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産頻道報道,肝膽綜合症是近年來在草魚養殖過程中發生較為頻繁的魚病之一,對草魚養殖生産的影響越來越嚴重。肝膽綜合症的症狀因在外觀上與爛腮病、腸炎、赤皮病有近似之處,極易被漁民誤診為傳統的草魚三病,導緻錯誤用藥,既增加了生産成本又耽誤了魚病的治療,給漁民帶來極大的經濟損失。
草魚患肝膽綜合症後,其肝髒、膽囊、鰓、腸道等器官、體形以及活動情況都會出現異常,具體表現在以下七個方面:

1、爛鰓,但有别于一般的細菌性爛鰓病。輕症草魚鰓絲暗紅,充血水腫;重症草魚鰓絲末端腐爛分裂,部分魚類鰓絲上有綠色泥苔,沒有明顯的“開天窗”現象。此病潛伏期比細菌性爛鰓病時間要長。
2、腸道發炎。患病晚期的草魚與一般的細菌性腸炎病症狀較為近似,腸壁有少量血絲,腸道内無食物而充滿黃色粘液,肛門紅腫,患病早期的魚類腸道内可能有少量食物,病症較輕。
3、患病草魚肝髒失血腫大,變黃、發白或局部呈綠色塊狀,成為花肝,脂肪含量偏高,質脆易碎,組織松散。
4、患病草魚膽囊膨大充盈,膽汁豐富,呈綠色或墨綠色,少數重症草魚在死亡以前會有少量膽汁外溢,擴散至相鄰的内髒器官或肌肉表面。
5、患病草魚體色暗淡,背、腹部局部鱗片松散、晦暗,少數背部肌肉腐爛,部分患病草魚胸腹部、眼眶、鰓蓋、鳍基充血;尤其尾鳍基部充血明顯,眼球突出并伴有血絲;部分鳍條末端腐爛分叉,以尾鳍最為嚴重。
6、體形不正常,比正常魚的較為短粗,腹部膨大,早期和晚期患病魚類均有不同程度的腹水現象,解剖後可見體内脂肪(油脂)富集。
7、活動情況異常,發病初期池中病魚漂遊池邊、反應遲鈍、食量減少、病魚體表無明顯變化,攝食後出現竄遊或痙攣,而重症草魚幾乎不攝食,在池邊單獨遊動,多在淩晨死亡。
此病多發生于主要投喂配合飼料的草魚精養塘,主要危害一齡、二齡草魚魚種。流行季節主要從5月份開始一直到10月份都有發生,已普遍流行于全國各地。
一齡草魚魚種的培育過程中,多在8月下旬或9月初發病,病情可持續30-40天,死亡率在20-40%。
二齡草魚魚種在攝食劣質配合飼料20—30天後,陸續發病,病情可持續1-2個月。
死亡率與發病程度、池塘環境以及采取的治療措施相關,主要危害體重100-250克的草魚,嚴重時死亡率可達30%或更高。
可以導緻草魚患肝膽綜合症的直接原因有很多,來自飼料方面的主要有以下五點:
1、在飼料中添加喹乙醇等違禁促生長添加劑,且含量偏高,導緻魚種生長過快,肝髒的脂肪含量偏高,形成脂肪肝,肝髒的功能弱化。
肝髒是最大的腺體,它除分泌膽汁,有助于消化吸收外,還把消化吸收的物質合成糖元、脂肪和蛋白質。此外對中間代謝、解毒、維生素的貯藏以及免疫物質的生成都有着重要作用。
但是魚種一旦形成脂肪肝後其肝髒内的膽小管被堵塞或壓迫,膽汁的分泌、輸送以及膽囊向腸道排放膽汁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障礙,苗種腸道内食物的消化與吸收受到嚴重影響,最終導緻各種營養元素尤其是脂肪、脂溶性維生素和b族維生素等的代謝與供應失常,苗種鳍條、鰓絲、肌肉等發生病變,肝髒功能逐漸喪失,其體質及抗病力急速下降。
2、亂用藥物,如低劑量、長期在飼料中添加呋喃唑酮、氯黴素、磺胺類等,或使用了副作用大、殘留高的魚藥如敵百蟲、硫酸銅等藥物,造成了肝損傷。
3、飼料中各類營養成分不平衡,如蛋白質含量過高、碳水化合物含量偏高或長期使用動物性脂肪和高度飽和脂肪酸等,導緻飼料能量蛋白比過高。
高蛋白飼料易誘發肝髒脂肪積累,破壞肝功能,幹擾魚類正常生理生化代謝;碳水化合物含量過高,會引起魚類糖代謝紊亂,造成内髒脂肪積累,妨礙正常的機能,其主要病變部位是肝髒,大量的肝糖積累和脂肪浸潤,造成肝腫大,色澤變淡,外表無光澤,嚴重的脂肪肝還可引發肝病變,使肝髒失去正常機能;脂肪含量過高,超出草魚的需求,導緻脂肪在魚體内沉積過快,尤其是在肝髒中富集,形成脂肪肝,進而導緻肝髒的功能減弱,機體的抗病力下降。
