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學華為”造晶片,小米離“中國芯”有多遠?

一個造手機賣手機的,幹了6年多,突然從兜裡掏出一塊晶片,告訴你,我們不僅造手機,還能造晶片了。這樣的晶片和手機,你買不買?2月底,小米公司正式釋出旗下松果公司自主研發的系統級晶片(system on a chip,縮寫soc)“澎湃s1”,搭載該晶片的首款手機小米5c也同步亮相,小米由此成為全球繼三星、蘋果、華為之後第四家同時擁有終端及晶片研發制造能力的手機廠商。然而,“澎湃s1”釋出前後的一系列巧合,卻讓小米顯得有些被動。先是mwc 2017大會上,高通最新旗艦晶片骁龍835“中國首秀”的機會被國産手機中興展出的gigabit phone(千兆手機)截了胡;随後,高通的一條官方新聞讓各路手機争了好久的“全球首發”機會闆上釘了釘,确認“索尼xperia xz premium”将是首款面向市場的骁龍835手機。

“學華為”造晶片,小米離“中國芯”有多遠?

中興gigabit phone千兆手機,據說可實作每秒1gbps的下行速率,也即是說已達5g技術的門檻

“學華為”造晶片,小米離“中國芯”有多遠?

  索尼xperia xz premium,給個blingbling的背影

不過等等,小米的晶片,怎麼又和高通扯上關系?這個邏輯是這樣的,過去幾年,高通旗下骁龍旗艦晶片的釋出,都要引起手機界下遊廠商一番“搶首發”的厮殺,小米更是一向以旗艦機标配高通晶片為榮。現在這種情況下,無形中就“被逼上梁山”。你說高通以後是繼續給你提供晶片,還是把你視為競争對手,給你掐了糧道?當然,這還不是主要問題,隻要給夠錢,高通也不至于傻到不賣貨,隻不過,小米“自研手機晶片計劃”的考驗,其實才剛剛開始。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最大的考驗很可能是小米晶片本身的技術問題。按照雷軍公布的資訊,澎湃s1用了4×1.4ghz+4×2.2ghz的8核big.little cpu架構,2×32位雙通道記憶體,mali t860 mp4的gpu以及14位的雙核isp,支援2k分辨率,4k視訊錄制,資料上看,是一顆目前還算标準的中端soc。

“學華為”造晶片,小米離“中國芯”有多遠?

  但有兩個點是雷軍和小米沒有刻意說明,而你應該知道一下的。

首先是通信基帶,就是管手機信号的那塊電路。釋出會ppt上,雷軍用的介紹詞是“可更新的基帶 ota進行基帶底層更新”。

這其中的意味就多了。

從給出的資料看,它支援5模23頻的通信制式,中國移動和聯通的3g和4g網絡基本都能用。但隻是“基本”,它還不支援cdma,也就是說,中國電信的使用者現在還用不上。

“可更新”,也就相當于小米給自己留了條後路,後期可以通過ota線上更新,從軟體層面解鎖對電信網絡的支援。

看起來還是沒太大問題,但雷軍和小米沒有說的是,cdma大量專利在高通手中,是以,即使以後要更新能用cdma,還得給高通交專利費。如果按小米5c 1499元的售價以及高通調整後的專利費标準,每賣出一部,就得交48.75元,賣個100萬台,就得4875萬元,1000萬台,那就是4.875億元。

你說小米這是應該更新還是不更新?

行,cdma專利保護期總會過去,可以再等等,又或者中國電信的手機使用者沒移動和聯通多,4g和5g時代也日漸式微,大不了不要這點使用者,但另外一個技術大坑,小米始終還得繞過去,那就是制程。

在半導體行業,制程可以說是相當重要。它意味着當下半導體可以做到的最小尺寸,而縮小半導體的最主要目的,是可以在更小的晶片中塞入更多的半導體,讓晶片不會因技術提升而變得更大,進而降低耗電量,并滿足手機輕薄化的需求。

目前最先進的制程技術已經到了“10納米”,這也是晶片廠商2017年的目标和争搶對象。

無論是率先達到10納米标準的高通骁龍835,聯發科helio x30,還是三星剛剛推出的首顆10納米晶片獵戶座exynos 9(晶片代号為exynos 8895),都讓圍觀者對哪家廠商将第一個交貨充滿期待。

這麼一對比,在10納米已經問世,14和16納米已經風起雲湧的當下,拿出一枚耗資10億人民币、落後1代甚至2代的“28納米”晶片,難免有些掉價。

“造芯”是好事,“拔高”沒必要

當然,萬事開頭難,考慮到是一家毫無晶片研發制造經驗的企業第一次做晶片,選擇較為成熟且容易控制成本的工藝和技術,也可以了解,畢竟技術還有進步空間,但問題是,小米似乎總有些“包裝過度”之嫌。

雷軍介紹說,澎湃s1的設計目标是“做可大規模量産的中高端晶片,追求性能與功耗的絕佳平衡。”

既然知道制程還有點落後、晶片還有點羸弱,既然“高”和“絕佳”等詞彙放出來可能會引起争議,就老老實實說“中端晶片”,在話術體系和手機定價上也給自己留條後路,要不然,研發團隊辛辛苦苦努力3年,都栽在市場和營銷上了。

至于一些媒體和“業内人士”将其上升到“中國芯”、“芯國貨”的層面,就更沒必要。

要知道,自主研發也是分層次的,soc并非完全意義上的自主研發,更像是基于arm等公版架構基礎上的“內建封裝”。

這本身并沒什麼問題,産業鍊全球化分工之下,三星和蘋果也這麼幹,華為也同樣如此,而且中國科技企業在整體技術實力落後的情況下,能做到這一步,已經是不小的突破。

但三星、蘋果和華為好歹在cpu、gpu、基帶等核心的元器件上或多或少掌握一些專利和技術。等到真正能自己研發這些元器件,哪怕是其中一項有點專利,再貼上“中國芯”、“芯國貨”的标簽,才不至于被人戳脊梁骨。

不過,要說小米做“芯”沒有任何價值,也是貶損過度。

對于中國晶片産業,“九死一生”的全球半導體行業競争環境中,又有一家中國企業,敢于沖擊資訊科技巅峰,敢于殺向國際巨頭的腹地,這無疑具有極大的激勵作用。

對于小米自己,造芯也有着非凡的意義。

一方面,對于小米這種被上遊綁架的終端廠商來說,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證終端産品的出貨量。

來自晶圓代工廠的種種動向暗示,今年上半年“10納米”的出貨将受到限制,三星即将釋出的s8已經延期,可以預見的是,高端手機出貨量一定會被核心零部件所抑制。

此種情況,在頭部旗艦機隻能被動等待的時候,暫且發發自研晶片,賣賣中低端手機,不僅可以增加産業鍊話語權,也不失為一個保證出貨量的好辦法。

另一方面,小米的終端遠不止手機,小米自研晶片看起來也有提前布局“5g”智能家居的打算。

從路由器到電視、從空氣淨化器到電鍋、從智能插線闆到智能家庭套裝,小米從很早之前就開始布局智能家居,而在5g時代,所有智能化的家具裡都将裝有晶片,屆時晶片領域将會迎來一個更加龐大的市場。

當然,從這個層面上來說,對晶片的要求就更高,小米想在5g來臨後實作自己的願景,得要加緊步伐了。

本文轉自d1net(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