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一朝一位末代皇帝統計,大緻有32位。其實還有其他朝代,一是影響小,存在時間較短,曆史影響不大,很多人并不清楚。是以在統計末代皇帝時,隻把存在時間長、曆史影響大、相對正統的王朝統計在内,共有32人左右。
1、秦二世嬴胡亥;2、西漢孺子劉嬰;3、東漢獻帝劉協;4、三國:魏元帝曹奂,蜀後主劉禅,吳後主孫皓;5、西晉愍帝司馬邺;南朝6、東晉安帝司馬德文;7、宋順帝劉準;8、齊和帝蕭寶融;9、梁敬帝蕭方智;10、陳後主陳叔寶;北朝11、北魏孝武帝元修;12、東魏孝敬帝元善見;13、西魏元廓;14、北齊後主高緯;15、北周靜帝宇文闡;16、隋炀帝楊廣;17唐哀帝李柷;18、後梁朱有貞;19、後唐李從珂;20、後晉石從貴;21、後漢劉承佑;22、後周柴宗訓;23、遼天祚帝耶律延禧;24、北宋欽宗趙桓;25、西夏李睍;26、金完顔承麟;27、南宋末代皇帝嚴格來說一共有三位,分别是宋恭帝趙顯、宋端宗趙昰、宋帝趙昺,這三位都是宋度宗之子;28、元順帝妥懽帖睦兒;29、明崇祯帝朱由檢;30、清宣統帝溥儀。
1、胡亥(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07年),嬴姓,名胡亥,秦始皇第十八子,公子扶蘇之弟,秦朝第二位皇帝。公元前210年―前207年在位。胡亥少從中車府令趙高學習獄法。秦始皇出遊南方病死沙丘宮平台,秘不發喪,在趙高與李斯的幫助下,逼死扶蘇,殺死兄弟姐妹二十餘人,當上秦朝皇帝。秦二世即位後,趙高掌握實權,實行殘暴統治,最終激起陳勝吳廣起義,六國舊貴族随之展開複國運動。公元前207年,胡亥被趙高的心腹閻樂逼迫,自殺于望夷宮,年僅24歲。
2、劉嬰(5―25年),他是漢宣帝玄孫、廣戚侯劉顯兒子,在公元六年始建國,公元九年居西漢皇太子位,沒有當上皇帝,王莽呼之為“孺子”,世稱“孺子嬰”。他一生做了三年皇太子,四歲即被囚,被禁止任何人講話。長大後,六畜不識,話也說不清楚,成為一個傻子。更始三年即公元25年,在臨泾被李松殺死。
3、劉協(181年—234年),字伯和,河南洛陽人。東漢王朝末代皇帝,189年—220年在位,漢靈帝劉宏次子。漢少帝即位,封為渤海王。經曆宦官之亂,改封陳留王。中平六年即189年,在司空董卓擁立下,即位為帝。董卓伏誅後,受到董卓部将李傕和郭汜挾持。後來逃出長安,輾轉東行。建安元年即196年,依附兖州牧曹操,遷都許昌。因不甘淪為傀儡皇帝,策動董承和伏完起兵反曹,結果以失敗告終。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後,在魏王曹丕逼迫下,退位禅讓,被封為山陽郡公,保留天子禮儀,以二女嫁于曹丕。青龍二年即234年去世,時年五十四歲,葬于禅陵。
4、曹奂(246年-302年),本名曹璜,字景明,沛國谯縣(今安徽亳州)人,魏武帝曹操之孫,燕王曹宇之子,三國曹魏時期最後一位皇帝,260年-265年在位。甘露三年(258年),封常道鄉公。甘露五年(260年),魏帝高貴鄉公曹髦被成濟弑殺,司馬昭立曹奂為帝。曹奂雖然名為皇帝,但實際上成為司馬家的傀儡。鹹熙二年(265年),司馬昭死後,其子司馬炎嗣位晉王,篡奪魏國政權,魏國滅亡,曹奂被封為陳留王。太安元年(302年),曹奂逝世,享年五十八歲。
