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河南的奇怪美食爬蚱《第一篇》

爬蚱:

河南的奇怪美食爬蚱《第一篇》

爬蚱

爬蚱就是蟬的幼蟲,它們需要在地下蟄伏兩到三年的時間才會爬出地下,變成長成翅膀的成蟲蟬。除了叫爬蚱以外,在中國其他地方叫作蟬猴、知了猴、爬杈、肉牛、小菜牛等。

民間有句俗話:地下修行三年多,本想出來唱首歌。誰知世上饞嘴多,煎炒烹炸端上桌。蟬的蛹在地下呆了人生的頭三年。在這一段時間内,它吸食樹木根部的液體,經過幾年緩慢的生長,儲蓄好能量,然後在某一天破土而出,憑借着生存的本能爬到一棵樹上。

爬蚱是蟬“作繭自縛”下的産物,是以新鮮的爬蚱都是鮮活的,加上外表看起來比較另類,很多人都不敢吃,但其營養價值是十分高的。現在爬蚱市場價格在8毛一個,随着人們飲食文化越來越寶龍,它的價格也是飄搖直上,從以前十幾塊錢一斤到現在五六十一斤。

河南的奇怪美食爬蚱《第一篇》

人工養殖的爬蚱

根據中國食品營養學理化分析和研究發現:每100g爬蚱所含蛋白質72g、脂肪15g、灰分1.8g。此外,還有人體所需的鈣、磷、鐵和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

如果把100g的爬蚱和其它動物蛋白質相比較:爬蚱含有的蛋白質是瘦牛肉的3.5倍,瘦豬肉的4.3倍,羊肉的3倍,雞肉的3倍,鯉魚的4倍,雞蛋的6倍。

可見,爬蚱含蛋白質要比任何動物肉食和禽蛋要高出很多,同時還含有人體所需的多種蛋白質,對于促進生長發育、補充集體代謝的消耗、體虛患者康複等,都有極佳的輔助治療作用。是以,爬蚱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純綠色、無污染的進階營養品。

河南的奇怪美食爬蚱《第一篇》

辣炒爬蚱

我國關于食用爬蚱的記載,最早記載于《禮記·内則》,其中提到了與牛、鹿、豕(豬)、麇、獐、雉、兔等三十一種君王日常所用的食物。

《莊子·達生》有一則叫《痀偻承蜩》的寓言,說是孔子在楚國遇見了一個駝背用竹竿粘爬蚱,就像随手拾取一樣準确,衆人問它有什麼秘訣,駝背說不過是勤奮和專心罷了。駝背能以捕爬蚱為業,說明當時已經出現了一個食爬蚱的市場。

河南的奇怪美食爬蚱《第一篇》

土中的爬蚱

苟子還想到了網羅人才的方法,他在《荀子·緻士》中寫道:“夫耀蟬者,務在明其火,振其樹而已;火不明,雖振其樹,無益也。今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則天下歸之,若蟬之歸明火也。”

曹植在《蟬賦》中用“栖高枝而仰首兮,漱朝露之清流”等華麗辭藻來贊美爬蚱,卻用“委厥體于膳夫,歸炎炭而就燔”講述了爬蚱另外一種捕食方法。“燔”就是燒烤的意思,比起後世的烤羊肉串來,這種稱為“耀蟬”的食爬蚱方法實在是太高明了。可惜的是後來随着食爬蚱習俗的消失而被 人淡忘了。

河南的奇怪美食爬蚱《第一篇》

炸爬蚱

時間推移到民國初年,胡樸安在編撰《中華全國風俗志》時候,發現粵東的潮州仍保留着中原古代的食爬蚱的習俗,“潮人特異之性質,恐他地未之有也”,因而在書中記載當地人的風俗:“五、六月時,有人于樹上粘捕爬蚱,在市呼售。人家購之炙熟,以啖小孩,謂食之能消疳積。”

鄒樹文1981年出版的《中國昆蟲學史》,引乾隆《潮州府志》所載:“潮人常取爬蚱,向火中微炙即啖之”,以證明“直到清代文獻中還是有以爬蚱為食的記載”。

河南的奇怪美食爬蚱《第一篇》

爬蚱作為季節性美食,越來越多的人可以接受,以前基本沒有人賣,都是各家各戶自己抓,到如今成為燒烤和餐桌上的壓軸、重量級的菜品,不過短短的十幾年。

山東人最鐘愛的吃法就是油炸爬蚱,在水盆裡清洗一會,腌漬半夜,第二天早上過油一炸,便是一盤誘人的美味,焦酥脆嫩、不腥不膩、唇齒留香。辣椒炒爬蚱肉,爬蚱50隻,豬油、辣椒适量。将爬蚱去頭去尾,留中間的一塊肉,然後油爆1到2分鐘,再用豬油和辣椒炒。

河南的奇怪美食爬蚱《第一篇》

正在褪殼的爬蚱

爬蚱除了可以吃以外,還可以當做藥材來使用。

根據《中國藥材學》記載:爬蚱有益精壯陽、止咳生津、保肺益腎、抗菌降壓、治秃抑癌等作用。

爬蚱的蟬蛻含有豐富的甲殼素、胡樸安,常用于治療外感風熱、咳嗽音啞、咽喉腫痛、風疹瘙癢、目赤目翳、破傷風、小兒夜哭不止等症狀。

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對于自身健康更加重視,對于生活的品質要求不斷提高,我們今天給大家介紹的爬蚱毫無疑問是滿足人們需求的有機食品。小夥伴願意嘗試嗎?

(文章中所有圖檔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