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愛這種東西說起來挺虛的,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它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是實實在在的。這種感受要從電影《馬文的房間》說起。
《馬文的房間》可以說是小李子初出茅廬、顔值巅峰時代的作品,而且我發現影片裡中年時期的梅麗爾斯特裡普也是個大美人,但這些不是重點,重點是,這些人物被聚集在一個困境重重的家庭中。
這個家庭面臨的第一個困境是,老馬文身患中風二十年,他有兩個女兒,大女兒貝絲終身未婚未育,她整整照顧了老父親二十年。和這對父女一起生活的,還有同樣年老體弱疾病纏身的貝絲的姨媽。
而第二個困境,更加雪上加霜:大女兒貝絲被查出血癌,醫生告訴她隻有骨髓移植才能救她的命,否則她就隻能依靠藥物治療,慢慢喪失生命的活力,直到生命衰竭而亡。
在這種絕望中,貝絲聯系了二十年沒有見面的妹妹莉。當年莉為了追求自己的生活,抛下作為女兒的責任,離開了家庭,遠赴另外一個州生活,和家人再無聯系。在這二十年中,他經曆了一段失敗的婚姻,獨自養育了兩個兒子:快十八歲的大兒子漢克,以及十一二歲的小兒子查理。
莉也有她自己的困境:大兒子漢克和自己關系緊張,可以說對莉充滿了痛恨,他心目中最愛最崇拜的,是早已從他們生活中消失的賽車手父親。漢克痛恨莉讓他和父親分開,在痛恨的頂點,他甚至動手燒了他們住的房子,而漢克也是以被關進了少年精神病院。
2
姐姐貝絲的一通電話,把隔絕了二十年的親情又連接配接了起來。雖然不想對家庭負擔什麼責任,但在生命面前,莉沒有猶豫,她帶着兩個兒子,長途跋涉回到了自己曾經的家,有父親、姐姐和姨媽的家。
莉和兩個兒子這次回家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做骨髓配對,看看他們三個人誰的骨髓能夠救貝絲。
莉本來打算在這裡呆一個星期就走。但在這一個星期裡,發生了太多事情。
對于兩個孩子來說,媽媽和姨媽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性格。
莉看起來很粗暴,對孩子們很漠然,很苛刻。有兩個小細節——
當貝絲和莉談到骨髓的事情時,莉說:“我會讓漢克去做檢查的。”說着就走到門外,對坐在車裡的漢克說他必須去做檢查,因為這可以救貝絲姨媽的命。但兩個人不但沒有達成一緻意見,反而大吵起來,莉對着漢克大吼,兩個人不歡而散。
夜晚,漢克、查理和媽媽、姨媽坐在沙發前休息,幾個人都沉默不語。漢克和媽媽因為骨髓的事情又别了幾句嘴,他對媽媽很無語,于是拿起茶幾上的薯片吃起來。莉看了立馬喝止,她說姨媽還沒有邀請他吃。貝絲姨媽馬上說:“我做這些就是給孩子們吃的。”漢克剛要繼續往嘴裡放,莉又訓斥道:“你應該等姨媽讓你吃你再吃!”并且一把抓過漢克手裡的薯片。漢克氣急了,憤而離席。
貝絲姨媽尴尬不已,又小心翼翼地讓查理吃薯片,而查理不由自主地先用惴惴地眼神瞟了媽媽一眼,莉說:“姨媽讓你吃你就拿一片吃吧!”查理這才去盆子裡抓薯片。正在這時莉又說:“不要拿那麼多,一次拿一片就夠了!”查理很緊張,手裡的薯片慢慢滑進了薯片盆裡,隻剩下一片。剛要吃進嘴裡,莉又來了一句:“别吃的哪兒都是,把姨媽幹淨的地闆弄髒。”查理連忙用整個手塞住嘴,生怕有一點碎屑掉下來。這個薯片,吃得真痛苦。
這個場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活中我們往往有意無意的就會這樣教訓孩子。我們的初衷也許是好的:讓他們懂禮貌,讓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但因為用了錯誤的方式——責罵、苛刻、不顧孩子的尊嚴,美好的願望往往得到了背道而馳的結果:孩子們要麼變得叛逆、要麼變得怯懦,不管怎樣,他們不但沒有成為我們想讓他們成為的樣子,我們反而失去了他們的信任,我們的“良苦用心”換回的是孩子對我們的痛恨,以及幸福感的喪失。
貝絲和莉對待孩子與家人,是完全相反的态度。在莉和查理的骨髓都配對失敗後,貝絲也很渴望漢克能去做配對檢查,但漢克一直拒絕,并且說出了很多狠話,他說貝絲對他好都是有目的的,就是為了讓他就她的命。貝絲很傷心,但她依然對漢克說:“你是我的外甥,無論怎樣,我都愛你。”