5、劉禅(207年-271年) ,即蜀漢懷帝223年—263年在位,又稱後主。劉禅字公嗣,小名阿鬥,昭烈帝劉備之子,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也是末代皇帝。在位四十年。劉禅出生于荊州,幼年時多次遭難,幸得大将趙雲兩次相救,劉備定益州後入蜀,蜀漢建立後被立為太子。于蜀漢章武三年(223年)繼位為帝,拜諸葛亮為相父,并支援其北伐,後支援姜維北伐,寵信宦官黃皓,緻使蜀漢國力走向衰弱。景耀六年(263年),魏将鄧艾從陰平入,殺諸葛瞻父子,劉禅投降。蜀漢滅亡後,劉禅及一些蜀漢大臣遷往洛陽居住,受封為安樂公,泰始七年(271年)在洛陽去世,享年64歲。谥号思公。
6、孫皓(242年—284年),字元宗,小名彭祖,吳郡富春(今浙江省杭州)人。三國時吳國末代皇帝,264年—280年在位,孫權之孫,廢太子孫和之子。在位時沉溺酒色,專于殺戮,昏庸暴虐。天紀四年(280年),西晉攻破建康,投降後被封為歸命侯,太康四年即284年,在洛陽去世。
7、司馬邺(300年―318年),即晉愍帝,313年―317年在位,晉武帝司馬炎之孫,吳敬王司馬晏之子 ,西晉末代皇帝。晉懷帝被劉聰俘虜後被立為皇太子。永嘉七年(313年),晉懷帝于平陽遇害後,司馬邺即位于長安。司馬邺在位時,西晉已經日薄西山。建興四年(316年),劉曜發兵攻打長安,切斷長安糧運;晉愍帝在食斷糧絕情況下投降趙國。之後被送往平陽,封為懷平侯,受到狩獵隊伍前導以及充當宴會洗杯子雜役等屈辱。建興五年即318年被劉聰殺害,終年十八歲,葬處不詳。
8、司馬德文(386年—421年),東晉最後一位皇帝。晉孝武帝司馬曜次子。司馬德文初封琅邪王,之後曆任中軍将軍、散騎常侍、衛将軍、開府儀同三司等官職。晉安帝被被桓玄所廢,桓玄敗死後被遷至江陵。元熙元年(419年)劉裕殺晉安帝,立司馬德文為帝,年号元熙。元熙二年(420年),司馬德文禅位于劉裕,東晉滅亡。司馬德文被廢為零陵王,後劉裕派人以棉被悶死司馬德文,時年36歲,死後葬于沖平陵。
9、劉準(467年—479年),477年—479年在位,南朝宋末代皇帝,宋明帝劉彧第三子。泰始七年(471年)封為安成王,又拜撫軍将軍;元徽五年(477年)被蕭道成擁立為皇帝。名義上是皇帝,但是權力都掌握在蕭道成手中。升明三年(479年),被迫禅位于蕭道成。同年被殺于丹陽宮,終年隻有十三歲。
10、蕭寶融(488年—502年),即齊和帝,501年—502年在位,齊明帝蕭鸾第八子,南朝齊最後一位皇帝。蕭寶融初封随郡王,後曆任冠軍将軍、西中郎将、荊州刺史等。中興元年(501年),被蕭衍立為皇帝,不久蕭寶融便被迫禅位與蕭衍,南朝齊至此滅亡。蕭衍即位後,蕭寶融被封為巴陵王,居于姑孰。後被蕭衍派人殺害,時年十五歲,葬于恭安陵。
11、梁敬帝蕭方智(543年―558年),梁元帝蕭繹第九子,南朝梁末代皇帝。初封興梁侯,後改封晉安王,曾出任平南将軍、江州刺史。承聖四年(555年),陳霸先襲殺王僧辯,廢黜蕭淵明,立蕭方智為帝,改元紹泰,是為梁敬帝。太平二年(557年),蕭方智禅位于陳霸先,南朝梁滅亡。陳霸先封蕭方智為江陰王。永定二年(558年),陳霸先派人将蕭方智殺害,時年十六歲。
12、陳後主陳叔寶(553年—604年),吳興長城(今浙江長興)人,是陳朝也是南朝最後一位皇帝。582年—589年在位,陳宣帝陳顼嫡長子,太建十四年(582年)即皇帝位。他在位期間,荒廢朝政,耽于酒色,醉心詩文和音樂。589年隋軍大舉南下,攻破建康,陳朝滅亡。陳叔寶被擄至長安,受封為長城縣公。隋文帝賜予宅邸,禮遇甚厚,但他仍舊沉湎于酒色,醉生夢死。隋朝仁壽四年(604年),陳叔寶病死于洛陽,終年五十二歲,追贈大将軍,谥号炀,葬于洛陽邙山。
