瑣羅亞斯德教無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它點燃了中亞文明之火,并首次啟蒙了宇宙的生命。這個古老文明的标記今天仍然可以看到......
永恒之火:瑣羅亞斯德教文化的曆史與想象
作者:Fortitual /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
翻譯 / 丁介璇

阿提什吉亞克神廟的大火,由17世紀印度的瑣羅亞斯德教徒建造,阿塞拜疆巴庫。
< H1級"pgc-h-right-arrow"在瑣羅亞斯德教文化之前的>:伊朗 - 印度雙胞胎</h1>
印度作家泰戈爾曾經寫道:"印度河伊朗人,就像大河湯一樣,在曆史黎明的混亂時期,在一個現在被遺忘的土地上開始了遊牧生涯。最終,他們被分成兩股流動力量,一股落在興都庫什山脈的西邊,另一股湧入印度平原......"
泰戈爾的言論是關于來自中亞的印度 - 伊朗移民,他們早在公元前3000年和公元前2000年就開始進入印度河流域和伊朗高原。
古代伊朗宗教的某些特征與印度吠陀宗教的某些特征非常相似也證明了這一點。他們都有由訓練有素的牧師主持的宗教祭品,神聖的經典(分别是伊朗的阿維斯塔和印度的吠陀),關于宇宙和世界秩序的啟示(分别是阿維斯塔的"正确方式"和吠陀語中的"犁"rta),以及善惡的基本理論。崇拜包括為印度教 - 伊朗萬神殿中的神靈祈禱和勸說,這些神靈既魯莽又脾氣暴躁,包括密特拉,瓦拉納和因陀羅,象征着英雄時代對戰争的恐懼。
用金色的胡須梳子雕刻,獨幕喜劇與獅子摔跤。公元前4世紀在第聶伯河草原上庫爾幹的索洛查地區被發現。斯基泰人是古代遊牧民族,他們在公元前9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間生活在現在的西伯利亞南部,屬于東伊朗語言社群。
對于這些半遊牧民族來說,自然的力量在他們的生活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定居者将馬匹驅動的戰車帶到了新的土地上,在大草原上馴服野馬的成果,他們自己成為強大而好戰的民族。
不久之後,印度河-伊朗的男神和女神與來自其他地區的神靈合并,包括來自美索不達米亞的神,其中一個例子是水神Aredvi Sura Ahahita和美索不達米亞的Nanai,兩者都象征着豐饒女神。
< h1級"pgc-h-arrow-right">瑣羅亞斯德教的神聖經典</h1>
雖然沒有關于瑣羅亞斯德教創始人查拉圖斯特拉生平的明确記錄,但他的教義幾個世紀以來一直通過口口相傳儲存下來。直到薩珊時期(公元224-651年),這些教義才最終有意識地以文本的形式記錄下來,形成了用阿維斯塔書寫的阿維斯塔書。然而,阿維斯塔語在其構成的各個層面上都是無法解決的,除了牧師,是以丢失了。
阿維斯塔的書包括"Gatha",這是一篇鼓舞人心的話語,由Chalatustra以散文的形式獻給至高無上的神阿胡拉·馬茲達(Ahura Mazda),表達了他所認識到的真理和哲學思想。其中一段經文講述了善與惡之間的沖突:"有兩種精神......兩種思想,兩種語言,兩種行為,它們是善與惡......"
