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揚正
安史之亂的爆發,給了大唐英雄們提供了一個報效國家的舞台,英雄們在戰場上奮勇拼殺,為國家建立不朽的功勳,然而除了征戰沙場奮勇殺敵之外,他們還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同朝中的小人拼謀略,打pk,這其中就有程元振,一個心機很深的宦官,程元振的出現給大唐政壇,帶來了不小的沖擊。
錢穆先生曾說:"曆史上宦官擅權,與王室驕奢成正比"唐自武則天之後,就逐漸開始走入這個曆史怪圈,唐玄宗之後更是演繹到了極緻。

唐太宗時,曾規定内侍不得設立三品官員,且不得超過一百人。武後之後有所增加,到唐中宗時達到了三千人。就算是袁紹當初誅殺宦官,包括老少在内也不過兩千人,可見當時宦官數量空前。
第一步,幫助李輔國;
第二步,除掉李輔國。
你看此人陰險不陰險。
程元振,年少就進了皇宮當了宦官。後來逐漸地爬上了高位,擔任過内射生使,飛龍廄副使,但這時他并沒有滿足, 因為他上面還有一個比他位置更高的宦官,最後程元振爬到最高位。
李輔國影視形象
至德元年(公元756年),為了逃避安史之亂,唐玄宗帶領着朝廷大小官員以及皇室宗親逃往蜀地。太子李亨則在宦官李輔國和嫔妃張良娣的謀劃下,奔赴朔方節度使駐地靈武,後被唐玄宗賜封為天下兵馬大元帥。這一年九月,李亨正式代位登基,是為唐肅宗。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大将郭子儀收複洛陽、長安之地,唐肅宗也遷回了長安,此時已是太上皇的唐玄宗李隆基也由四川返朝。當時的唐肅宗之是以能夠順利地登基即位,主要依靠着宦豎李輔國的幫襯,,因而他也自然而然很相信李輔國,于是就給了他很大的權力。
唐肅宗運氣也不好,一把年紀才當上皇帝,但沒幾年病重,這時,張皇後認為自己最大的敵人就是李輔國。因為李輔國是唐肅宗最得利的助手,權利非常大。
程元振這時就是李輔國的手下,兩人是狼狽為奸,而且唐朝宦官專權,是從李輔國開始,程元振是放大者,他是最主要的一個幫兇加繼承者,是以肅宗病重的時候張皇後就覺得鏟除這兩個人比較重要。
到了寶應元年四月,肅宗病危而不能料理政務,于是便讓太子李豫監國。張皇後準備效仿武則天,她想廢掉太子李豫并立自己的兒子越王為太子,同時誅殺李輔國。
而張皇後對太子言道:"李輔國統領朝廷禁軍的時間已經很久了,他還不經過皇帝批谕而私自向各處釋出軍令。最為關鍵的是他對我和你還早已懷恨在心。現在你的父皇已經病危,李輔國和程元振兩個人權勢滔天,胡作非為,如若不趁早鏟除他們,我們恐怕就要禍及己身了!"
誰想太子聽完這一番話之後流着淚說:"父皇現今生命垂危,而李、程兩人都曾是父皇的部下,如果我們現在就除掉他們,不僅會讓父皇受到驚吓,還會導緻更多的亂子發生,要不還是從長計議吧。"
張皇後看見太子并無心殺掉李、程兩人,隻好失望地說:"既然我兒不忍殺戮,那就,讓我再考慮考慮吧!張皇後回去後,便立刻召來越王李系,讓他聯合兖王李僩一起行動,誅殺李,程二人。
李系旋即着手準備,他派遣内侍段恒俊挑選了幾百名身材壯實的宦官,全副武裝,然後在唐肅宗療養身體的長生殿後面埋伏。再由張皇後假借唐肅宗名義來召太子入長生殿。
不想天底下沒有不透風的牆,他們這一計謀被李輔國的同黨探出,他也馬上将消息傳給了李輔國。仍然掌管着禁軍的李輔國調集了大批的禁軍,守住太子入宮的必經之路—淩霄門。等太子到來之時。
李豫影視形象
程元振走上前去告訴太子說:"長生殿裡面馬上會發生一場厮殺。殿下可千萬不能過去。"太子淡定地回答道:"絕無可能,父皇病重,怎麼能夠畏死而不去呢?"程元振仍然阻止道:"願殿下以國家事大,千萬不能進去啊。"經過一番苦苦哀求,便讓禁軍兵士簇擁着太子趕到玄武門之外的飛龍廄裡隐蔽起來。
