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成都年味:大戶人家的過年往事 門庭若市排隊送禮

作者:貴陽網

成都市民趙曦林今年80歲,他自小生活在大戶人家——民國時期,他祖父在四川省政府做秘書長,他大伯父是國民黨的團副,他父親從法律專業畢業後,在家裡開了個律師事務所。

小時候,趙曦林和祖父、父親、伯父、姑姑等一大家子人住在娘娘廟街61号,也就是今天長順上街、商業街一帶。“在1942年我們分家以前,全家老小有三十幾口人在一起吃飯。很多春節往事,想起來格外溫馨。”他說。

祭竈“開”年 牌位前擺供品

趙曦林回憶了民國三十年(1941年)前後一個春節的情景:“那年臘月二十三,家裡首先要祭竈。記得當時我們的大廚房在堂屋後面的最裡面,從我的卧室去大廚房,要經過黑黢黢的大花園。我當時是小娃娃,一個人都不敢走,要跟大人一起。”趙曦林說。

當時,竈神供在大廚房的角落裡的一張小桌子上,年幼的趙曦林需要踩在一張凳子上才能敬上香。“臘月二十三送竈神,臘月二十八九左右再接竈神,除了要給竈神上香,還要點上兩支蠟燭,并在牌位前擺上一些供品。“那時長順上街有一間很有名的,叫青華居的點心鋪子,祭竈的供品裡面有點心,平常我們家吃的點心都是去這家買。他們家的紅糖米花糖在全成都都很有名氣。”

當除夕臨近的時候,年味也越來越濃。家裡的佃戶會提前把米、臘肉、黃粑等等年貨備好送來。年節前還有一個重要事情是祭祖。趙曦林還記得,堂屋的裡面是神龛,正中間是一塊黑漆漆的牌子,上面有“天地君親師趙氏祖宗”字樣,兩邊則對稱擺着趙家祖先的畫像。

先得磕頭 才能拿壓歲錢

對孩子來說,除夕意味着可以拿壓歲錢。吃過晚飯,堂屋内要鋪上地毯,家裡的長輩坐在上面,晚輩給長輩磕頭,“一開始是我祖父和後祖母坐着,所有人給他們磕頭,然後我的爸爸、伯伯們可以坐下來,我們小輩再分别給他們磕頭,每磕一個頭,小朋友就能得到一份壓歲錢,多是幾分錢的鎳币,有些也能得到銀元。常常一圈磕下來,頭都是暈的。”

磕完頭後,大家人就可以玩耍了,大人是一年中難得的可以打麻将的時間,小朋友們常常聚在一起玩一種叫“升官圖”的遊戲,在一張紙上,标有舉人、探花、榜眼、狀元、翰林等不同等級的名字,小孩子每人一個,以擲骰子的方式決定走幾步,看誰升官升得快。

趙曦林說,家裡三十幾口人吃飯,平時祖父定的規矩就是以夠吃為原則,不準浪費,過年也是吃好吃的時間段,菜品相較平時會豐盛很多。大年初一一早,要吃湯圓,叫做“搶元寶”,湯圓的餡料是趙曦林的四叔盯着廚房自己弄的,有芝麻餡的,花生餡的。

趙曦林說,初一這天有兩個規矩:第一是不動刀,第二是不掃地。初一當天要吃的菜都是提前準備好的,洗幹淨和切好,初一當天隻管下鍋。初二以後就開始走親戚。除了去親戚家做客,當然也有親戚上門來。

辦慈善堂 印票接濟窮人

在趙曦林的記憶中,民國三十年春節前後,祖父趙鼎青是省政府的秘書長,權力不小,是以過年期間總有很多政商界的人,排隊來拜年送禮,其中很多人是借機來搭建關系好日後行官運的,可謂門庭若市。不久後他辭去了在省政府的職務,就有點冷清了。

其間鄧錫侯當川康綏靖公署主任後,曾想請趙鼎青出來繼續作省政府秘書長,但趙鼎青沒答應。“我祖父賦閑在家後,在金玉街辦了一個‘兩儀慈善堂’。”

在趙曦林的記憶裡,慈善堂是在日本轟炸成都後留下的一個大壩子上修房子蓋成的,裡面供的有神像,平時還有些人來慈善堂求符念經。

“那些年春節期間,祖父都要我們兄弟姐妹幫忙往‘錢、米、油’票上蓋章。”趙曦林說,當時附近有些窮苦人家,趙鼎青就會年節前在幾十本錢票、油票、米票上蓋章,每本有近百張,上面寫的有鋪子的名字、位址、每一張票能領多少東西,拿到這個蓋章票子的人就能去店裡面憑票領相應的東西,如米、錢和菜油等,過年過節吃。“我當時隻有十一二歲,年前蓋這個章要蓋到手酸。發票的時候,慈善堂一些信衆也來幫忙一起發。”華西都市報記者 王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