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陳明忠将軍的孫女陳曉軒将軍。
我跟寫信中學有親戚關系,59年前我走進寫信讀書,十年前我從美國回來參加寫信高中90周年,才知道BobErio Chengzhi,廖夢覺醒阿姨原本也是一位寫信校友,最後一次得知陳明忠爺爺和何湘甯叔叔是校董。
在這裡,我想講述我家和廖家三代人的故事。
我從小就很叛逆,獨自一人,總是做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1962年,我14歲的時候,受小說《軍女》的影響,嚴岩去了農村,我和班上的幾個學生報名去河北農村當農夫,去看廣闊的鄉村。這樣可以吓唬家長,盡量停下來,終于想出辦法,就是要我回廣州學習,順便跟敖一起學。

和我在一起
我于1948年的最後一天出生在香港,是陳家的第一個孫子。是以我把它看作是我手掌中的珍珠,我關心它。我有責任去廣州照顧和陪伴你。當時,父親在國務院外事辦公室主任廖承志勸說,在廣州僑新村建房,準備從香港接來住。1964年暑假,我被家長安排轉學到廣州,在三、五班的函女生中兼職。在那個時代,一個小女孩的戶口不可能單獨從一個城市轉學到另一個城市,我轉學了,轉賬的事情,自然是廖承志鮑勃幫忙的。
俞和廖波的嶽母何香靜一生都是朋友。革命期間他們在廣州相遇,廖伯甫是一個多才多藝的女人,我啊,但是我幾句大話都不知道,但這并不妨礙她們成為好朋友。當時,她是女權主義倡導者之一,她鼓勵Ao參加婦女掃盲班;
圖:1926年7月,何香靜率領廣州婦女到車站送走陳明珠爺爺的第10師出北伐。阿玉朱光珍、李繼申的妻子周樂清、周恩來的妻子鄧英超都參加了。照片中的小男孩是我的父親陳廣生,當時他九歲。
1931年,爺爺赴上海擔任京滬警衛隊總司令和上海市警察局代理司令,并将敖婵嬸及其姨媽的家人安置在上海。
1932年1月28日,上海爆發抗日戰争。朱光珍和廖伯珍一起組織婦女為十九路軍将領縫制保暖冬衣,何向靜派往南京路第一、永安、新新、大新等四家百貨公司收集抗戰物資,收到大量捐款。
宋慶齡先生管理國家傷兵醫院
與此同時,宋慶齡先生正準備建設更進階别的傷兵醫院,以搶救上海前線的傷兵。她推薦了廖波的嶽母何湘晶和朱光珍為董事,為創辦辦事做準備。國家傷兵醫院最終于1932年3月5日成立,以治療大量受傷的士兵。
1932年5月28日,十九路軍在蘇州為滬滬抗日戰争陣亡軍人舉行追悼會,上海婦女代表也參加了追悼會。左邊的前面是白人代表宋愛玲,然後是接手者為什麼向甯,右後排是朱光珍。
1934年初福建事變失敗後,廖小文離開上海前往香港,但廖在上海淪陷前一直待在上海直到1937年11月,然後和廖阿姨的家人一起乘船從上海到香港。舅舅一到香港,就立刻被接走,住在山頂洪豐台的家中。還為她的叔叔騰出了一個書房,用來做一本書和繪畫室。每天,在學會做完之後,廖波的婆婆和她一起坐在藤椅前,俯瞰山景,談論着世界和無處不在。八歲時,廖女士帶着嫂子一起去香港參加各種抗日團體活動。
第一排座位從左到右依次為黃木蘭、何香晶、趙洪文國、朱廣珍、鄧英超。鄧英超站在邊上為廖夢醒。
1938年9月,被譽為"遊擊隊之母"的趙洪文國通路香港宣傳抗日運動。她在香港一些反日婦女團體舉辦的招待會上受到接見。廖伯波和龔龔的中國婦女慰安會香港分會也是當時的反日團體之一,他們與趙洪文國合影留念,留下了這張珍貴的照片。
這張照片是我在廖阿姨的女兒李梅的《一家人的夢想和母親的醒來和她的時間》一書中看到的。2018年,李繼申最小的女兒李繼松阿姨帶我去找李梅姐,李梅姐拿出這張高清照片,讓我抄襲。
除了兩位老人在文化水準上相差甚遠外,還有很多相似之處。他們倆都很小,喜歡抽煙,吃不忌諱,愛吃甜食。廖伯甫是衆所周知的,我小時候雖然被迫纏腳,稍大一點就自己剪掉了裹布也自由了,雖然腳趾受傷了,但也保留了一雙可以自由行走的。兩人都活到了九十歲。當他們見面時,他們跪下來說話,當他們分開時,他們寫信。
