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統一草原前,并沒有文字,所有的交往,都是通過口頭資訊進行傳播。直到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完全統一草原後,才發現文字的重要性,是以,才命人建立屬于蒙古人自己的文字。
蒙古文字是由一位俘虜創立,該俘虜将文字創立出來後,成吉思汗非常驕傲,他第一次用屬于自己的文字,就指令手下将領:先給西夏下一份戰書。

不過,成吉思汗這份有自己文字的戰書,不僅未能震懾住西夏,還遭到了嘲諷。
公元1204年,成吉思汗僅僅用了幾個月時間,就将乃蠻部消滅。
消滅乃蠻部後,意味着成吉思汗在草原上完全沒有對手了,整個草原都是他的地盤,這樣的壯舉,千百年來,成吉思汗的祖先雖然一直在努力,可從來沒有人實作過。
此時的成吉思汗,僅僅隻有42歲,他躊躇滿志,覺得自己的光輝壯舉可以彪炳史冊,應該用文字将自己的功績記錄下來,讓後人銘記。
這是成吉思汗從消滅乃蠻部的過程中,得到的啟示。乃蠻部是當時草原上實力最強的部落,文明程度已經很高了,他們不僅過着半定居的生活,還有自己的文字。
成吉思汗俘獲乃蠻部丞相塔塔統阿後,也決定讓他為自己創立文字。塔塔統阿是乃蠻部的智者,不僅懂畏兀兒文字,還懂漢文。
最開始時,塔塔統阿想以漢文為基礎創立蒙古文字,但是成吉思汗覺得漢字太難寫了,是以,才指令他以畏兀兒文字為基礎,建立蒙古文字。
正是有了蒙古文字,才有了《蒙古秘史》這部記載成吉思汗事迹的書籍,也才讓我們能了解當時的曆史。我們現在研究成吉思汗,也都是根據《蒙古秘史》來進行的。這一切的功勞,都要感謝成吉思汗當時的長遠目光,建立了文字。
可惜的是,蒙古文字并未給成吉思汗的後人們帶來好處,由于成吉思汗的子孫們不喜歡學習,對文化不感興趣,最終在治理國家中過于混亂,讓元朝在曆史上昙花一現。
成吉思汗成為草原之主後,他建立的大蒙古國并沒有得到周邊國家的認可,這也迫使成吉思汗不得不想辦法和周圍的國家搞好關系。
由于西夏控制着絲綢之路,商貿發達,成吉思汗為了滿足草原上牧民的生活需求,就必須從西夏進口一些生活物資。
此時的成吉思汗,還沒有外交經驗,而且,他也不屑用任何外交手段。一直在戰争中成長的成吉思汗非常清楚,要想讓他人屈服,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别人怕他,而這個方法,就是用武力。
有了文字後,成吉思汗也認為,與他人交往,應該先禮後兵,于是,命人給西夏皇帝李安全下了一份戰書。這份戰書的口氣非常生硬,大概意思是說:
我是大蒙古國的成吉思汗,你是西夏的皇帝,你的國家太小了,需要有人保護你。我可以保護你,但前提是你要向我俯首稱臣。
當然,西夏沒有任何人能看懂成吉思汗下的這份戰書,在成吉思汗使者的翻譯下,西夏皇帝李安全才聽懂了成吉思汗的意思,心裡很不舒服,當着成吉思汗使者的面,嘲諷成吉思汗就是一個野蠻人,根本不承認他的地位。
給西夏下戰書,也僅僅是成吉思汗為了向世界證明,蒙古人已經有了文字這一件事,他并不在意西夏對自己的态度。統一草原後,成吉思汗的實力大增,不僅有了巨大的财富,也擁有了世界上最強大的騎兵,攻打西夏,早已進入了他的計劃中。
不過,我們從這份戰書中也可以看出,成吉思汗當時确實不善于外交。或者,成吉思汗壓根就不想和西夏搞好關系。
參考資料:《蒙古秘史》、《西夏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