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扬正
安史之乱的爆发,给了大唐英雄们提供了一个报效国家的舞台,英雄们在战场上奋勇拼杀,为国家建立不朽的功勋,然而除了征战沙场奋勇杀敌之外,他们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同朝中的小人拼谋略,打pk,这其中就有程元振,一个心机很深的宦官,程元振的出现给大唐政坛,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钱穆先生曾说:"历史上宦官擅权,与王室骄奢成正比"唐自武则天之后,就逐渐开始走入这个历史怪圈,唐玄宗之后更是演绎到了极致。

唐太宗时,曾规定内侍不得设立三品官员,且不得超过一百人。武后之后有所增加,到唐中宗时达到了三千人。就算是袁绍当初诛杀宦官,包括老少在内也不过两千人,可见当时宦官数量空前。
第一步,帮助李辅国;
第二步,除掉李辅国。
你看此人阴险不阴险。
程元振,年少就进了皇宫当了宦官。后来逐渐地爬上了高位,担任过内射生使,飞龙厩副使,但这时他并没有满足, 因为他上面还有一个比他位置更高的宦官,最后程元振爬到最高位。
李辅国影视形象
至德元年(公元756年),为了逃避安史之乱,唐玄宗带领着朝廷大小官员以及皇室宗亲逃往蜀地。太子李亨则在宦官李辅国和嫔妃张良娣的谋划下,奔赴朔方节度使驻地灵武,后被唐玄宗赐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这一年九月,李亨正式代位登基,是为唐肃宗。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大将郭子仪收复洛阳、长安之地,唐肃宗也迁回了长安,此时已是太上皇的唐玄宗李隆基也由四川返朝。当时的唐肃宗之所以能够顺利地登基即位,主要依靠着宦竖李辅国的帮衬,,因而他也自然而然很相信李辅国,于是就给了他很大的权力。
唐肃宗运气也不好,一把年纪才当上皇帝,但没几年病重,这时,张皇后认为自己最大的敌人就是李辅国。因为李辅国是唐肃宗最得利的助手,权利非常大。
程元振这时就是李辅国的手下,两人是狼狈为奸,而且唐朝宦官专权,是从李辅国开始,程元振是放大者,他是最主要的一个帮凶加继承者,所以肃宗病重的时候张皇后就觉得铲除这两个人比较重要。
到了宝应元年四月,肃宗病危而不能料理政务,于是便让太子李豫监国。张皇后准备效仿武则天,她想废掉太子李豫并立自己的儿子越王为太子,同时诛杀李辅国。
而张皇后对太子言道:"李辅国统领朝廷禁军的时间已经很久了,他还不经过皇帝批谕而私自向各处发布军令。最为关键的是他对我和你还早已怀恨在心。现在你的父皇已经病危,李辅国和程元振两个人权势滔天,胡作非为,如若不趁早铲除他们,我们恐怕就要祸及己身了!"
谁想太子听完这一番话之后流着泪说:"父皇现今生命垂危,而李、程两人都曾是父皇的部下,如果我们现在就除掉他们,不仅会让父皇受到惊吓,还会导致更多的乱子发生,要不还是从长计议吧。"
张皇后看见太子并无心杀掉李、程两人,只好失望地说:"既然我儿不忍杀戮,那就,让我再考虑考虑吧!张皇后回去后,便立刻召来越王李系,让他联合兖王李僩一起行动,诛杀李,程二人。
李系旋即着手准备,他派遣内侍段恒俊挑选了几百名身材壮实的宦官,全副武装,然后在唐肃宗疗养身体的长生殿后面埋伏。再由张皇后假借唐肃宗名义来召太子入长生殿。
不想天底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他们这一计谋被李辅国的同党探出,他也马上将消息传给了李辅国。仍然掌管着禁军的李辅国调集了大批的禁军,守住太子入宫的必经之路—凌霄门。等太子到来之时。
李豫影视形象
程元振走上前去告诉太子说:"长生殿里面马上会发生一场厮杀。殿下可千万不能过去。"太子淡定地回答道:"绝无可能,父皇病重,怎么能够畏死而不去呢?"程元振仍然阻止道:"愿殿下以国家事大,千万不能进去啊。"经过一番苦苦哀求,便让禁军兵士簇拥着太子赶到玄武门之外的飞龙厩里隐蔽起来。
