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晨五點三十分
底寨盧家老竈台老味道

息烽縣底寨希望路的巷子裡,糯香彌漫,甜糍糍的味蕾炸了……尋着甜味兒找過來,街坊鄰裡笑着指路,“逗是盧家嘛,盧家阿叔黃粑要下甑喔!”
老舊的竈台,火苗還在竈膛裡跳躍,包裹嚴實的兩個木甑子熱氣蒸騰,頗為壯觀。
黃粑
手工捆紮
盧家阿叔,淳樸的中年漢子,勤勞能幹。從17歲就跟着老父親學做黃粑,“這是我們老祖宗的手藝,要用心,做久了放不開!”盧家阿叔憨厚地跟我們絮叨,“好多年哦習慣哦黃粑之種味道,有一天不得都不舒服。”
手工包豆沙
于盧家阿叔而言,做黃粑,早先時候是維持家中生計的大事,黃粑養活着盧氏一家老小。現如今,除了貼補家用,更成為了一種生活習慣!品種也多了起來:高粱粑粑、苞谷粑、小米粑、豆沙粑、糍粑、餌塊粑等等。
糍粑 粽葉粑 餌塊粑
黃粑制作
“盧氏黃粑”秉承着傳統的工藝流程,原料很簡單,但制作相當繁雜且漫長。精選的糯米顆顆白淨不能有雜質,按一定比例加黃豆,冷水浸泡十多個小時,米芯軟和了才好用。
盧家孃孃和兒子的日常
然後打漿,攪拌,加一定量冰糖或白糖……眼見得原料很好地融合黏糊在一起,就開始稱重揉形,進行捆紮。盧家黃粑一直用的苞谷葉,偶爾有客戶要求用粽葉。
泡米 打漿 揉形
捆紮完畢,上甑,蒸12小時以上,但不能超過15小時;火候很關鍵,不能小也不能太大,蒸氣從下面走黃粑比較黃!這些都憑着熟練在做。沒有機械化的年代,一切吃食皆經過人們親自挑選和錘煉,積累的經驗。
糯香
古法炮制的繁瑣,飽含着手藝人的辛苦,耐心熬過十多個小時的等待,瑩白的糯米蛻變為黃燦燦的樣子。切開來,清香濃烈,金黃剔透的糯米如蜜汁鑲嵌;咬一口,醇厚的甜糯瞬間流淌,滿溢心田。
黃粑成品
“盧家黃粑”出甑,不僅周邊四鄰笑逐顔開,老遠的客人們也是歡喜得緊。為了老食客的情有獨鐘,盧家阿叔每周要趕三次場,周三去黑神廟,周五到石硐,周天就是息烽縣城的柿花坪……幾十年如一日,從不曾間斷。
柿 花 坪
熱衷于黃粑的人們,不止在吃,更多的是情懷。習慣了小時候的味道,習慣了浸潤多年的黃粑的糯香!有人大快朵頤,有人輕拈慢品,體味的是同一種味蕾——回家的味道。
▼
熟悉的味道不變的記憶,來平安驛,帶給你更多老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