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對Gartner釋出2017年十大技術趨勢的分析

近日gartner公司着重介紹了在2017年對多個組織具備戰略意義的重大科技發展趨勢。分析師在座無虛席的gartner itxpo座談會介紹了他們的發現。這次釋出的十大技術趨勢報告,可以總結概括為:以智能為中心,通過數字化實作萬物互聯。

gartner将戰略科技發展趨勢定義為具有颠覆性潛力、脫離初級階段且影響範圍和用途不斷擴大的戰略科技發展趨勢,這些趨勢在未來五年内迅速增長、高度波動、預計達到臨界點。

“2017年十大戰略科技發展趨勢為gartner智能數字網(intelligent dgital mesh)提供了舞台。”gartner副總裁兼研究員david cearley說,“這十大趨勢中,前三個趨勢展現了‘智能無處不在’,資料科學技術和方法如何演化,向先進的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發展,以将智能實體和基于軟體的系統應用于機器學習和自适應。接下來的三個趨勢聚焦數字世界,實體和數字世界日益糾纏。而最後四個趨勢則着眼于智能數字網絡所需的平台和服務網絡。”

讓我們逐一看看gartner預測的十大技術趨勢并進行分别簡單地分析。

人工智能和進階機器學習

人工智能(ai)和進階機器學習(ml)由許多科技和技術(例如,深度學習、神經網絡、自然語言處理(nlp))組成。 更先進的技術超越了傳統的基于規則的算法,以建立了解、學習、預測、适應和潛在地自主操作的系統。 這就是智能機器出現“智能化”的原因。  

“應用人工智能和進階機器學習帶來了一系列智能實作,包括實體裝置(機器人,自動車輛,消費電子)以及應用和服務(虛拟個人助理(vpa),智能顧問)”。cearley說,“這些實作将表現為新一類的智能應用和物件,以及為廣泛的網格裝置和現有的軟體和服務解決方案提供嵌入式智能。”

這個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産生嵌入式的ai技術,能夠支援業務流程、模型,以及從一開始就被定義為企業中“智能”子產品的應用。另外,資金也是個大問題。

智能app

諸如vpa的智能app執行人工助手的一些功能,使日常任務更加容易(例如,優先考慮電子郵件)及其使用者效率的提高(突出最重要的内容和互動)。其他智能app(如虛拟客戶助理(vca))更加專登出售和客戶服務等領域的任務。是以,這些智能app有可能改變工作的性質和工作場所的結構。  

“在未來10年,幾乎每個應用程式和服務都将包含一定水準的人工智能。”cearley說,“這将成為長期趨勢,不斷發展和擴大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應用和服務。”

這對一些企業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機遇,目前在應用、基礎設施和裝置上的智能分量越來越重。運用智能應用的形式是通過新的智能特性嵌入到某一行業的現有應用程式中。麥當勞生産漢堡包運用了智能app,對漢堡包面包生産的監控由人工專為自動化,能夠提高并保證品質。智能應用還擁有資料和分析的優勢,如,每分鐘通過照片分析超過1000個面包來檢查顔色、形态和芝麻分布,并根據分析結果不斷自動調整烤箱和流程,以保證生産最好的漢堡包面包。其帶來的結果顯而易見:避免了浪費,每年節省數千萬元;加速生産并節約能源;減少人工成本。 

智能應用對其他行業也有顯著的價值,比如醫學顧問。凱特琳癌病中心惡性良性腫瘤學顧問,應用智能app可帶來高價值的使用者,并能解決複雜的問題,整理雜亂、非結構性和重複内容,并帶給使用者高影響力的結果。

智能事物

智能事物指的是超越剛性程式設計模型的實體實體,利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來實作進階行為,與周圍環境和人們互動更加自然。作為智能事務,如無人機,自動車輛和智能家電的不斷普及,gartner預計單獨的智能物件将演變為協作的智能物件模型。

智能事物的預測,就是認為在可以預期的未來,任何事物都可以智能化,比如消費者産品、醫療産品、嵌入式産品等等。但這個預測已經滞後了,現在已經有這方面的産品,甚至都具備了可用性。比如google、uber研發的應用在通用道路的自動車輛;運用在特定環境的自動駕駛汽車:如無人收割機等;以及各種各樣的機器人,比如零售機器人、迎賓機器人等等。 

除了上述智能事物的形式外,還有協同智能。

虛拟和增強現實

沉浸式技術,如虛拟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改變了人與人和人與軟體系統互動的方式。 cearley說:“到2021年,沉浸式消費、商業内容和應用程式的格局将發生巨變。vr和ar功能将與數字網絡合并,形成一個更加無縫的裝置系統,能夠協調來自使用者的資訊流作為超個性化的相關應用和服務。融合多個移動、可穿戴裝置、物聯網和大量傳感器的環境将拓展沉浸式應,超越孤立的單人體驗。客房和空間将與物體互動,它們通過網絡的連接配接,并與沉浸式虛拟世界一起工作。”

時下,正是vr、ar興起的時代。有各種各樣的産品已經出現并投入使用,比如可以應用于模拟體驗;對于科學研究來說,可以用于分子模組化;醫生也可以用于遠端虛拟診斷并開出醫療處方,等等。孩子還可以應用這種技術,進行探索動物園等未知世界。這個趨勢的預測已經滞後了,嚴格講,不算趨勢預測而是實實在在來臨了。

數字化雙生

數字化雙生(digital twin)是事物或系統的多元軟體模型,它依賴于傳感器資料來了解其處境,響應變化,改進操作和增加價值。數字化雙生包含中繼資料(例如,分類、組成和結構),處境或狀态(例如,位置和溫度),事件資料(例如,時間序列)和分析方法(例如,算法和規則) 。  

