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綠色資料中心是噱頭還是機會

如今,又到了人們對綠色資料中心的應用重新思考的時候了。在過去的幾個月,微軟公司水下資料中心的概念又有一些新消息;而瑞典斯德哥爾摩的資料中心采用伺服器餘熱讓當地住宅溫暖舒适:“邊緣”計算将取代資料中心的言論讓人似曾相識。而人們需要忽略這些噱頭,來看看ibm公司正在緻力于人工智能和量子計算的研究。

微軟公司水下資料中心natick項目已完成測試,密封艙中部署了多台伺服器。其自然冷卻是通過海水直接冷卻熱交換器,是以隻要錨定在适當深度的海底,接入電源和光纖。密封艙中氧氣,水蒸氣,以及灰塵在密封之前被吸出,就可以為電子裝置提供了一個近乎純淨的環境,并且比一個傳統的空調裝置更加清潔,更便于維護。是以,人們應該看到比陸地部署資料中心更高的可靠性和更長的運作時間。

而熟悉這個概念的工程師設想建立一個更長的伺服器管道,這個管道可以組成一個伺服器農場或資料中心園區。由于采用海水冷卻,電力要求更少,房地産成本更低,可以讓伺服器設施遠離陸地(但是通過船舶運輸,并進行水下處理),而不是建立一個陸上設施,将所有東西與離岸的可再生能源相關聯,例如利用風力發電場的電力或者利用潮汐,波浪或海潮所發出的電能。

熱交換器上的生物污染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如果海藻以及其他海洋生物在熱交換器上不斷生長,就會使能源效率下降,溫度上升,如果熱得太快,電子裝置将會當機。而清理水下密封艙的熱交換器很不友善,并且成本高昂。而人們希望靠近岸邊的海底設施,就像為使用陸上設施一樣容易。

斯德哥爾摩資料園正在通過将資料中心的廢熱提供給斯德哥爾摩的供暖系統中以實作“自然”冷卻。其長期目标是通過從資料中心回收的過剩熱量可以滿足該城市住宅10%的供熱需求。而這樣,就需要大量的伺服器來産生熱量,這同時要耗費大約10兆瓦的可再生能源,而在當地住戶獲得“冷卻服務”之前,這些資料中心設施還沒有建設營運。

最近關于邊緣計算的炒作似乎是微型資料中心的改革,這一次由5g技術營銷熱點所助推的。邊緣計算不能使集中式資料中心規模的經濟性消失,也不能滿足大型資料存儲和分析的集中化專用資源的需求,也不需要為昂貴的資源(如人工智能和量子計算)提供正常的通路。

讓我們進入ibm通過量子計算塑造的計算世界。ibm公司的watson技術推動機器學習在幾年内将從科幻創意轉向主流應用。該公司計劃在商業和科學應用的量子計算方面做同樣的事情。日前,該公司宣布其路線圖,将提供用于使用基于量子的資源的api工具和sdk,為開發人員和程式員提供一種在傳統計算機和量子計算機之間開始建構代碼的方法。

ibm公司宣布人們可以免費試用其“沃森”雲端資料分析服務。ibm公司的q系統将是使用大約50個量子位的商業硬體,預計在未來幾年的某個時間推出服務。其硬體需要保持在接近絕對零度的環境中,以滿足量子所需要的科技需求,是以人們不會很快在邊緣計算中民心或在水下資料中心這種硬體的應用。

資料中心的重點在于通過不斷追求前沿技術,以保持領先優勢。人們不必擔心這段時間沒有科技噱頭,因為在接下來的三個月中就會有一個新的開始。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