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寶塔山下話黨史12|抗日軍政大學校歌:凝聚全民族力量的号令

作者: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黨鵬鑫、杜威龍 李媛媛

寶塔山下話黨史12|抗日軍政大學校歌:凝聚全民族力量的号令

寶塔山下話黨史12|抗日軍政大學校歌:凝聚全民族力量的号令

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大”)是抗日戰争時期中國共産黨培養軍政幹部的學校。1937年11月,為激勵抗大學員努力學習、肩負起抗日救國的責任,毛澤東同志讓中共中央宣傳部負責人凱豐為抗大譜寫一首新的校歌,取代原來的《紅大校歌》。凱豐和呂骥于1937年為抗大寫的這首校歌具有獨特的音樂風格,形象地表現了抗大青年蓬勃的青春活力和豪邁的革命氣概。《抗日軍政大學校歌》随着抗大畢業生的足迹,飛越萬水千山,唱遍抗日前線,并一直傳唱至今。

今天,中國軍網、武警陝西省總隊“寶塔山下話黨史”網絡新媒體主題宣傳活動帶您唱響這首慷慨激昂的歌曲,走進那段救亡圖存的峥嵘歲月。

視訊内容:

大家好,我是武警延安支隊紅色講解員李媛媛,剛才這首激昂雄壯的歌曲大家聽過嗎?沒錯,那就是著名的《抗日軍政大學校歌》,七十多年來,這首歌穿越時空,激勵着一代代人前赴後繼、艱苦奮戰,仿佛将我們帶回到那個全民族英勇抗戰的峥嵘歲月。

1937年1月,為适應當時全國形勢的需要,剛剛移駐延安的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更名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旨在為抗日培養幹部學員。自此,延安的山山峁峁間,活躍了一批批心存報國志的熱血青年。

“以窯洞為教室,石頭、磚塊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牆為黑闆。”這是美國記者斯諾曾在《西行漫記》中感歎,抗大辦學條件之艱苦,“校舍完全不怕轟炸的這種‘高等學府’,全世界恐怕隻有這麼一家。”

但生活條件的艱苦,卻擋不住愛國青年奔赴延安的腳步,他們以“困難嚴重、不可終日,救國無術,均欲來抗大以為快”“不到抗大誓不休”為口号,向着這片熱土堅定地前行着。

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為激勵抗大學員們努力學習,肩負起抗日救國的責任,1937年11月,毛澤東讓中共中央宣傳部負責人凱豐為抗大譜寫一首新校歌。

凱豐接受任務後興奮不已,望着一群群從海内外彙聚寶塔山下,尋找抗日救國真理的熱血青年,他心潮澎湃,很快譜寫出了從心靈深處流淌出來的歌詞,并交給時年27歲的青年作曲家呂骥。11月10日,呂骥反複吟誦着歌詞,以歌曲中黃河的形象完成音樂構思,将抗日的激情表現出來,而後當場唱給時任抗大副校長的羅瑞卿等上司聽,羅瑞卿聽後激動地說,我聽過不少校歌,但我最喜歡的還是這首。

“像黃河之水洶湧澎湃,把日寇驅逐于國土之東,向着新社會前進,前進!”振奮心靈的歌詞,慷慨激昂的曲調,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抗大校歌成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号召令,引領無數熱血青年勇上前線,譜寫了一首首救亡圖存的壯士之歌。

時光荏苒,烽火遠去,抗大校歌卻曆久彌新,以其振奮人心的感染力傳唱至今,并成為國防大學的校歌,激勵着一代又一代青年昂揚進取,奮勇報國。

(中國軍網·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