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奸宦程元振被殺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程元振是唐代宗時期的宦官,權重一時。

按傳統史書的說法,程元振一再倒行逆施,讓皇帝對軍隊的指揮權失靈,并弄得皇帝丢失帝國都城,還差點是以丢失皇位。

但是皇帝渡過這個坎後,依然把程元振當成最親近的人看。

事實上,類似關系的皇帝、奸臣,在曆史書上實在太多了。

奸宦程元振被殺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總而言之,某個奸臣一味胡折騰,把國家折騰的一塌糊塗,甚至把皇帝都弄得一個跟頭接一個跟頭,最後差點都死在這上面,但是皇帝依然無怨無悔的信任這個奸臣。

最經典的就是明英宗,因為經過大太監王振的胡折騰,明英宗讓蒙古人給俘虜了,後來九死一生回到中原,明英宗陰差陽錯的奪回皇位,竟然還是念念不忘大太監王振的好。

于是,英宗複辟後,給大太監王振建祠堂,祠堂名曰精忠!

英宗複辟,顧念振不置。用太監劉恒言,賜振祭,招魂以葬,祀之智化寺,賜祠曰精忠。

面對此情此景,人們除了說明英宗腦袋進過水,還能說什麼呢?因為正常人怎麼可能這樣呢?

再經典的就是經過楊國忠的胡折騰,把安祿山逼反了,讓潼關也淪陷了,讓唐玄宗逃出了長安城,但是唐玄宗還是繼續信任楊國忠,如果不是愛國将士發動兵谏,唐玄宗恐怕會繼續讓楊國忠領着摔一路跟頭。

其實,類似的故事,都是政治宣傳的内容,因為按這種内容,相關的皇帝除了腦袋讓驢踢過外,還能怎麼說呢?因為我敢說,就是一個國小生看到這些皇帝的表現,也會覺得,太幼稚了、太愚蠢了;總而言之,如果讓我坐在他們的位置上,我肯定不會這樣做的。

奸宦程元振被殺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其實看着程元振最後的結局,我們可以更容易了解皇帝與大奸臣的關系。

按傳統史書所說,因為程元振倒行逆施,是以各大軍區都都看皇帝笑話,于是皇帝面對吐蕃人的威脅,吓得逃出長安城。

諸将有大功者,元振皆忌疾欲害之。吐蕃入寇,元振不以時奏,緻上狼狽出幸。上發诏征諸道兵,李光弼等皆忌元振居中,莫有至者,中外鹹切齒而莫敢發言。

如果不是郭子關鍵時候繼續支援皇帝,皇帝恐怕就會提前退休了,甚至是以死了,也不新鮮。

但是皇帝依然認為程元振是一個大忠臣!

面對皇帝這種執迷不悟的表現,人們都抓狂了,因為這叫什麼事呢?

第一、程元振這個大奸臣,把皇帝害得摔了一路跟頭,甚至差點是以摔死,皇帝竟然還信任他?皇帝腦袋讓驢踢過嗎?

第二、各大軍區都對程元振咬牙切齒,都希望程元振死,在這種背景下,皇帝繼續信任程元振,是不是因為前面的跟頭摔得不夠爽,還想再摔上幾個大跟頭,直到摔死才算完呢?

要知道,當時皇帝還流亡在外,還沒有傳回帝國都城呢?這樣玩下去,皇帝是想幹什麼呢?人家愛美女不愛江,雖然狗血,但也不離奇,您老家愛太監不愛江山,這得多少噸狗血才能渲染出來呢?

奸宦程元振被殺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在這種背景下,自然有人給皇帝分析這種利害關系,并勸皇帝殺了程元振。

太常博士柳伉上疏,以為:“犬戎犯關度隴,不血刃而入京師,劫宮闱,焚陵寝,武士無一人力戰者,此将帥叛陛下也。陛下疏元功,委近習,日引月長,以成大禍,群臣在廷,無一人犯顔回慮者,此公卿叛陛下也。陛下始出都,百姓填然,奪府庫,相殺戮,此三輔叛陛下也。自十月朔召諸道兵,盡四十日,無隻輪入關,此四方叛陛下也。内外離叛,陛下以今日之勢為安邪,危邪?若以為危,豈得高枕,不為天下讨罪人乎!臣聞良醫療疾,當病飲藥,藥不當病,猶無益也。陛下視令日之病,何繇至此乎?必欲存宗廟社稷,獨斬元振首,馳告天下,悉出内使隸諸州,持神策兵付大臣,然後削尊号,下诏引咎,曰:‘天下其許朕自新改過,宜即募士西赴朝廷;若以朕惡未悛,則帝王大器,敢妨聖賢,其聽天下所往。’如此,而兵不至,人不感,天下不服,臣請阖門寸斬以謝陛下。”

但是皇帝說死說活,就是不想殺死程元振,隻是讓程元振回老家當富貴翁。

上以元振嘗有保護功,十一月,辛醜,削元振官爵,放歸田裡。

更神的還在于,程元振在離開中央政府後,竟然又秘密潛回京城,于是被官員揭發拘捕。

我們現在的問題是,程元振秘密潛回京城,有沒有得到皇帝的秘旨?應該是得到了。是以當有關部門揭發、拘捕程元振後,皇帝再一次力保程元振,總而言之,念在他當年幫助我的份上,千萬不要對他斬盡殺絕。

在這種背景下,有關部門要求流放程元振,皇帝卻一心要找個好地方繼續安置程元振。春,正月,壬寅,敕稱程元振變服潛行,将圖不軌,長流溱州。上念元振之功,尋複令于江陵安置

其實,我們隻要知道程元振相關曆史,大約就可以知道,奸臣在許多時候都是被皇帝推在前排幹髒活的人。

是以,奸臣許多時候把事幹得一塌糊塗,把皇帝也弄得一路跟頭,但是皇帝并不會是以否定他們。

當然了,史書通常總會隐沒這種事實,是以我們看史書時,常常隻能覺得衆多皇帝都腦袋讓驢踢過了。

一切是顯然的,誰也知道那是個奸臣,就皇帝認為那是個忠臣;更神的還在于,奸臣把國家折騰的越來越糟糕,但是皇帝依然信任這個奸臣;最神的事還在于,因為這個奸臣胡折騰,把皇帝弄得一溜跟頭、差點是以死了,皇帝依然還信任這個奸臣。

面對這種曆史,我們除了一再說,這些皇帝的腦袋都讓驢踢過,還能說什麼呢?