阿維斯塔和巴列維版的《邪惡之書》(1323年)現藏于大英博物館。
亞斯納也是阿維斯塔的一部分,它描述了瑣羅亞斯德教牧師的祭祀儀式,傳統的亞斯納文本可以分為兩個基本部分:伊朗和印度。其中一份重要文本可追溯到公元 1556 年.M,現藏于大英圖書館。阿維斯塔手稿通常附有巴列維或中世紀波斯語(薩珊王朝的語言)的翻譯和評論。現存最古老的阿維斯塔-巴列維文本之一被稱為"J2",制作于1323年左右。也許最古老的梵文版本是基于11世紀後期的Palevite版本,由Neyosangh Dhaval撰寫。
偉大的薩珊阿維斯塔文本是瑣羅亞斯德教的最後一部神聖經典,由21個部分組成,全部來自口頭遺産,并以書面形式記錄。Videvdad,或Law Against the Daevas,是一個規範性文本,專注于純粹的法律如何與邪惡作鬥争。阿維斯塔文本及其注釋後來在伊朗因阿拉伯人、蒙古人和土耳其人的幾次襲擊而受到嚴重破壞。
薩桑國王沙普爾一世(對面)的銀币,公元241年至公元272年在銀币的中間是火祭壇,兩側是武裝警衛。
然而,一些用巴列維語寫的小型宗教文獻幸存下來,包括失落的阿維斯塔書的翻譯和摘要。這些帕萊維什作品由較舊的材料編輯而成,代表了公元9世紀瑣羅亞斯德教宗教意識形态的發展,涉及世界的創造,死亡時刻對靈魂的考驗,以及正義之書或正義威拉茲書中對天堂和地獄的生動描繪。查拉圖斯特拉的一生在這些作品中被詳細勾勒出來,這些作品也講述了英雄和國王的故事,比如與薩桑國王阿爾達希爾的浪漫戀情。
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裡,伊朗的瑣羅亞斯德教與他們的同質宗教印度教吠陀保持着關系,并回答了信徒關于儀式和實踐的問題,這一系列被稱為波斯Rivayats的信件發生在15世紀和17世紀之間。
波斯阿奇梅尼德王朝的第二個首都波斯波利斯遺址的入口建于大流士一世時期(公元前522年至公元前486年)。正是在這個時候,瑣羅亞斯德教傳播開來。
< h1級"pgc-h-right-arrow">遍布整個帝國</h1>
瑣羅亞斯德教的起源尚未被發現。很明顯,在公元前一千世紀,瑣羅亞斯德教到達伊朗西部,顯然被稱為阿奇美尼德王朝,這是一個将波斯人和米底人(公元前559年至公元前330年)聯合起來的王朝。國王阿奇美尼的銘文,200 Deutsch,雖然沒有提到Charlatustra的名字,但留下了Avista的意識和表達的印記。這一時期一些最重要的檔案來自阿奇米尼國王的德國人和奧克蘇斯寶藏(位于阿富汗和塔吉克斯坦之間的邊界)的銘文,其中包括一系列金色面闆,描繪了穿着中長連衣裙的人物,拿着巴薩姆或一堆香,這是瑣羅亞斯德教牧師用于亞斯納祭祀儀式的宗教工具。
石膏"Smov"是一種幻想動物,結合了狗和孔雀的特征,代表了凱揚國王的權威,凱岩國王認為自己是他的繼任者,并于公元7世紀和8世紀在伊朗的Chal Tarkan被發現。
從阿奇·梅尼德二世(公元前404年至公元前358年)統治時期開始,對阿那希塔的崇拜,一種受波斯人歡迎的神聖形象,在希臘人中呈現出不同的面貌,其中之一就是阿弗洛伊特。然而,随着亞曆山大大帝在公元前334年征服波斯帝國,亞曆山大大帝在波斯文學的中間和古代成為一個被詛咒的名字,瑣羅亞斯德教被摧毀。直到帕蒂亞王朝(公元前247年.C至公元224年)的興起,瑣羅亞斯德教才得以複興。在這一點上,來自伊朗西北部的Chalatustra可能是第一個記住的人,因為他展現了吟遊詩人的豐富傳統。
