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素絲無常,唯所染耳”《三國志》作者陳壽這樣形容後主劉禅

作者:清風明月逍遙客

《三國志》作者陳壽用“素絲無常,唯所染耳”這句話形容蜀漢後主劉禅,意思就是:劉禅像白布,遇到諸葛亮這種賢臣,他就是明君;但碰上黃皓這種小人,他就成了昏君。

那麼,蜀漢後主劉禅,究竟是平庸誤國的昏君,抑或是深謀遠慮的明君?

“素絲無常,唯所染耳”《三國志》作者陳壽這樣形容後主劉禅

諸葛亮《出師表》有雲:“侍中、侍郎郭攸之、費袆、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所言不虛,董允直言敢谏,當後主年紀漸長,寵信宦官黃皓,多次想要讓黃皓升職,都是被董允給擋了下來。

後主漸長大,愛宦人黃皓。皓便闢佞慧,欲自容入。允常上則正色匡主,下則數責于皓。皓畏允,不敢為非。終允之世,皓位不過黃門丞。《三國志・董允傳》

董允從來不畏懼權,上斥劉禅、下責黃皓,在他有生之年,黃皓隻做了個黃門丞的小官,不敢胡作非為。

陳祗代允為侍中,與黃皓互相表裡,皓始預政事⋯⋯陳祗代允為侍中,與黃皓互相表裡,皓始預政事。祗死後,皓從黃門令為中常侍、奉車都尉,操弄威柄,終至覆國。《三國志・董允傳》

董允死後,陳祗上位,撰寫《三國志》的陳壽認為陳祗與黃皓是蒙蔽劉禅的元兇,兩人狼狽為奸,終緻大禍。姜維雖為大将軍,但常常遠征不在家,劉禅當家時,“祗上承主指,下接閹豎,深見信愛,權重于維。”難怪陳壽說蜀人無不悲痛,追思當年的董允。

當時曹魏的國策一直都是先滅孫吳再滅蜀漢。40年間曹魏對蜀漢的進攻僅有3次,分别是公元230年曹真,公元244年曹爽及公元263年鐘會,結果是曹真惜敗、曹爽慘敗、鐘會險勝。

不管是蜀漢打曹魏或是曹魏打蜀漢,都要翻山越嶺,翻山越嶺之餘還要考慮到糧食、裝備及氣候問題,加上兩國都有易守難攻的屏障,是以每次出征都必需充足規劃,勝率還很低。是以,劉禅能夠守住蜀漢40年。

“素絲無常,唯所染耳”《三國志》作者陳壽這樣形容後主劉禅

公元235年諸葛亮損命五丈原,劉禅立即廢除丞相制,将丞相職責拆成大将軍、大司馬、尚書令三權分立。但事後看作用似乎不大,不過,蜀漢政局還算穩定,後世将諸葛亮及接班人蔣琬、費祎、董允并稱“蜀漢四相”。重點是蔣琬、費祎、董允都是諸葛亮指定接班人。直到公元253年蜀漢四相皆去逝後,劉禅開始重用親信黃皓、陳衹,加上北伐失利,蜀漢才逐漸走了下坡。

簡單劃分,劉禅在位分三個時期:222年-235年為諸葛亮時期;235年-253年為蔣琬、費祎、董允時期;254-263年為黃皓、陳衹時期。劉禅真正開始走是走下坡的是黃皓、陳衹時期。

曹魏國将領鄧艾長征突襲蜀漢,得知這個消息後,劉禅第一時間居然跑去問黃皓。黃皓告訴劉禅沒事,劉禅就真的沒當回事兒,結果最後鄧艾突襲成功。曹魏兵臨城下,劉禅在召開會議,主題是到底是逃往南中還是逃往吳國,最後被大臣谯周通通否決才被說降。換言之,劉禅一開始的想法是跑,隻不過後來發現跑沒用,索性投降。

“素絲無常,唯所染耳”《三國志》作者陳壽這樣形容後主劉禅

《三國志·蜀書·後主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記載,蜀亡後,後主劉禅被安置在晉都洛陽。一次司馬昭大宴,席間故意演奏蜀樂、跳起蜀舞,坐在當場的蜀漢舊臣們想起故國都很傷心,唯獨劉禅很開心,司馬昭好奇的問劉禅“頗思蜀否?”(你想念蜀國嗎?)劉禅回答“此間樂,不思蜀。”(住這我很快樂,才不想蜀國!)這就是成語“樂不思蜀”的由來。

我們讀《三國志・後主傳》真的不知道劉禅是裝傻還是真傻,單就結果來看,劉禅的無情、無知,确實逃過了殺機,同時也奠定了後人眼中的庸碌無能形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