就我感覺,如果我們總是這樣看曆史,那看曆史恐怕也就是能滿足廉價的優越感。因為看這種曆史,我們能學到什麼呢?

因為看這種曆史,我們難免會覺得,當一個成功的皇帝,自己上幼稚園學的知識就夠了,上國小都是多餘的!

奸宦程元振被殺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是不是說得有點遠了,我們再書歸正傳。

從某種意義上,程元振所幹的事,就是皇帝要幹的事,程元振隻是皇帝推在前排的執行者。

是以,不論程元振把事幹得多麼糟糕,皇帝也會繼續信任他。

人們逼皇帝殺程元振,就是為了削弱皇帝的殺氣。

皇帝一心削藩,而程元振還跳在最前面幫助皇帝,人們自然希望程元振死了。程元振死了,雖然不會徹底打消皇帝削藩的決心,卻顯然會讓那些一心給皇帝當狗的人害怕。總而言之,你千萬不要以為皇帝多了不起,隻要我們形成默契,皇帝也會分分鐘鐘翻船,就算皇帝能爬上岸,你們這些一心給皇帝當狗的人,也會淹死的。是以,你們決定給皇帝當狗時,請考慮好後果!

當然了,也是因為類似的原因,皇帝那是頂着鋪天蓋地的壓力,一個勁的死保程元振不死。

總而言之,天下人都說程元振該死,并且都希望程元振死,皇帝就是以各種理由,讓程元振躲過一死。

但是程元振終于還是無法善終,畢竟一個臭名昭著的死太監,遠離皇帝的保護,突然死了也就死了。

帝還,元振自三原衣婦衣私入京師,舍司農卿陳景诠家,圖不軌。禦史劾按,長流氵奏州,景诠貶新興尉。元振行至江陵死。

當年晁錯幫漢景帝削藩,于是大家都打着清君側的旗号造反,在這種背景下,漢景帝就把晁錯殺了。

現在程元振幫唐代宗削藩,捅出的簍子比當年更大。要知道,大唐帝國是以把帝國都城都丢了,自己都流亡在外,能不能回去都是個未知數。但是即使如此,大唐皇帝也沒有下令殺程元振!

因為宦官無法控制話語權,是以宦官政治在曆史上永遠是以臭名昭著的形象出現。是以皇帝這樣一心保護程元振,也不能給程元振的行為,洗白一丁點,相反隻會讓皇帝頂着一頂昏庸無道的帽子。

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如果程元振有機會寫曆史,肯定會把自己塑造成了為大唐帝國根本利益,而不顧自己生死的忠臣形象。總而言之,程元振所做的事,就是幫助皇帝削藩,隻是手段用的有點急了、而且弄出了可怕的後果。

當然了,如果皇帝關起門來,肯定也會認為程元振之是以會惹得天下人皆曰可殺,就是因為他毫無保留的執行自己的指令。換而言之,這件事幹糟糕,皇帝并不認為是程元振的操作有什麼問題,而是自己的戰略有些失之過急了。

奸宦程元振被殺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在權力的控制方面,有兩個層面。

一個層面是桌面上的内容,在這個層面上,控制人很簡單,總而言之,以德服人。

另一個層面是桌面下的内容,在這個層面,控制人也很簡單,總而言之,建構各種讓人們不得不服從自己的利害格局。

哪種觀點正确呢?這個很難說。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一個權力者迷信哪個層面都是非常危險的。

是以,權力者身邊通常都是忠臣、奸臣并立。

忠臣永遠給皇帝講桌面上的内容,告訴皇帝如何以德服人;而奸臣則永遠給皇帝講桌面下的内容,告訴皇帝如何防範、控制别人。

奸宦程元振被殺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如果你是皇帝,你會更多的相信、親近忠臣,還是奸臣?

說得簡單點,如果你是一個公司老闆,你在考慮公司管理時,會更多的思考哪個層面?

我相信,誰當公司老闆,也會更多的思考桌面下的内容。一個人如果真相信什麼以德服人、或是把社會單純的分為好人、壞人,很難稱之為一個合格的管理者。

但是,一個公司老闆如果過多的迷信桌面下的内容,又會失之偏頗。因為以德服人雖然未必有多大的價值,但是你真的抛開這種内容,估計也難管理好公司。

有時候,我們覺得皇帝非常愚蠢,無非是因為我們真相信什麼以德服人、仁者無敵,或是真把人簡單的分為好人、壞人兩種。

當我們把社會看得這樣簡單,看皇帝的所作所為時,自然會覺得他們非常愚蠢。因為你隻要親近好人、遠離壞人;你隻要信任别人、了解别人、關心别人就可以把國家治理好了。

問題是,一個人隻要在社會上混上一段時間,而且願意睜着眼睛看着社會,誰會相信社會就這樣簡單呢?

奸宦程元振被殺的真正原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