13、元修(510~535年 ),字孝則,河南洛陽人。北魏末代皇帝,532-535年在位,孝文帝元宏之孫,武穆王元懷第三子。 博學多才,喜好武事,沉穩厚重。初封汝陽縣公,中興二年(532年),在大将軍高歡擁立下,登基為帝,年号太昌。 永熙三年(534年),不滿高歡專政,投奔宇文泰,遷都于長安。535年被丞相宇文泰所殺,時年二十五歲。從此,北魏王朝正式分裂成為東魏和西魏。元修死後,埋于草堂佛寺。十餘年後,葬于雲陵。西魏追谥為孝武皇帝,東魏追谥為出帝。
14、元善見(524年—552年),南北朝時期東魏皇帝,北魏孝文帝元宏曾孫,文宣王元亶之子。534—551年在位。儀表瑰麗,沉雅明靜,心懷大志,世人歎有孝文帝風範。文武全才,力能挾石獅子以逾牆,射無不中,禦獵時馳逐如飛;喜好文學,每逢嘉辰宴會,多命郡臣賦詩,頗得朝望。534年被權臣高歡于邺城擁立為皇帝,年号天平,時年十一歲。丞相高歡輔政,權傾朝野,皇帝如坐針氈。高歡死後,其子高澄嗣位,權勢更大,甚為忌憚。551年齊王高洋見時機成熟,逼迫元善見禅位。東魏滅亡,元善被封為中山王,食邑一萬戶,不久被高洋所毒死,年僅二十八歲,葬于邺城漳河以北。
15、西魏恭帝拓拔廓(537-557年),又名元廓,北朝時期西魏末代皇帝,554-558年在位。557年,宇文護逼迫魏恭帝讓位宇文覺,封元廓為宋王,不久将其殺死。
16、高緯(556—577年),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人。北齊王朝末代皇帝,565年—576年在位,武成帝高湛次子。 幼而令善,愛好文學。565年即位為皇帝。在位期間,任用奸佞,荒淫無道,誅殺蘭陵王高長恭等人,自毀長城。再加上政治腐敗,軍力衰落,使得朝廷搖搖欲墜。北周武帝東征,大敗北齊軍隊,攻破邺城。高緯準備投降陳朝。行到青州,被北周軍隊俘虜,封為溫國公。 577年被誣參與宜州刺史穆提婆謀反,與高恒等人一起被賜死。
17、宇文闡(573—581年),原名宇文衍,北周末代皇帝,579―581年在位。大成元年即579年被立為皇帝。大定元年(581年),被迫禅位楊堅,北周滅亡,被封為介國公。随後不僅即去世,年僅九歲,葬于恭陵。
18、隋炀帝楊廣(569年—618年),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市)人。隋朝第二位也是最後一位皇帝,604年—618年在位,隋文帝楊堅次子。 美姿儀,少聰慧。初封雁門郡公,後冊立為晉王,600年冊立為皇太子。仁壽四年(604年)即位。在位期間,修鑿大運河,營建東都洛陽,多次發動對外戰争,西征吐谷渾、三征高句麗,濫用民力,窮奢極欲 ,引發全國範圍的農民起義,導緻天下大亂。 大業十四年(618年),江都發生兵變,被宇文化及所殺。《全隋詩》錄存其詩四十餘首。楊廣死後,被蕭皇後和宮人拆床闆做了一個小棺材,偷偷葬在江都宮流珠堂下。後陳棱集衆缟素,為楊廣發喪,備儀衛,改葬于吳公台下。唐朝平定江南後,于貞觀五年(631年),以帝禮改葬于雷塘。
19、唐哀帝李柷(892年—908年),京兆長安人。唐朝末代皇帝,唐昭宗李晔第九子。乾甯四年進封輝王,後授開府儀同三司、諸道兵馬元帥。天祐元年(904年)被權臣朱溫立為傀儡皇帝,一切政事皆不能定奪。天祐四年(907年),被廢為濟陰王,安置于曹州,908年慘遭鸩殺,葬于溫陵,終年十六歲。