這兩張新年賀卡是廖伯波在1939年精心制作的,由她自己記住,她作為寶藏留在她身邊。
1941年香港淪陷時,我叔叔去了桂林,爺爺去了重慶,他留在香港獨自照顧房子,直到1945年抵抗運動的勝利。
1976年,我從海南島調回廣州,90多歲時,我賣掉了香港的豐台房子,離開香港,搬回廣州僑胞新村和我一起生活。家裡跟爺接觸的識字水墨客如劉雅子、葉全柱、林直銷、徐世英等水墨畫跟我母親移民到美國帶來的過去,直到我母親去世,我整理文物才發現有那麼多具有曆史價值的文物。
其中,陳明俊寫了李繼申的書《上海十九路軍烈士和烈士陵園曆年烈士紀念碑》,陳明俊寫的劉紀念碑《亡難者抗日紀念碑》最珍貴。2017年,我把這些文物帶回廣州,向大元帥故宮紀念館捐贈了27件。
陳明辰寫了李繼申的書《上海十九路軍烈士紀念碑文與年度軍人逝世》
陳明忠寫了劉季的《陣亡者抗日紀念碑》
1950年,抗美援朝戰争爆發,他的祖父陳明忠擔任中南反美援助總支副主任。他在民主革命的反美援助會議上承諾了上海的一處房産。因為當時房産是她名下的,廖女士立即寫信給她,請她同意。她怎麼會拖後腿,連她唯一的兒子都派回大陸建廠,支援反美援助北韓家族的建立。
我3歲的時候,為了支援新中國的建設和對北韓的反美援助,父親勸說龔和母親和我1歲的妹妹一起搬到天津。穩定下來後,父親也會被送到天津和我們一起生活。每個假期,全家人都會去北京看望爺爺和他的老朋友,何湘井叔叔的家是我們必去的。
1956年,我7歲的時候,父親帶我和她去北戴河看望叔叔。和廖博博聊天是一整天,他們要說沒完沒了的話語,聊着沒完沒了的過去。我走的時候,廖波的婆婆送我們一大籃子桃子,是我記憶中最好的桃子。她在天津隻住了兩年,主要是因為寒冷的冬天讓她經常感冒,不得不搬回香港。每年天氣變暖,她都會來住一會兒。
一張廖萌阿姨發給我父母的照片醒了過來。
全家搬到天津後,父母和廖二代也保持着通信,尤其是廖萌吵醒了阿姨。近幾年來,我在整理資料時,發現很多照片是廖阿姨寄給我父母的,照片後面都有她的簽名,這些照片是文化大革命後期廖阿姨寄給我父母的。
1965年我進入高中,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開始。我沒有機會完成高中學業,也沒有資格留在廣州。1968年,山洪把我推到了遠離家鄉的海南島鹽仙縣的蘭陽農場。
看來,從1971年開始,志清每年可以回家探親一次。當時交通很不友善,我從海南島回天津探親了好幾天。除飛機外,各種運輸工具牛,汽車,輪船,火車輪流回家。我家住在一條叫德龍裡的小巷子裡,隻有一個房間和一個大廳,我回去的時候真的有點擁擠。節假日,我父親會去北京看望他的家人和朋友。除了探望他的姑姑(祖父的嫂子)一家,他一定會帶我去西普門看望他的老師李一平和廖萌醒姑姑。因為李公功和廖阿姨住在同一個大院裡,他們倆就是我們該去的地方。
廖萌姨媽寄給我的信還在。
廖阿姨得知我在海南島的一個農場工作,非常高興。還跟我談起她過去在興隆華人農場去過的一些事情,并要求我留下我的郵寄位址。從那以後,我和廖阿姨結交筆友多年。從海南島到1976年回到城市工作,1979年到美國留學,1981年結婚,我和廖阿姨交了十幾年信沒有中斷。廖阿姨是我的導師、朋友和精神支柱,她對我的幫助比父母好,她的教導讓我懂得如何在困難時期堅強。
後來,我也繼承了父親的習慣,每次去北京看望李公公和廖阿姨。我最後一次見到廖阿姨是在1985年,上圖,在我1979年去美國留學之前,我和廖阿姨、她的母親和妹妹在她的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裡合影。廖阿姨于1988年離開,當時我還在美國。不能回去看廖阿姨的最後一張臉,這是我一生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