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有錢不當冤大頭 淺析資料中心如何更節能

資料中心的節能問題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備受行業内企業、專家以及使用者關注的話題,對于很多資料中心服務的提供者們來說,如何降低資料中心的能耗,進而提升企業在資料中心領域所進行的各種測驗和嘗試就變得十分重要了。

對于日常資料中心能效測量的數值有一個叫做能源使用率比率的參考數值,較低的比率說明使用率更好,1.0是能源使用率的理想目标。能源使用率是資料中心電力成本總額與轉化為有效計算任務的數量之間的對比值。2.0比率的常見價值含義意味着資料中心一台伺服器測試時原來消耗的2瓦能源下降到了1瓦。

那麼對于資料中心的日常建設和實際應用等方面來講,我們究竟該如何去做才能更加有效的降低資料中心所産生的能耗,進而更好的促進資料中心在節能方面的優勢提升呢?本文筆者就結合一些專家的觀點,來為大家展示一些具體的方法。

把資料中心溫度提高

我們都知道,一般資料中心的溫度會設定在68華氏度或者更低的數值左右,那麼如果我們在可控範圍内調整資料中心内部的溫度,将資料中心内部的溫度調高,那麼在邏輯上就有可能延長内部裝置的使用壽命,同時也能夠讓制冷裝置在發生故障的時候能夠擁有更多的時間做出反應。

有業内專家曾經指出,當伺服器的硬體發生故障的時候,比如像内部的存儲媒體、硬碟等等出現故障,那麼确實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系統在操作過程當中所産生的熱量,谷歌能源方面負責人就曾表示,80華氏度作為一個新設定值是可以安全使用的,但資料中心需要滿足一個簡單的先決條件:盡可能将冷空氣流和熱空氣流分開,如果需要的話,使用窗簾或者固體屏障。

關掉沒有使用的伺服器

随着大資料和雲計算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得使用者對于資料的使用、應用需求開始變得猛增,這就出現了虛拟化等技術來為傳統的硬體裝置,硬體架構減輕負擔的模式,在現實應用中,伺服器是從日常通過頻繁發生的能量循環(比如汽車和醫療裝置)的那些裝置中使用的同樣元件來建構的。沒有證據現實任何降低的mtbf(即平均故障間隔時間)作為能量循環伺服器所能承受的一個結果。

如果我們必須重新啟動一台伺服器來适應強化負載,那麼不管導入的速度有多快都是使用者所不能等待的。不過大部分應用軟體體系架構對于新使用者來說都是陌生的,因為簡化流程需求要更加緩慢,是以使用者不知道他們正在等待伺服器啟動。

使用外部空氣進行制冷

這點也是為什麼現在那麼多的資料中心都建設在嚴寒地帶,或者風沙巨大地區的原因,其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如果把資料中心建在這種地方就可以利用更多的“免費”冷氣來為資料中心進行制冷,進而在提升資料中心制冷效果的同時還降低了制冷成本。

實作這種效果所需的努力比節能方法一種提高資料中心溫度這種權益之計要更加耗時耗力:你必須變更輸送通道來引入外部空氣,部署基本的安全措施,比如空氣過濾器,濕氣清除裝置,防火檔闆和溫度傳感器,以此來確定外部空氣不會破壞敏感的電子元件。

在資料中心内使用直流電

雖然直流電在過去應用的非常普遍,直流電在本世紀初廣受歡迎,因為這個時期的伺服器電源隻能保證資料中心的效率實作75%。但是發展到現在,電源的效率已經得到了改進,資料中心電源已經更新到了更加高效的208伏特的交流電。到2007年,直流電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之後到了2009年,直流電受益于高電壓資料中心産品的推出,又重新強勢回歸。

在最早期的資料中心裡,16000伏交流電的電源首次轉變為110伏的交流電,之後又發展到220伏交流電,最後又演變為當下伺服器所使用的110伏交流電。由于不到100%的效率,每次轉變都會浪費能源,損失的能源又作為熱量散失了。轉換到208伏的交流電能消除一次轉換,伺服器内部的電源以95%的效率運作,就無法獲到節能效果。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