天黑之後,程元振自己帶領着士兵闖進宮城,很快就擒住了越王李系以及埋伏在後的段恒俊等一百多人。又假傳太子之令将張皇後幽禁于别宮之中,并将肅身邊的幾十人禁閉于後宮之内。實際上當天晚上,李、程二人便将張皇後連同越王李系、兖王李密一并處死。奄奄一息的唐肅宗聞此驚噩,也随即一命歸西了。而後太子李豫正式登上皇位,也就是唐代宗。
因為有擁立之功,李輔國很嚣張,他甚至對唐代宗說,皇帝你隻管在宮裡坐着,外面的事有我就行了。這不是把皇帝架空了嗎?不過,唐代宗忍了,因為李輔國掌握着禁軍。唐代宗在夾縫中尋求出路。
李輔國得意洋洋,但是他不知道,他的背後,他那個副手程元振正在以陰冷的眼光打量着他。程元振也參與了擁立唐代宗,是以也是張狂無比,弄權擅權。程元振對已有的地位并不滿足,因為眼前還有地位比他高的宦官,誰呢,李輔國。
機會很快來了,程元振因為眼饞李輔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力,随着程元振在唐代宗面前日漸變紅,也由此而引來了李輔國的妒忌,兩個人很快就處在了劍拔弩張的地步,當然程元振自然還是老手,搶先下手,他不斷地在唐代宗前面訴說李輔國權勢過大,蠻橫專權。被唐代宗發現,他利用這一點,先架空李輔國,然後剝奪李輔國的權力,最後又派人對李輔國進行暗殺。
唐代宗這招其實并不高明,相當于除去了一隻狼,引來了一隻虎。程元振取代李輔國後,"權震天下,在輔國右,兇決又過之,軍中呼十郎",這個程元振比李輔國還壞。
程元振小人得志,而且不知輕重利害,做事全憑個人喜好,是以,掌權沒多久,就把朝廷裡面的大臣和外地的軍閥藩鎮,得罪了個遍。程元振開始為非作歹,差點将大唐王朝搞垮!首先,誣陷迫害名将。在平定安史之亂中,湧現出一大批名将,這些人無一例外都遭到程元振的诋毀誣陷。
郭子儀、李光弼等人先後被削除軍權,李光弼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是被文臣、宦官一起被整死的、氣死的。其主要理由就是李光弼的契丹人身份,一些文臣天天嚷着"非我同類其心必異",搞得李光弼亞曆山大,最終,被這些人活活氣死、逼死、吓死、害死。李光弼、郭子儀二人,因為功勞太大,甭管怎麼說并沒有被公開陷害,但是,其他将領就沒這麼幸運了。
程元振偏偏趕上倒黴,吐蕃也在這時候,開始入侵唐朝,唐朝邊關的将領把消息報告給程元振,程元振居然想起了掩耳盜鈴的辦法,居然把事情瞞着唐代宗。
他為什麼這樣幹?主要是因為他跟禁衛軍以外的其它軍隊嚴重不和,邊将們都看不慣這個陰陽人,程元振也不願意讓邊将們立功,軍情上報說是吐蕃入寇,他就把這個看作是邊将們虛張聲勢想邀功請賞。
節度使們被整治,誰都不是傻子,自然會想辦法自保。吐蕃殺入長安,各地藩鎮少有救援、多是不真心抵抗就是惡果。吐蕃兵長驅直入,都快到長安了,程元振瞞不住了,這才驚動唐朝朝廷,于是,唐代宗倉皇逃離長安。
代宗急忙下诏任命雍王李适為關内元帥,郭子儀為副元帥,組織力量抵禦吐蕃軍隊的進攻。這正應了一句古話,"君子聽鼓鼙之聲,而思将帥之臣。"(《禮記·樂記》)社稷有難了,當皇帝的才想起昔日血戰沙場的良将來。
而程元振,也引來文武百官的攻擊——幾乎天下人都認為,唐朝丢掉長安,是程元振的責任,是以要求朝廷追究程元振。
最終太常博士兼翰林待诏柳伉上奏陳言:吐蕃以幾萬之衆,兵不血刃便直入京城,這是沒有忠臣良将出力啊,天下人都恨陛下親信宦官,如果陛下以社稷為重,當斬了程元振的頭,并下罪己诏。
唐代宗痛定思痛,終于下了決心,将程元振免官放歸鄉裡。就這程元振還不死心呐,等到代宗回到長安,程元振穿上婦人的衣服潛入長安,目的不明。此時被人知曉,禦史彈奏,皇帝下令将他流放到西南地區去,結果他走到今湖北地區時候就暴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