不知道漢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從叛逆青年開始改變的,也許是和貝絲姨媽聊天的時候感受到無所不在的溫暖和了解,也許是姨媽把他喜歡的那套外公的工具送給了他,也許是姨媽準許他開車,并陪他到海邊去瘋,也許,他看到姨媽對外公和姨婆無微不至的照顧……
于是有一天,當媽媽對漢克說他們也沒幫上什麼忙,還有幾天就要回去的時候,漢克拒絕回去,他告訴媽媽他要留在這裡。并且在一個早晨,給姨媽在廚房留了張紙條,上面寫着:“姨媽,希望我能在這裡呆得住。愛你的漢克。”
這張紙條恰巧被莉看到,她内心陷入惶恐,她怕兒子真的被貝絲姨媽感化而不離開這裡,環顧廚房,到處都是父親的藥,做不完的家務,牆上寫滿了照顧父親的一日事項,吃藥的時間,以及緊急電話号碼……這一切讓她恐懼害怕,驚恐的莉丢下撒了一地的藥,沖進自己的房間開始收拾行李,她要逃離這裡。
正在這個時候外出兜風的漢克回來了,看到媽媽慌張的收拾行李,他問媽媽要去哪兒。莉一時語塞,也編不出什麼像樣的借口,最後她把箱子放回床下,說:“我要去廚房,大家還都沒有吃飯。”
而莉和漢克的關系也在不知不覺間緩和了,當莉不再表現的粗暴和不接納,當她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在漢克沒吭聲就出去兜風回來後對他說:“以後出去兜風最好跟我說一聲,因為我會擔心你。”一句“擔心你”,似乎讓漢克終于可以和母親産生情感上的連接配接。
莉曾經為了追求自己的生活而逃避了家庭的責任,把父親和姨媽都甩給了姐姐,而在姐姐也身患重病無法再繼續照顧家庭的當下,她也仍想掙紮着逃離,她有她的夢想——即将完成的美容學位,以及随之而來的事業上的新開始,還有愛情。但在家裡呆的這一周,所見所聞,也在不知不覺的改變着她。而姐姐貝絲的一番話,更讓她下定決心承擔起身上的責任,貝絲說:“我很幸運。”莉回答說:“是的,你很幸運,爸爸和姨媽都愛你。”貝絲搖搖頭:“不,我幸運,是因為我愛爸爸和姨媽,我擁有愛的能力。”也許正是這句話最終改變了莉未來的人生規劃吧。
3
有時候我們會陷入這種生活的困境:我們的家人,不但不能成為讓我們驕傲自豪的人,或者能讓我們攀着高升的人,他們反而是我們人生的“負資産”:要麼身患疾病需要我們付出時間精力和金錢去照顧,犧牲掉我們自己很多人生夢想,要麼和我們如同仇敵,我們自以為花費很多心血和真心對待的人,不但不愛我們,反而走向了我們最不想看到的那條路。
面對這些“負資産”,逃避責任、自怨自艾甚至痛恨生活是最本能的反應,可是這些反應有用嗎?其結果隻能讓現實火上澆油,而自己也漸漸走進崩潰的邊緣。
我記得小時候聽過一個故事,一個在冷風中裹緊大衣的人,風說可以把人的大衣吹開,但他卯足了勁兒也沒有成功,人反而裹的更緊。這時候太陽什麼也沒說,隻是照耀着人,人因溫暖而自己脫掉了大衣。
《馬文的房間》之是以讓我深受觸動,也是因為我生活中的很多體會,當我抱怨生活、怨恨丈夫的時候,我的生活不但沒有好轉,反而讓我和丈夫都陷入了極度的痛苦中,而且因為我和丈夫經常吵架,有時候遷怒于孩子,孩子的天空也越來越陰雲密布,他變得乖戾,不配合,膽怯,我的不接納和排斥甚至讓他經常問我是不是不愛他了。
我一直認為,有着天生的愛的能力的人,是不需要學心理學的,但天生對愛的能力存在缺陷的人,很有必要學習心理學,因為它能讓你對你的問題産生自知,以及一些補救的方法——讓你明白對至親的完全接納、責任與了解的重要性。當你慢慢做到了這些,你會發現,你身邊的“關系”慢慢的朝着好的方向變化,它會給你很多驚喜。就比如最近我感受到的:孩子早睡早起,自己穿衣洗漱,上幼稚園不再像從前那樣痛哭着不肯讓我離開,而是開開心心跟我說再見。現在的他活得很開心,它知道背後有父母充足而飽滿的愛與支援。愛,是生活能給予我們最大的福分,也是讓“負資産”變成“正資産”的最好的轉化劑。
愛你的家人,滋養你身邊的每一段關系,生活總會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
母愛的羁絆 處理親子關系 如何做好一個好媽媽 ¥35 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