20、後梁末帝朱友貞(888年-923年),五代時期後梁末代皇帝,朱溫第三子 。乾化三年(913年),禁軍兵變,誅殺朱友珪。朱友貞在東京稱帝。在位期間,疏遠敬翔、李振等舊臣,重用趙岩、張漢傑等無能之輩,在梁晉争霸戰争中勝少敗多,接連喪失國土,以緻國勢日衰。後晉王李存勖對後梁發動總攻。朱友貞在唐軍攻入東京前夕,命親信皇甫麟将他殺死,終年三十六歲。
21、後唐末帝李從珂(885年-937年),鎮州平山(今河北平山)人,五代時期後唐末代皇帝,唐明宗李嗣源養子。李從珂自幼随李嗣源征戰,在後唐滅後梁之戰中屢立戰功。長興二年(931年)出任左衛大将軍,兼西京留守,後晉封為潞王。應順元年即934年廢唐愍帝後即帝位,改元清泰,936年因無力抵擋石敬瑭與遼軍的進攻,自焚于洛陽,終年51歲,葬于徽陵。
22、石重貴(913年―974年),石敬瑭養子,後晉皇帝,942年-946年在位。天福七年(942年),石敬瑭去世,石重貴繼位。石重貴不肯向契丹稱臣,947年契丹攻占開封,後晉滅亡。石重貴是一位能力一般,但很有骨氣的皇帝,他敢于同契丹開戰,可惜他身邊無可用之人。他在位隻有4年,國破後被俘送往契丹,974年病死,終年61歲,葬于遼甯省朝陽縣,追封晉王。
23、後漢隐帝劉承祐(930年―951年),河東太原人。五代時期後漢最後一位皇帝,948―950年在位,劉知遠之子。948年劉知遠去世後,正式即位。在位時期大權旁落,誅殺權臣引發郭威叛亂。950年叛軍攻破開封,戰亂中被殺,時年21歲,葬于颍陵(今河南禹州)。
24、柴宗訓(953年―973年),即後周恭帝,959年—960年在位,周世宗柴榮第四子,五代時期後周最後一位皇帝。河北邢台人,出生于澶州府。顯德六年(959年)繼位,柴宗訓即位時,年僅七歲,由符太後垂簾聽政,範質、王溥等主持軍國大事。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驿兵變,被迫禅位。被封為鄭王,遷往房州。趙匡胤頒聖旨優待柴氏母子,賜其“丹書鐵券”(免死金牌),保證柴氏子孫後代永享富貴,即使犯罪也不得加刑。973年逝世于房州,年僅20歲,趙匡胤聞之震恸,素服發哀,辍朝十日,歸葬于順陵(今河南新鄭市郭店鎮郭店村)。
25、遼天祚帝耶律延禧(1075~?)去世年代疑為1128年或為1156年。遼朝最後一位皇帝,遼道宗耶律洪基之孫,耶律浚之子 。太康六年,受封為梁王,進封燕國王、天下兵馬大元帥。1101年正式繼位。在位期間,遊畋享樂,無所作為,朝政腐敗、人心渙散,内外沖突激化,陷入内外交困。1114年完顔阿骨打起兵反遼,大敗遼軍,最終滅亡遼國。耶律延禧為金兵所俘,受封海濱王,進封豫王。最終,客死異國,葬于顯陵(今遼甯北鎮縣醫巫闾山)。
26、趙桓(1100年―1156年),1126年—1127年在位,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趙佶長子,宋高宗趙構異母兄,在位1年零2個月。趙桓于政和五年(1115年)立為太子,1126年受宋徽宗禅讓登基,改元靖康。欽宗與宋徽宗聽信奸臣讒言,罷免李綱,金兵圍攻汴京時卻無力抵抗。靖康之變後被金人俘虜北去。1156年駕崩于燕京,終年57歲,葬于永獻陵。
