了轉機,這主要展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新的互動方式;一個是新的感覺。前者可以讓放音樂、提醒這類行為變的極其便利,後者則可以提供智能型的操控,比如根據你的習慣和溫度自動控制溫度。産品的最終形态仍然不完全确定,可能是echo這種産品,也可能是在家裡跑的類似buddy的那種機器人,也可能是一種家具形态的電腦。這裡的關鍵确實如陳孝良所說要知道技術的能力邊界。無限放大使用者預期後,在使用者心裡最終所有的智能産品就都會變成不及格的産品,這對語音互動尤其重要。

一旦第一個點能立足,也就是說一種新産品被成功的擺到了每個人的家裡,走進了大家的日常生活,那後面的事情就好辦了。摩爾定律會讓這個産品越來越強大,它顯然可以逐漸覆寫電視盒子、智能音箱、路由器、nas、遙控器。它顯然也可以作為家庭的計算中心來協調空調、窗簾、門鎖的行為。更極端的講它還可以覆寫個人電腦,假設它的計算能力足夠大,wifi足夠好,那麼對于非需要個人電腦不可的人,那買個螢幕和鍵盤就行了。而家裡并不需要多個計算中心,是以一旦一個成功,其它的一定會被覆寫掉。

小結

如果ai仍然還不能拯救智能家居,那智能家居就實在是沒救了。

從嚴謹的角度講,最後一節還是應該從基本計算結構的角度來探讨下為什麼家裡要有個計算中樞,但我的一個朋友董玮琦(海狸工坊創始人)對我講:李老師,i 服了you,我是真想了解點人工智能,你能不能不要寫炫技型的、但正常人看不懂的東西。是以就不寫計算架構,而是更多的從産品的角度來做點解讀。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