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密度、集約化養殖模式的出現和發展,養殖環境日益惡化,魚類病害的爆發和流行頻繁,導緻肝膽病作為新魚類病的主要特征,即魚肝膽汁綜合征。肝膽綜合症一直是困擾水産養殖的魚類疾病之一,流行季節主要發生在6月至10月,在全國各地廣泛流行,特别是魚苗,魚類種類發病率高,主要危害對象是鯉魚、鲭魚、草魚、斑點叉尾、雲斑蛞蝓、黑蛞蝓、虹鳟魚、裂腹魚, 團塊,鲱魚,羅非魚,也很常見。由于其他魚類病害的廣泛誤診和誤飲,死亡率可達到50%-60%甚至60%-90%。
魚類肝髒和膽汁綜合征的觸發因素:
1 飼料配方。随着溫度的升高,魚開始進入生長季節,食欲旺盛。但3.高飼料(高蛋白、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喂養,魚難消化增加了肝髒和膽汁的負擔。同時,高蛋白飼料容易誘發肝髒脂肪堆積,破壞肝功能,幹擾魚類正常的生理生化代謝,且碳水化合物含量高,會造成魚糖代謝紊亂,造成體内脂肪堆積,阻礙正常功能,主要病變是肝髒,大量肝糖堆積和脂肪浸泡, 導緻肝腫、色澤褪色、外觀啞光,嚴重的脂肪肝也會引起肝病,使肝髒失去正常功能,使肝髒功能不正常,即魚肝膽汁綜合征。
2.培養密度過大,水環境變質。大量使用抗生素造成藥物殘留積累大量内毒素,且在高密度養殖模式下水氨氮濃度過高,魚體内氨的代謝産物難以正常排出,積聚在血液中,造成魚類代謝失衡,引起肝膽病。
魚類肝髒和膽汁綜合征的危害:
1.魚肝和膽汁問題,會出現魚的絲端發白、鱗片和皮膚粗糙、尾鳍白、眼睛有血點、腸充血、免疫力低下等一系列情況。
2.病魚肝、膽囊等主要器官出現嚴重病變、損傷,導緻魚的攝入量下降,甚至出現不進食的現象,機體的抗病能力下降,其他緻病菌更容易感染魚類,往往伴有出血、鰓腐爛、腸炎、尾巴腐爛等症狀。
3 出勤率較低,交通死亡率較高。魚類肝髒和膽汁機理下降,抗應激能力下降,死亡率增加。
膽汁酸在預防和治療肝膽綜合征中的作用:
1 膽汁作為三種消化液之一,能促進脂肪的消化吸收,提高飼料使用率。這将有助于減輕三高飼料難以消化和吸收的魚肝和膽汁的高壓和負擔,減少肝細胞損傷,維持機體正常的脂肪代謝。
2.膽汁酸是兼具消化液和排洩液的,飼料中膽汁酸的加入,能促進膽汁分泌,鵝肝脫氧膽酸成分能分解内毒素,排出過多粘附在肝細胞上的脂肪和重金屬,減少脂肪在肝髒中的沉積,預防脂肪肝,進而改善魚類膽汁機理的功能。
一旦魚的肝髒和膽汁機制下降,相反會影響魚的氡、鱗片、皮膚、眼睛、腸道、免疫系統等器官,魚體、魚體外的細菌、病毒、毒素等都會占上風,引起多種疾病,是以我們在治療肝膽綜合征時非常困難,因為,抗菌, 抗病毒、殺蟲藥基本沒有效果,這隻能治好,不能治好。俗話說,外界必須先在裡面。是以,保護魚體内的肝髒和膽汁健康,改善肝髒和膽汁的機理是王道。
需要添加飼料膽汁酸:
在集約化養殖的今天,一方面,水産動物自身膽汁酸分泌不足,另一方面,飼料油添加量越來越高,大大增加了水生肝髒和膽汁綜合征的發病率。
随着溫度的逐漸升高,魚類進入快速生長階段,伴随着攝入量的增加是肝髒和膽汁的下降機制。是以,添加外源性膽汁酸是特别必要的。
此外,防治水生肝膽科綜合征還應從飼料和水質兩個方面進行,科學設計飼料配方,選用優質原料,加強水環境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