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圍的夜與霧》是許鞍華導演的“天水圍”系列的第二部,從《天水圍的日與夜》中對于平淡日子中愛的傳遞到《天水圍的夜與霧》中對于家庭暴力、外埠新娘、底層市民生态的描述,導演的視角一直在變化,但關注的核心依舊是底層的人們,在香港這個看上去光鮮的地方隐藏的無限卑微的生命輪廓與痕迹。

整部電影采用的是倒叙、回憶的拍攝手法,突出男主角李森(任達華飾演)的心态,他的生存狀态是最能決定其最後采取滅門手段的解釋。李森沒有正式工作,隻能領取救濟金生活,生活的拮據可以從其連女兒的生日班費都交不起看出,還可以從其兒子每次見到都救濟他看到。是以,他每天的生活便是釣魚,但假如釣魚有一種平衡的心态卻也罷了,關鍵的是他對于自己的新妻子的懷疑,畢竟自己已經年高了,但妻子曉玲(張靜初飾演)卻是正當年紀。
影片中,從李森的口中不斷發出“鄉下人就是鄉下人”的詞句,說明他對于曉玲是不放心的,看不習慣的。但自己的力量卻又達不到改變現狀的程度,于是,隻能在自己的田地裡聊以自慰。對年輕的妻子施暴來證明自己的能力,施暴的時候不斷讓曉玲說“沒有你,就沒有我今天”這樣安慰自己的話來自慰自己的心靈,通過不斷大罵曉玲來取得心理上的快感,而當發現曉玲出去工作之後又看不慣她的穿着打扮,“煎豬排,黑椒汁”是他嘴上最能表明其不平衡的辭藻。
而當他将曉玲占為己有,從性上開始到回到曉玲四川老家的時候,一躍成為“工程師”的變化讓自己真正感到了心理上無限的滿足。但在這個期間,其将兩個小姨子占有的心态又一次纰漏出來。可見,人心不足蛇吞象,久居人下的人是難以當上虎将之才的,因為其心理的委屈和變化已經扭曲到無邊的程度,很難再回到原來的狀态,原來的狀态就是事物的本原和原委了。李森沒有做到這一點,而是一直走到了極端,将整個家庭破壞殆盡,一起歸西。
電影取材是發生在2004年震驚香港的一家四口滅門慘案,而這個家庭倫理慘劇的發生也是一個來自四川的外埠新娘的慘劇。天水圍,一下子成為人們心目中聞之喪膽的地方。而背後的深層次社會和心理狀态卻是一種失衡的導緻。影片中曉玲是從内地走到深圳,嫁到香港的,而其兩個妹妹也在走着同樣的道路,從鄉村到城市,在很多人眼中就是出息的标志。
其實,從《天水圍的日與夜》中我們看到的是單親家體和人間溫暖,從《天水圍的夜與霧》看到的卻是家庭倫理慘劇。兩者的比較,從導演許鞍華那裡最能找到答案,那就是對于邊緣人群的底層人們的關懷。無疑,香港電影新浪潮的主将一直執掌在許鞍華的手中。
從另外的側面來解釋,《天水圍的夜與霧》看到的是暴力,其隐含的卻是如何在平衡中安排自己的人生,家庭之内難免有沖突和磕磕絆絆,最重要的是心态的平衡,最難得的是雙方的了解。而一個心理變态和失衡的人心中或者在童年的某個時間一定有着某種創傷出現吧。是以,當這樣的人出現在我們的視線之中,我們最多的該是幫助和幹預,而不是火上澆油和縱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