天黑之后,程元振自己带领着士兵闯进宫城,很快就擒住了越王李系以及埋伏在后的段恒俊等一百多人。又假传太子之令将张皇后幽禁于别宫之中,并将肃身边的几十人禁闭于后宫之内。实际上当天晚上,李、程二人便将张皇后连同越王李系、兖王李密一并处死。奄奄一息的唐肃宗闻此惊噩,也随即一命归西了。而后太子李豫正式登上皇位,也就是唐代宗。
因为有拥立之功,李辅国很嚣张,他甚至对唐代宗说,皇帝你只管在宫里坐着,外面的事有我就行了。这不是把皇帝架空了吗?不过,唐代宗忍了,因为李辅国掌握着禁军。唐代宗在夹缝中寻求出路。
李辅国得意洋洋,但是他不知道,他的背后,他那个副手程元振正在以阴冷的眼光打量着他。程元振也参与了拥立唐代宗,所以也是张狂无比,弄权擅权。程元振对已有的地位并不满足,因为眼前还有地位比他高的宦官,谁呢,李辅国。
机会很快来了,程元振因为眼馋李辅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随着程元振在唐代宗面前日渐变红,也由此而引来了李辅国的妒忌,两个人很快就处在了剑拔弩张的地步,当然程元振自然还是老手,抢先下手,他不断地在唐代宗前面诉说李辅国权势过大,蛮横专权。被唐代宗发现,他利用这一点,先架空李辅国,然后剥夺李辅国的权力,最后又派人对李辅国进行暗杀。
唐代宗这招其实并不高明,相当于除去了一只狼,引来了一只虎。程元振取代李辅国后,"权震天下,在辅国右,凶决又过之,军中呼十郎",这个程元振比李辅国还坏。
程元振小人得志,而且不知轻重利害,做事全凭个人喜好,因此,掌权没多久,就把朝廷里面的大臣和外地的军阀藩镇,得罪了个遍。程元振开始为非作歹,差点将大唐王朝搞垮!首先,诬陷迫害名将。在平定安史之乱中,涌现出一大批名将,这些人无一例外都遭到程元振的诋毁诬陷。
郭子仪、李光弼等人先后被削除军权,李光弼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是被文臣、宦官一起被整死的、气死的。其主要理由就是李光弼的契丹人身份,一些文臣天天嚷着"非我同类其心必异",搞得李光弼亚历山大,最终,被这些人活活气死、逼死、吓死、害死。李光弼、郭子仪二人,因为功劳太大,甭管怎么说并没有被公开陷害,但是,其他将领就没这么幸运了。
程元振偏偏赶上倒霉,吐蕃也在这时候,开始入侵唐朝,唐朝边关的将领把消息报告给程元振,程元振居然想起了掩耳盗铃的办法,居然把事情瞒着唐代宗。
他为什么这样干?主要是因为他跟禁卫军以外的其它军队严重不和,边将们都看不惯这个阴阳人,程元振也不愿意让边将们立功,军情上报说是吐蕃入寇,他就把这个看作是边将们虚张声势想邀功请赏。
节度使们被整治,谁都不是傻子,自然会想办法自保。吐蕃杀入长安,各地藩镇少有救援、多是不真心抵抗就是恶果。吐蕃兵长驱直入,都快到长安了,程元振瞒不住了,这才惊动唐朝朝廷,于是,唐代宗仓皇逃离长安。
代宗急忙下诏任命雍王李适为关内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组织力量抵御吐蕃军队的进攻。这正应了一句古话,"君子听鼓鼙之声,而思将帅之臣。"(《礼记·乐记》)社稷有难了,当皇帝的才想起昔日血战沙场的良将来。
而程元振,也引来文武百官的攻击——几乎天下人都认为,唐朝丢掉长安,是程元振的责任,因此要求朝廷追究程元振。
最终太常博士兼翰林待诏柳伉上奏陈言:吐蕃以几万之众,兵不血刃便直入京城,这是没有忠臣良将出力啊,天下人都恨陛下亲信宦官,如果陛下以社稷为重,当斩了程元振的头,并下罪己诏。
唐代宗痛定思痛,终于下了决心,将程元振免官放归乡里。就这程元振还不死心呐,等到代宗回到长安,程元振穿上妇人的衣服潜入长安,目的不明。此时被人知晓,御史弹奏,皇帝下令将他流放到西南地区去,结果他走到今湖北地区时候就暴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