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0年前,中西曆史上迎來了第一次軍事大對決。
除了我們都知道的結果,鄭成功擊敗荷蘭人收複台灣。這場決戰還有很多細節值得思考。
比如鄭成功軍隊有2.5萬人,荷蘭人隻有2000多人,一開始鄭成功勢如破竹,但為何會在後期被拖入消耗戰,用了9個月時間才取得勝利?甚至如果不是不天氣幫忙,還有可能被擊敗?
下面,就來做一次詳細的複盤。
崇祯十五年(164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打敗西班牙軍隊,占領台灣。
隆武二年(1646年,清順治三年),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投降清軍。
雖然父親做了漢奸,但鄭成功卻堅決不降。
他率領約二十餘人到孔廟祭孔,燒掉儒衣,表示與父親決裂并投筆從戎,開始起兵反清。
永曆十三年(順治十六年,1659),鄭成功北伐。連續拿下多座城池,直指南京。江南的百姓歡呼:好久沒見到大明的衣冠啦!
可惜後來中了緩兵之計,錯失戰機,北伐慘敗而歸。
此時一個叫何斌的,原來是荷蘭人的翻譯,因債務糾紛,投奔鄭成功并獻上台灣地圖。
于是鄭成功決定收台。
荷蘭人也收到風聲,非常緊張,派使者來打探消息。
自幼熟讀《孫子兵法》的鄭成功,深知兵不厭詐的道理,他寫信說沒有攻台的想法,讓對方放松。
因荷蘭守軍力量薄弱,很快就占領澎湖。
二十七日,鄭成功率船隊向台灣進發時,忽遇暴風雨,被迫折回澎湖。
因何斌誇大其詞,說幾天就能拿下台灣,是以鄭成功沒有帶足糧草,全軍即将斷糧。
沒有退路的鄭成功隻好冒暴風雨進發。
四月二日,船隊在濃霧中抵達鹿耳門港外。
荷軍以為中國船隊會從正面進攻,已架好大炮。但鄭軍船隊避開荷軍的防衛嚴密,乘中午漲潮之機,從通道狹窄、水位很淺的北航道駛入鹿耳門港。
荷軍對鄭成功船隊突然出現在面前不勝驚駭,驚呼神兵天降。
五月一日,荷軍從陸上和海上主動出擊。荷蘭将領拔鬼仔沒有把鄭成功放在眼裡。他認為華人都是膽小鬼,受不了火藥氣味和槍炮的聲音,隻要幾名士兵被射死就會逃亡。率領250名士兵就敢迎戰。
這支鐵人軍,挑選強壯的士兵組成,全身披挂重甲,隻露出眼耳口鼻,刀箭都刺不透,手持斬馬大刀,沖鋒的時候後面拉一條線,誰要是退到線外立即斬首,是以勇猛無比。
荷蘭主帥揆一後來回憶說:
面對這樣一支鐵人軍,荷軍大敗,拔鬼仔也領了便當。
在海戰中,荷蘭的主力艦赫克托号,憑借着靈活的移動火炮,擊沉了多艘鄭成功的戰艦,但此時赫克托号因船員操作不慎,竟點燃了自家火藥庫,造成爆炸沉沒。
有這樣的豬隊友,怎能不敗?慌亂中有一艘荷蘭船逃走,準備去巴達維亞(現在印尼的雅加達),荷蘭的總部報信,鄭軍正要追,被鄭成功阻止。
原來鄭成功認為現在是逆風期,這艘船起碼要幾個月才能到巴達維亞,一來一回都大半年了,到時候台灣早已拿下,能奈我何?
見識到厲害的荷蘭人,開始堅守不出。而他們憑借着熱蘭遮城的“文藝複興城堡”,也讓鄭成功頭疼不已。
熱蘭遮城的這種“文藝複興城堡”,厲害的地方就是四個角落都各自突出一座巨大的棱堡。不管敵人的火力來自上方、下方、左側、右側,甚至還會來自後方,突出的棱堡都可從進攻部隊的後方開火。
鄭成功之前沒見過這樣的城堡,下令強攻,結果死傷慘重。
鄭成功于是指令士兵開墾屯田,解決糧食問題,然後将荷蘭人困死在城中。
城内的荷蘭人雖然囤積了大量的糧食和水,但是卻沒有相應的維生素補給,酒水的斷供也讓不少士兵隔三差五鬧事,再加上城内的排污系統不完善,臭氣熏天,人心惶惶。
而鄭成功這邊難以在短期内生産出糧食,再加上疾病、水土不服,病死餓死的士兵比戰死的還要多。
另外鄭成功的軍隊在開荒屯田的時候和當地土著發生沖突,土著首領“大肚王”的軍隊在一次沖突中殺掉了1000多名鄭軍。
在這場消耗戰中,雙方的脾氣都越來越暴躁。鄭軍将抓來的奸細釘在十字架上,荷蘭人則活體解剖了一名俘虜。
在此期間雙方不停地打嘴仗,攻心戰,引誘對方士兵投降。雙方各有士兵叛變。其中一個叫羅狄斯的下級軍官投降了鄭成功,他是後來攻破城堡的關鍵人物。
還記得前面那艘逃走的荷蘭船嗎?鄭成功沒有想到它可以逆風航行,兩個月之後就從巴達維亞搬來了救兵。
此時鄭成功的軍隊大部分在外屯田,身邊隻有2000多的兵力。如果這時候荷蘭艦隊快速進攻,攻占島嶼作為基地,那他将腹背受敵。
城中的荷蘭人開始歡呼雀躍。但是惡劣的天氣很快就讓荷蘭人笑不起來。
荷蘭艦隊必須等漲潮之後才能進入内海,就在等待漲潮期間突然台風大作,荷蘭艦隊就這樣失去了發動奇襲的機會。
戰場上瞬息萬變,兵貴神速,一個偶然因素就可能改變戰局。
鄭成功有了充裕的時間來應付海上艦隊,調集了40餘艘戰艦,擊敗了荷蘭的救援艦隊。
眼看援兵被滅,城中的荷蘭人士氣低到了極點。
在山丘上居高臨下,萬炮齊發,熱蘭遮城即可攻破。
鄭成功先佯攻主城堡,吸引火力,再向小碉堡轟出了1700發火炮,直接将小碉堡攻破。
小碉堡的荷蘭軍隊在撤退時埋下了火藥,鄭成功本來要親自去視察,後來被羅狄斯勸阻,躲過了一劫。
占據山丘的鄭成功,很快就修建起了炮台和碉堡,居高臨下,勝券在握。
荷蘭主帥揆一眼看大勢已去,舉白旗投降。
鄭成功收複台灣這一戰,是中西之間第一次軍事大對決。雙方的武器技術相差還不算太多,鄭成功軍中同樣有裝載火炮的戰艦、訓練有素的火槍隊,隻不過沒有逆風航行的技術。
這一戰不僅僅是收複台灣。西方人被國姓爺的軍力所震懾,200年來不敢再以武力犯境,直到鴉片戰争時期,西方有了更為先進的鐵甲戰艦,在技術上全面超越中國,才結束了這200年的和平。
鄭成功在收台後不久,聽說呂宋,今天的菲律賓屠殺華人,一怒之下向再率領艦隊攻打。可惜一場疾病奪去了他的生命,年僅3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