4、飼料中膽堿含量不足,滿足不了魚種的需求,導緻魚類生長緩慢,脂肪代謝紊亂,形成脂肪肝。
5、飼料黴變或脂肪氧化,産生有毒有害物質,如黃曲黴素等,會不同程度損害魚體肝髒和其他内髒器官。此外,養殖密度過大、水體環境惡化,池塘水體中氨氮和亞硝酸鹽等濃度的超标,緻病菌的大量繁殖也可以加速此疾病的蔓延,病情的惡化。
養殖戶在選擇飼料時,應選擇信譽良好,有一定技術實力的廠商,注重品牌和品質,切忌将就湊合,貪圖便宜。
優質的飼料不僅原料品質好而且營養全面合理,更适宜草魚各階段生長的需要。實際生産中,養殖戶最好根據自己池塘裡面草魚的生長狀況,在不同的階段選擇蛋白質含量不同的飼料,如:
二齡魚種和商品魚養殖使用蛋白質含量為26-28%的配合飼料。
當然如果飼料氨基酸配比平衡,為了提高産量,可以投喂高蛋白飼料。
濾食性魚類(如白鲢、花鲢)和草魚以及其他攝食性魚類的搭配比例以及放養密度應科學合理,養殖戶要逐年總結養殖經驗和教訓,逐漸優化養殖模式。
科學投喂,切忌強制投喂、過量投喂。尤其是一齡魚種培養階段的前期應适量、均勻地投喂,投喂率在4%左右,以避免個體大小分化。
注重精飼料和青飼料的搭配,草魚魚種兩寸左右時,開始投喂一定數量的浮萍;二齡草魚魚種在3月底至5月初适量投喂黑麥草。适時沖換水或潑灑生石灰等調節水質,降低氨氮和亞硝酸鹽的含量,改善魚類生存生長的水環境,水體透明度保持在25-30cm,養殖水體應“肥活嫩爽”。
4、定期使用生石灰、溴氯海因或二氧化氯等藥物,殺滅養殖水體中的有害病菌,藥物預防使用劑量同治療劑量,不應減半,以免細菌産生耐藥性。
不要長期低劑量在飼料中添加對魚類肝髒有損害的藥物,如呋喃唑酮、氯黴素、磺胺類、喹乙醇、四環素族抗生素等。要做到合理用藥,不用副作用大和殘留高的魚藥,如溴氯菊酯、敵敵畏、敵百蟲、硫酸銅、敵殺死、林丹等,更不能用國家禁用漁藥或以農藥代替漁藥施放于水體中。
養殖期間,投喂飼料和早、晚巡池時多觀察魚類的攝食與活動情況,注意有無異樣;另外每半個月對池塘内的草魚進行一次抽樣檢查,觀察其體形、體表及肝膽等内髒器官有無異樣,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因為很多的養殖因素是不可控制的,有時即使做到最好的預防措施,還是會出現肝膽疾病的發生。隻要科學的診斷發病原因,結合有效的治療措施,亦能及時治愈。
發現養殖草魚出現此類病症時首先要綜合分析養殖池塘的水質條件、飼料品質、施用藥物劑型及頻率、攝入營養平衡等因素;筆者發現幾乎所有的肝膽類疾病的發生都是上述幾個因素綜合所緻,具體治療方法如下:
1、發現此症建議首先停食兩天,肝膽疾病主要是脂肪分解、代謝機能受阻,适當減少營養的攝入,能夠有效的穩定、緩解此症。
2、此前施用化學藥劑過多、品種較雜的池塘中先潑灑水質調節劑或解毒藥物以沉澱、絮凝、絡合一些殘留化學制劑。
3、建議在養殖池塘中适量潑灑芽孢或em菌,有效調節魚體的滲透壓,分解排洩多餘的脂肪。
4、采取上述步驟1——2天後,基本上可以穩定魚類病情,仔細觀察待病情穩定後選擇優質飼料投喂,開始可投喂正常投喂量的50%,并且在飼料中添加免疫多糖、強效包被vc、護肝或保肝藥物,化成溶液均勻潑灑在飼料上,連續投喂4——5天,治愈機率一般超過95%。如果找不到合适的飼料,可以用肝膽藥拌米糠或麥麸投喂。
5、病情基本治愈後,可适當增加投餌量(采取每日遞增法,一般每日遞增投喂量的3——5%)。如有部分病魚表皮有鱗片脫落導緻發炎、出血症狀,由于此時魚體剛剛恢複,體質比較虛弱,建議使用硫醚沙星或聚維酮碘等溫和性消毒劑進行外用潑灑消毒,治療發炎。切勿使用漂白粉或強氯精等強刺激性藥品,以免引起病情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