公元前5世紀的Ochmetyd王朝戴着面具,手持手持香脂樹枝的瑣羅亞斯德教牧師的金像,在阿富汗和塔吉克斯坦之間的邊界上發現了牛的寶藏。
薩珊王朝(公元224年至公元651年)繼承了帕蒂亞王朝并繼承了伊朗的土地,在此期間,瑣羅亞斯德教以皇家信仰而聞名。在此期間,薩桑國王戴着皇冠的形象出現在硬币的正面。在硬币的另一面,有時會有國王與Ahura Mazda或Anahita在火前舉行祭祀的場景。瑣羅亞斯德教的信仰也反映在薩珊時代的藝術中,特别是在描繪動物,植物和鳥類的浮雕金屬物體中,例如幻想鳥"senmurv"。"Smoof"是一種幻想動物,結合了狗和孔雀的特征,代表了傳說中的王朝凱岩王的權威,其繼任者是薩桑王。
奧赫梅季德時期身着中長連衣裙,手持一塊瑣羅亞斯德教香脂祭司的金匾,從公元前5世紀到公元前4世紀,在阿富汗和塔吉克斯坦邊界沿線的奧赫瑟寶藏中出土。
< h1級"pgc-h-right-arrow">絲綢之路和中亞瑣羅亞斯德教文化的痕迹</h1>
阿胡拉·馬自達對查拉圖斯特拉說:"我為這片土地的人民創造了每一寸土地,雖然它看起來不是特别有吸引力,但如果我不創造這些土地,即使它們似乎沒有什麼特别之處,整個生命世界都會入侵雅利安人的擴張。(《邪惡之書》第一段)
這是阿維斯塔文本首次提到阿胡拉·馬自達(Ahura Mazda)為伊朗人創造的土地,覆寫了蘇特,巴克特裡亞和花蛾所在的中亞高原的部分地區。蘇特人是帕蒂亞王朝時期修建的絲綢之路的主要商人,他們的首都阿弗拉西亞布(Afrasiyab,現在的撒馬爾罕)曾經是一個貿易城鎮。
蘇特人的壁畫,出土于公元7至8世紀.M,位于撒馬爾罕北郊的阿夫拉西亞布古城。這座城市儲存完好的壁畫描繪了瑣羅亞斯德教的許多元素。
在薩特市的考古學中發現了一幅壁畫,描繪了獨特的瑣羅亞斯德教元素:牧師戴着面具,如padam,以防止他們的呼吸污染火,以及粘土骨灰盒裝載曬傷的遺骸。亞斯納文本記錄了祭司崇拜的儀式,在撒馬爾罕附近的Dzhartepe神廟的一個新發現中被發現。
薩特家族還與中國建立了貿易關系,在唐朝早期(約公元630年)建立了大量的火廟。其中一個驚人的發現來自敦煌,這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節點,在那裡發現了已知最古老的瑣羅亞斯德教手稿碎片,記錄了虔誠的阿舍姆·沃胡的祈禱。
1917年,斯坦因在敦煌發現了一個虔誠的瑣羅亞斯德教教徒阿舍姆·沃胡(Ashem Vohu)的祈禱文,用合成器寫成。這是有史以來發現的最古老的瑣羅亞斯德教文本,現在在大英博物館。
<瑣羅亞斯德教文化與猶太基督之間交流></h1>
猶太人和伊朗人之間的聯系始于公元前6世紀,當時阿奇美尼德王朝的波斯古人大流士占領了巴比倫,并允許猶太人傳回耶路撒冷重建他們的寺廟。在後來的帕蒂亞和薩珊王朝中,這種聯系繼續發展,因為瑣羅亞斯德教不排除猶太教和後來的基督教以及伊斯蘭教。特别是,在舊約和新約之間的文學作品中越來越多地發現對善與惡之間戰争的強調,例如,當猶太舊約同時涉及真理和謊言時,這一觀點在庫姆蘭社群的死海古卷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東方博士三幅壁畫穿着波斯服裝(在聖經中,耶稣基督誕生時來自東方的三位醫生),公元5世紀,意大利拉韋爾納新聖阿波利奈爾大教堂。