在三到五年内,數以億計的物件将由數字化雙生的形式呈現。組織将使用數字化雙生主動修複和規劃裝置服務、規劃制造流程、操作工廠、預測裝置故障或提高營運效率,以及執行增強的産品開發。是以,數字化雙生最終将成為技術人員和傳統監測裝置和控制(例如,壓力計,壓力閥)的組合的代理。

這個預測沒有什麼新意。顯然,物聯網的發展顯示了數字化雙生的潛力。數字化雙生可以了解為不斷發展和擴張的數字化宇宙,這需要從智能生态系統的内容、廣度和控制将繼續從不同次元上擴充。

區塊鍊和已配置設定分類帳

區塊鍊(blockchain)是一種已配置設定分類賬(distributed ledgers),其價值交換交易(以比特币或其他代币計)按順序分組成塊。每個塊連結到前一個塊,使用加密的信任和保證機制,跨對等網絡進行記錄。區塊鍊和分布式分類賬概念日益廣受關注,因為它們有望改變行業營運模式。雖然目前炒作是圍繞金融服務行業,但是應用前景廣泛,包括:音樂分發,身份驗證,所有權登記和供應鍊。

cearley說:“已配置設定分類帳有可能引起一場變革,但大多計劃仍處于早期的alpha或beta測試階段。”

該趨勢預測的要點就是在不可信環境中增加信任的機制,對于重要資料和事件不可更改的記錄,例如貨币交易、财産登記或其他有價資産,不僅是被動式資料記錄,同時能夠有選擇性的為事件增加動态預置行為。這個技術在供應鍊中蘊含着萬億美元的機遇。但是人們并不十分了解區塊鍊技術,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能廣泛使用區塊鍊。區塊鍊的實施需要各方進行深入合作,區塊鍊行業将如何發展,現在還無法預測是各方割據還是一家獨大的局面。

會話系統

會話界面的目前焦點集中在聊天機器人(chatbots)和支援麥克風的裝置(例如,揚聲器、智能手機、平闆電腦,個人電腦和汽車)。然而,數字網格有一系列不斷擴充的端點,人們可通過這些端點通路應用程式和資訊,或與他人。社交群體、政府群組織互動。随着裝置網格的演變,連接配接模型将會擴充,裝置之間出現更大的協作互動,為連續和環境數字新體驗奠定基礎。

現在已經有了成熟的方案,比如蘋果的siri,微軟的cortana、京東的小i,這類應用的共同特征是通過智能雲服務,聊天機器人和個人助理成為對話媒介。甚至進入了嬰幼兒産品市場,如騰訊的早教故事機米小兔,就是通過智能雲服務來達到人工智能對話的。語音對系統界面很重要,越來越智能、越來越互動的語音接口,将是人機互動的首選方式。未來的互動方式是一種主動性對話,将進一步增強語音互動。主動式語音協助由使用者位置等資料進行支援,将會在沒有人機互動的情況下,也能夠提供指導和管理。随着語義分析的加重,會話語音的價值會增加。語音分析能夠了解使用者服務記錄和社交媒體的各類資料并進行推理。

網格應用和服務架構

在網格應用程式和服務架構(masa)中,移動應用程式、網絡應用程式、桌面應用程式和物聯網應用程式連結到廣泛的後端服務網絡,建立被使用者視為“應用程式”的内容。該架構封裝服務,并在多級别和跨組織邊界公開了api,進而平衡了服務的靈活性和可伸縮性的需求與服務的組合和重用。 網格使使用者能夠具有針對數字網格(例如,桌面、智能手機、汽車)中的目标端點的優化解決方案以及當他們在這些不同信道上切換時的連續體驗。

這隻是基于理想狀态的市場競争中設想的。現實是,在非理想的市場競争中,專有基礎架構數量并不占優,要實作所有的軟硬體基礎架構無縫內建并協同,難于上青天。

數字技術平台

數字技術平台為數字業務提供基本的構模組化塊,是數字業務的關鍵推動者。gartner已經确定實作數字業務新功能和商業模式的五個要點:資訊系統、客戶體驗、分析和智能、物聯網和業務生态系統。 每個組織都将有這五個數字技術平台組合的平台。

可以了解為對話式ai驅動平台。比如亞馬遜的amazon echo+wink。物聯網平台是解決方案成功的必要因素,現在微軟azure、oracle、google、sap等it巨頭都有涉足。惠顧上世紀60年代,是主機系統,到70年代就是微型計算機,80年代是pc和檔案共享lan,90年代是伺服器和圖形界面,1998~2007年是網際網路和網絡應用,2007~2016年是移動和雲,未來,将是對話式ai和物聯網。所有這些并非割裂,而是互相交織。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基礎架構和應用程式融合,組織需要了解這種融合,對他們的競争力、應變能力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自适應安全架構

智能數字網格和相關的數字技術平台和應用程式架建構立了一個日益複雜的安全世界。 cearley表示:“規定的安全技術應作為確定物聯網平台的基準。監控使用者和實體行為是物聯網中特别必要的一個重要補充,然而,物聯網邊緣是許多it安全專業人員産生薄弱領域的新前沿,是以經常需要新的補救工具和流程,建立物聯網平台必須考慮這些因素。”

自适應安全架構能夠實作持續分析使用者和實體行為,如外部身份和威脅智能,包含審查、規則/評分;持續畫像;持續分析和驗證。但是通常業務端會滞後于技術端,而技術端又滞後于裝置和應用端,還要對安全行業有一個正确的認識——本質就是響應機構,是以解決問題為目的,而不管這個問題出現有多久。

感謝徐川對本文的審校。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