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耀(清中) 水殿荷風圖
立軸 設色絹本
120×60cm 約6.5平尺
出版:《十竹齋書畫譜刊行三百六十周年紀念》,十竹齋藝術研究部編制,1987年。
著錄:
1、《中國古代書畫圖目》第六冊p425,文物出版社,1986年。
2、聶崇正著《袁江•袁耀》p234,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3、勞繼雄編著《中國古代書畫鑒定實錄》第五冊p2337,東方出版中心,2011年。
說明:南京文物公司舊藏。
估價:800,000-1,200,000
自康熙朝勵精圖治半個世紀之後,社會承平日久,經濟高度發展,到雍乾兩朝,出于各個方面的原因,以書畫文章粉飾太平、歌頌上功開始成為藝壇文壇的“顯學”。至乾隆時期,堪稱鼎盛的畫院網羅了當時數以百計的丹青好手,每日以雕镂文字、刻畫聖功為能事,以反動于清初以來以四僧為代表的抒寫性靈的山水範式。這樣的環境下,當時的藝壇空前發達,不管是内廷還是民間,都湧現出不可勝數的書畫人才,為有清一朝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沾溉至今;而其方向,則不過兩途,一種是廟堂派,以四王為領袖、以複古為号召,講究無一筆無來處,一種是民間派,有比較明顯的民間審美趣味,但其主旨仍在粉飾太平。
左:王鑒《仿古十開冊》;右:王原祁《仿黃鶴山樵山水》。
江都人袁江袁耀叔侄(亦有指為父子的,如聶崇正)可能是雍正乾隆兩朝民間派中最神秘的丹青好手了,至今人們無法考證出兩人的确切生卒年歲(或有證袁江1662-1735在世)。不過兩人所精擅基本一樣,舉凡山水、樓閣、界畫諸題材無所不精,而重彩聯屏尤勝——這似乎也是民間派差別于複古派的主要特征之一,複古派逞技的主要形式一般是塗飾冊頁、手卷。兩袁等人這種極為耗時費工殚精竭慮的技法、表現宏大雄闊山水的追求,正好符合當時粉飾太平歌頌聖功的流風,且越到乾隆晚年,尺幅越大、雕镂越工、賦彩越重。
袁耀1763年作《九成宮圖通景十二屏》,223×720cm
袁耀1774年作《綠野堂圖通景十二屏》,220×720cm
南京文物公司舊藏的《水殿荷風》,據年款為甲寅(即1734年)作,是目前市面所見袁耀最早的作品,故宮資深書畫研究員聶崇正先生在所著《袁江袁耀》所附年表裡即将此件列為袁耀首作。謝稚柳先生的高足勞繼雄亦在其《中國古代書畫鑒定實錄》中直指本件為“真迹”;按勞先生1979年拜入謝稚柳門下,并随謝氏全程參與了1983年開始以謝稚柳、啟功、徐邦達等五人為首的鑒定小組全國性的古代書畫巡回鑒定活動,其意見當可視為謝稚柳等人的意見,何況畫作1986年已被收錄入《中國古代書畫圖目》。
袁耀《水殿荷風》編号為“蘇21-27”,《中國古代書畫圖目》第6冊
南京文物商店1987年編制的《十竹齋》封面及内頁圖。
《水殿荷風》在題材的選取和技法的應用都暫時還沒有染上後期那種突出濃重政治宣講意味的習氣,譬如《九成宮》、《阿房宮》、《漢宮秋月》、《漢宮春曉》之類直接借前代帝王功績來誇耀聖功的巨幅作品,而别具一種清新淡雅整饬,令人欲作畫中遊。按“水殿荷風”題材取自唐人詩什,李白和王昌齡諸人都有類似題材詩作,主旨是對甯靜、曠達、自由、天真的鄉野生活的贊歎和悠遊。袁耀以此入畫,自饒一種純粹真趣;而在構圖上,《水殿荷風》倒更明顯受到前輩畫家顔峄的影響,雖然在某些意象細節的描繪和表現上,有些後期畢事雕镂的痕迹,但尚不脫“清水芙蓉”般的自然與清新。
左:本幅所钤兩印與《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收錄兩印比對。
右:本幅署款與《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收錄比對。
将袁耀所作對觀,可見其愈晚愈匠、愈晚愈繁。
自左至右分别為:1734年作《水殿荷風》、《潇湘煙雨》、1759年作《山雨欲來》、1780年作《阿房宮》。
自左至右分别為顔峄《江村圖》、《水村捕魚圖》、袁耀《水殿荷風圖》。
可見清代繪畫在發展過程中的揚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