27、夏末帝李睍(?―1227年),西夏神宗李遵顼之孫,西夏獻宗李德旺之侄西夏最後一位皇帝。1227年春,蒙古軍進圍中興府,李睍堅守半年,因城中糧食用盡,軍民大批得病,又遭強烈地震,城中宮室都被震塌,隻得于農曆六月向成吉思汗奉上祖傳金佛和金銀财寶請降。農曆七月,成吉思汗去世,密不發喪。李睍投降後按照成吉思汗遺囑被蒙古人殺死,葬處不明。
28、金末帝完顔承麟(?-1234年),金朝末代皇帝,女真名呼敦。原為金朝将領,1234年2月8日,金哀宗不願做亡國之君,遂将帝位傳于他。下旨後于翌日舉行即位大典,但大典未及完成宋蒙聯軍已攻入城内。完顔承麟唯有草草完成大典即帶兵迎戰,後死于亂軍之中。據史家推測,完顔承麟在位時間不足一個時辰,為中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
29、宋末三帝:趙顯(1271-1323年),四歲的趙顯即位,1276年奉傳國玉玺向蒙古人投降。宋恭帝趙顯被忽必烈發配至吐蕃為僧人。元英宗時期即1323年,這位修行甚高的和尚寫了一首思念故國舊事的詩文,被人告發,說他有複國招賢的想法,英宗皇帝聞後下诏将其賜死,時年53歲。
趙昰(1269年-1278年),1276年—1278年在位,在位兩年。趙昰于1276年在福州被立為皇帝,改元景炎。因元軍追兵逼近,不得不浮海逃往碙洲(今湛江硇洲島)。小皇帝屢受颠簸,又加上驚吓過度。景炎三年(1278年),9歲的宋端宗在碙洲荒島上病死。葬于永福陵(今香港大嶼山)。
趙昺(1272——1279),南宋最後的皇帝。趙昺是宋度宗第三子,宋恭帝、宋端宗的弟弟,曾被封為信國公、廣王、衛王等爵位。景炎三年(1278年)在岡州(今廣東湛江硇洲島)即皇帝位,改元祥興。 祥興二年(1279年),南宋與元軍在崖山展開決戰(史稱“崖山海戰”),宋軍被擊敗,元軍随後包圍崖山,左丞相陸秀夫背着年僅8歲的趙昺在崖山跳海而亡,十萬軍民也相繼投海殉國,南宋覆亡,此戰也留下了“崖山之後再無中國”的嗟歎。
30、孛兒隻斤·妥懽帖睦爾(蒙古語意為“鐵鍋”,1320年—1370年),即元惠宗,元朝第十一位皇帝,大蒙古國第十五位大汗,也是元朝作為全國統一政權的最後一位皇帝。元明宗長子,元甯宗長兄。延祐七年(1320年)生于察合台汗國境内,1329年元明宗繼位後後回到元朝,不久元文宗毒死了元明宗,将妥懽帖睦爾流放到高麗大青島與廣西靜江(今桂林)。元文宗、元甯宗相繼駕崩後,妥懽帖睦爾被太後蔔答失裡下令迎回,1333年六月八日即位于上都。1340年,妥懽帖睦爾扳倒權臣伯顔後親政。親政初期,他勤于政事,任用脫脫等人,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挽救元朝的統治危機,史稱“至正新政”,頒行法典《至正條格》,完善法制;加強廉政;下令舉薦逸隐之士,選拔人才。但未能從根本上解決積弊已久的社會問題,至正十一年(1351年)爆發了紅巾軍起義。後期逐漸怠政,沉湎于享樂,加上元廷内鬥不斷,外部民變疊起,無法有效地控制政局。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閏七月,明軍進攻大都,妥懽帖睦爾出逃,退出中原,元朝對全國的統治結束。1370年四月二十八日,妥懽帖睦爾駕崩于應昌,享年五十一歲。廟号惠宗 ,蒙古汗号為“烏哈噶圖汗”。明朝為其上尊号為“順帝”,民間又稱其為至正帝、庚申帝、庚申君等。
