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晚,正在直播北京大雪的新京報記者吳琪。新京報記者 張娜 攝
新京報記者節社論
樹上的銀杏葉還沒有落完,北方的一些地方已經陸續飄起了大雪。時令已經入冬,路上的行人緊裹着大衣,或步履匆匆,或駐足觀賞雪景……
一切景觀,似乎都在宣示着一個新季節的到來。
而随着秋天把“時間接力棒”傳遞給冬天,那些正在路上的記者,也迎來了屬于ta們的第22個節日。
但是,這個記者節,ta們,注定又要在忙碌中度過。
眼下,新冠疫情依舊在肆虐,本輪疫情來勢兇猛,已波及20個省份。就在此刻,我們的很多同僚還逆行在防疫一線。
他們有的正在用筆和鏡頭記錄着抗疫的場景,有的正在與專家對談,為公衆傳遞專業資訊。還有的,正在一場場新聞釋出會的現場,用直播為公衆帶來一手的防疫資訊。
報紙、直播、短視訊、音頻……記者們正通過一切可利用的途徑,把準确、客觀的資訊輸送給公衆,新聞傳播正在呈現全方位覆寫、全天候延伸和多領域拓展的特性,而媒體融合,也在此間悄然進行着。
疫情視野下,普通人與社會的關聯更為緊密,群眾對資訊的饑渴增加了“不止一個度”。但随着媒介傳播管道的多元化,良莠不齊的内容同樣充斥着當下的輿論場。是以,如何在紛繁蕪雜的資訊世界裡傳遞有效資訊,已經成為融媒體背景下新聞記者的新考題。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推動媒體融合發展,要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是以,面對新型傳播環境,如何更精準、有效地做好資訊傳遞,是一個當下新聞工作者需要常思常新的命題。
要重申的是,媒體融合不是簡單的資訊疊加與搬運。把專業内容從紙上搬到網上、從文字變成視訊,早已不是“媒體融合”的全部内涵。
時下,新技術、新傳播方式帶來的縱深變革,無時無刻不在深刻影響着媒體的發展。也即,媒體融合是多層次、多視角和不斷變化的,涉及内容、管道、平台、經營、管理等多個次元。
這就要求,新聞從業者們不僅要具備紮實的專業知識,還要具有對時代的敏銳感覺;不僅要會生産内容,還要能精準地将專業内容輸送到有需要的人手中。
新京報資深記者講述17年新聞一線經曆。新京報制圖/師春雷
毋庸置疑,公衆需要準确的資訊。疫情更是加深了這樣的需求。是以,随着傳播環境變得日趨複雜,媒體要想在此方面發揮積極價值,必須要“堅守該堅守的,改變該改變的”。
堅守該堅守的。一方面,要在衆聲喧嘩的時代,持續保持對“人”的關注,對日常生活的審視,以及對常識的不斷重申。
今年以來,我們關注熱點事件中的個人境遇——與疫情下的醫護人員對談,探尋全紅婵“被看見”背後所做出的努力,關注取快遞被造謠出軌的女子以及被圍觀的“拉面哥”……
同時,也以多樣化的視角,審視群眾的日常生活——報道疫情、洪水,曝光網紅食品安全隐患,也揭露上千萬條“裸奔”的公民資訊以及地下代孕的“流水線”……
在一篇篇報道和一幀幀鏡頭中,記者們的表達方式在變化,但對事實的探尋、對正義的渴望,以及對常識的堅守,是一如既往、貫穿始終的。而這,都離不開紮實的專業訓練和人文意識。
探尋真相、堅守常識,也要主動擁抱新的傳播環境,并積極做出改變。尤其是在疫情肆虐、單方面信源現象突出的大背景下,不僅要更加凸顯媒體的專業性,也要順勢而為,才能在資訊洪流中有所作為。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随事而制”。記者不僅要專業,而且要“多學一點”,不僅要以一個觀察者的姿态去看待記錄時代的發展,也要順應技術的變化,武裝自身,以應對時刻變化、邊界逐漸模糊的媒介環境,不被時代抛棄。
面對一個媒介形态迅速變遷的世界,有因勢而謀的遠見、應勢而動的魄力和順勢而為的勇氣,記者才會在全新的媒體環境下走得更為從容,成為更好的記錄者與表達者。
新京報評論員 | 馬小龍
編輯 | 徐秋穎
校對 |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