此外,瑣羅亞斯德教的意識形态,如個人對死亡的判斷,善與惡之間的差別,以及錯誤之間的正确區分,已經被賦予了這些基本思想的第一個和最完整的表達,這些基本思想對猶太人,基督徒和伊斯蘭主義者來說并不陌生。似乎當伊朗王朝統治近東時,猶太 - 基督教意識形态進入了瑣羅亞斯德教。當瑣羅亞斯德教徒解釋第一個男人Mashya和女人Mashyana的創世神話時,有一種敦促人類抵制誘惑的感覺。一位穆斯林 - 伊朗畫家畫了一幅畫,描繪了一對夫婦在花園裡被化身的老馬努安哥拉人(瑣羅亞斯德教中的撒旦)的誘惑懷孕的畫面。
<在h1級"pgc-h-right-arrow"中>阿拉伯人之後</h1>
在7世紀阿拉伯占領伊朗之後,瑣羅亞斯德教在強大的伊斯蘭化浪潮下衰落。從那時起,前瑣羅亞斯德教神話和瑣羅亞斯德教信仰融合在一起,并通過詩歌和文學表達出來。波斯詩人費爾多西(Ferdowsi,940-1020 年)于 11 世紀初編纂的史詩《Shahnameh》是前伊斯蘭文化"伊朗"的精髓,保留了相當多的宗教思想。根據瑣羅亞斯德教的創世神話,世界上第一個人加奧馬雷坦被邪神阿赫裡曼和世界上第一隻動物公牛殺死,并被第一株植物摧毀。
加約馬雷坦死後留下了一粒種子,在太陽的清潔之後,第一個男人和女人從植物中長出來。Gayomaretan的傳說在伊朗文學中發展,Gayomaretan被視為一個男性人物,作為王位的發明者,馴服了邪神Ariman的野生動物并掌管了世界。在其他古代印度 - 伊朗創世神話中,如阿維斯塔,人類的後代被認為始于Yima,陰陽,而不同伊朗神話中祖先的形象被稱為Jamshid,一個男性雙胞胎,被認為是人類第一個也是最早的國王。
在解釋第一個男人Mashya和女人Mashyana的創世神話時,瑣羅亞斯德教包含了敦促人類抵制誘惑的含義,就像聖經中關于失去天堂的故事一樣,這個故事是從973年到1048年在波斯精心繪制的。
索魯什,瑣羅亞斯德教的聖人,經常出現在列王紀上。在薩珊王朝的故事中,科斯羅·帕維茲試圖奪取王位,但失去了流放,沙魯什穿着綠色出現,騎着一匹白馬來保護科斯羅的安全。古代瑣羅亞斯德教徒被火折磨,獻給神聖的沙魯什的雅爾斯特在波斯文學中朗誦詩歌。"萬王之王"還描繪了薩桑國王卡揚的兒子西亞武什騎着馬過火以證明他的純潔,以反駁他與父親的妻子有外遇的指控。《王書》手稿中經常描繪的瑣羅亞斯德教主題還包括七個聖靈。
印度< ></h1>
文章《Qisseh ye Sanjan》講述了一群瑣羅亞斯德教徒從伊朗霍爾木茲港起航以逃避穆斯林統治者迫害的故事。當他們到達印度西海岸時,印度人認為他們是帕西人或波斯人,并允許他們信奉宗教并建造神聖的火神廟。幾個世紀後,當歐洲商人在17世紀到達印度時,帕西人社群已經城市化,帕西中産階級的财富積累和良好的教育使他們成為孟買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在19世紀初,在殖民統治下,帕西人參與了向中國出口棉花和鋁以及其他長途貿易。
一塊牆磚,上面有戴着皇冠的統治者Jamshid和保镖,繪制于19世紀。Jamshed被認為是伊朗神話中第一位人類和最早的國王。