31、明思宗朱由檢(1611年—1644年 )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也是明朝作為全國統一政權的最後一位皇帝,1627—1644年在位,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異母弟。天啟二年(1622年)被封為信王。1627年即皇帝位,年号崇祯。 在位期間大力鏟除閹黨,勤于政事,厲行節儉,平反冤獄。然而朝廷黨争不休,民間災害不斷,導緻農民起義此起彼伏,關外後金政權趁勢崛起,國家陷于内憂外患的困境。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終年三十四。清軍進入北京後,以禮改葬于明十三陵中的思陵 。南明弘光帝即位,立廟号為思宗。
32、愛新覺羅·溥儀(1906—1967年),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個皇帝,又稱為清廢帝或宣統帝。是醇賢親王奕譞之孫、攝政王載沣長子。1909年到1912年、1917年7月兩次即位。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2月12日被迫退位,清朝統治結束。1917年張勳複辟時又做了12天的皇帝。九一八事變之後在日本人控制下做了僞“滿洲國”的傀儡皇帝,年号康德(1934年—1945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8月17日,溥儀在沈陽準備逃亡時被蘇聯紅軍俘虜,被帶到蘇聯。1950年8月初被押解回國,在撫順戰犯管理所學習、改造。1959年12月4日接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的特赦令并成為全國政協委員。溥儀一生四次結婚,娶過五個女人,最後一次婚姻是在1962年與李淑賢結婚。溥儀著有自傳《我的前半生》,于1964年4月由群衆出版社出版。其獨特的、富有戲劇性的傳奇經曆,多次被改編成影視作品,其中電影《末代皇帝》曾榮獲得1987年奧斯卡金像獎等衆多獎項。1967年10月17日,溥儀因尿毒症在北京逝世,享年61歲。先葬于八寶山,後遷于清西陵内崇陵(光緒陵)附近的華龍皇家陵園。
這幾十位有較大曆史影響的末代皇帝,其最後的命運一般有三種左右,一是自殺,二是被殺,三是享受較為優渥的待遇,自然死亡,結束其一生。根據筆者統計:被殺的有18位,占被統計人數的55%左右;自殺的有4位,自然死亡的有11位,後兩者所占比重總和不及被殺所占的比例。是以基本上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在朝代鼎革之際,前朝皇帝被殺和自殺的機率高達67%,機率相當之高,平均三位皇帝就有一位被殺死,在王朝前期,皇帝這個職業可以說是一個一勞永逸的崗位,在王朝的後期,尤其是末期,其死亡的機率相當高。根據筆者的統計,如果新的王朝是以禅讓的方式取代舊有的朝代,前朝皇帝基本上都能善終。如果新的王朝是以叛亂或者武力的方式奪取前代政權,那麼前朝的命運基本上隻有一個,就是被殺。根據筆者統計的南北朝的10位皇帝,除了陳後主是以自然死亡的方式結束其一生,其他9位皇帝,無一例外都被新皇帝殺死,這樣的結果也與當時的社會動蕩、人心不古等因素密切相關,也徹底颠覆了三國時期末代皇帝得以頤養天年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