自18世紀以來,歐洲肖像畫一直受到富有的帕爾西人的歡迎。帕西商人Jamsetjee Jejeebhoy爵士(1783-1859)在鋁貿易中發家緻富,他委托畫家為自己畫肖像,檢查中國秘書送出給他的檔案;在孟買,帕西人和伊拉尼人(後來來自伊朗的瑣羅亞斯德教徒)為酒店,咖啡館和小企業做出了廣泛貢獻。最早出現在英國的三名亞裔美國議員之一是Muncherjee Bhownagree,他是帕西人,與伊朗國王和伊朗瑣羅亞斯德教徒議會的代表關系密切。
伊朗的霍爾木茲港,瑣羅亞斯德教徒逃離穆斯林統治者迫害的地方,開始逃跑。
19世紀中葉,來自印度西海岸蘇拉特鎮的織布工來到中國上海學習中國絲綢編織技術,這導緻了一種獨特的紗麗風格,tanchoi。Tanchoi因其細膩的質地和中國主題而受到帕西族女性的歡迎。與中國貿易的繁榮促使帕西人在中國停留了幾個月,一些錦緞和刺繡絲綢是專門為供應帕西人的紗麗市場生産的。除了tanchoi之外,其他獨特的帕西紡織品還包括garo,一種帶有黑色底座的素色紗麗長緞布和對比圖案刺繡。Parsi 的紗麗胸針在歐洲設計郁金香和百合花方面也獨一無二,延續了維多利亞時代對動物和昆蟲的熱愛,對蝴蝶和蟋蟀的熱情。
在19世紀,與中國的帕西貿易也導緻了中國主題雕刻家具和木櫃的普及。櫥櫃用于運輸細紡和刺繡的絲綢。中國瓷器是帕西人因與中國的貿易而财富增長後要求的另一種進口産品。
薩珊國王卡揚的兒子Siyavush在"國王的時代"中被描繪,以證明他騎着馬穿過火的純潔,展示了瑣羅亞斯德教的元素,精美的繪畫,1586年。
< h1級"pgc-h-right-arrow">火神殿</h1>
由于古代瑣羅亞斯德教包括祭祀火,水和神,這些儀式是牧師崇拜儀式的一部分。過去,瑣羅亞斯德教徒每天祈禱五次,每天24小時,通常是面對光源。這些光源可以是爐竈中的火,也可以是房子裡一直亮着的燈,也可以是太陽或月亮,因為火代表着真理和光明。
瑣羅亞斯德教的元素仍然可以在印度帕西人的婚禮中看到。
瑣羅亞斯德教徒進入火神廟時有許多儀式。在進入之前,崇拜者捂住頭,然後進入幹淨的區域洗臉和洗手,戴着儀式帶(padyab kusti),瑣羅亞斯德教徒在10至12歲之間進入教堂後開始佩戴。在進入祈禱大廳之前,崇拜者會買一些檀香木并點燃燃料,準備進入祭祀室。檀香木在牧師的協助下被送給火堆,牧師是唯一被允許進入火場房間的人。之後,崇拜者開始崇拜,背誦經文,或者用放在房間裡的羅馬,波斯或古吉拉特經文背誦它們。
崇拜者還向水神阿班緻敬,他會來到為寺廟提供儀式用水的井邊。"内部"信仰儀式,如Yasna,通常由牧師在火神廟的崇拜儀式中進行。
瑣羅亞斯德教的火神廟,伊朗亞茲德。
>>> 結束 <<<
本文最初發表于《文明》雜志2018年刊
掃描右下角二維碼的封面,關注《文明》雜志的公衆号:《文明紮之》,了解更多精彩集錦。《文明》雜志淘寶店訂閱:打開淘寶APP,複制連結搜尋到店内,立即訂閱本期《文明》雜志 https://shop177692594.taobao.com/search.htm?spm=a1z10.1-c.0.0.3a613a27JW5D4Z&search=y
版權聲明:《文明》雜志使用的文章和圖檔屬于相關權利人所有,出于客觀原因,如使用不當,請随時與我們聯系處理。版權作品未經《文明》雜志授權,嚴禁複制,違者将承擔法律責任。客服郵箱:[email protected] 電話:010-67135553/6711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