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是商品,這一點毋庸置疑,中國藝術品交易量也在逐年增加,藝術市場化已被人們接受,或說藝術也必須市場化,不僅會推動藝術的發展,而且也為中國經濟做出一定的貢獻,如今文創已經成為支柱行業。

沈鵬書法作品(圖檔來自網絡)
藝術品有價值,作為商品就有價格,那價格的高低就成了核心問題。藝術品最終的交易價格藝術家自己也說了不算,是由市場所決定的。在中國書畫藝術市場上,書法的價格遠遠低于畫的價格,這裡說的畫還僅限于中國畫,若是和油畫相比較的話,就更低了,這種價格懸殊現象是不争的事實。有相似的職務、差不多知名度和學術背景的書法家和畫家相比較,其市場價格相差大概十倍左右。當代書壇第一梯隊、老一輩的書法家,如沈鵬、歐陽中石、李铎等老先生的價格也就在8至10萬元左右每平方尺。而同等(上邊說的條件不多的)級别和資曆的畫家的作品價格在50至80萬元(按每平方尺算)。再往下數,當代稍有名氣的必須是中書協會員的中年以上的書法家的價格能上萬的已經不錯了。而繪畫界這個年齡段的畫家,尤其是那些有職務的人物、山水、花鳥畫家作品動辄每平尺5萬元左右;屬于“硬通貨”的青年實力派書法家每平尺能達3000至5000元,1000元每平尺的價格在書法作品市場是常見,并且也是有價無市。由于今天特殊情況的影響,整個藝術品市場及其低迷,很多在京混的青年書法家,很多打道回府了,當然這是大環境所緻,也包括很多畫家。
沈鵬先生
然而從書畫拍賣市場看,古代書法的成交價格要比繪畫高很多,拍賣市場上古代書法作品的價格拍賣出數千萬甚至數億的價格屢見不鮮,如傳黃庭堅《砥柱銘》在保利2010年春拍上拍出了4億餘元的“天價”(含傭金);王羲之《平安帖》在中國嘉德2010年秋拍上以3億餘元成交;蘇轼《功甫帖》在紐約蘇富比2013年9月拍賣會上,以5037萬元(822.9萬美元,按當時匯率)人民币成交,上海藏家劉益謙購回,僅僅隻有9個字;唐宋八大家曾鞏的傳世墨迹《局事帖》在中國嘉德2016年春拍“大觀-中國書畫珍品之夜”拍賣出了2.07億人民币的高價,該帖共計127個字,單字價值竟達167萬,這是字字千金。藝術品拍賣市場占據藝術品交易市場的半壁江山,這些古代轉發成交記錄,是古代繪畫所不可企及的。
很多人認為,寫書法和畫畫比較,書法容易得多,寫得快,十幾分鐘就能寫一張,書法價格低書寫速度快所導緻的必然現象,這種觀點是說不通的。要說是速度決定價格就是謬論。
蘇轼《功甫帖》
當代書法價格之低的原因究竟何在?同樣是藝術品,為什麼懸殊這麼大呢?我們分析大概有一下幾個原因:
外因和内因。就是說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在外部,整個社會缺乏對于書法的尊嚴的認可,而内部,是書法界内部對書法本身不夠重視。
書法似乎是一個最“親民”的領域,中國書法有着強大群衆基礎,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還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回歸,和書法工作者的呼籲,書法進入中國小課堂,說中國書法“全民書法,翰墨天下”毫不為過,而美術界就沒沒能做到。
而美術界提出的“美育”,隻是從欣賞美術的角度出發。還由于技術的限制,不太可能提倡全社會都來畫畫。再“美育”也不能缺少書法欣賞,缺了書法那就是少了一條腿。
相對繪畫,書法的門檻的确是低,操作的簡便,人們在欣賞書法的同時,會很自發地提起筆來寫兩個字。但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認識,三年可以培養一位畫家,而書法學三年,從專業的角度講可能隻是入門。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由于人們缺乏書法欣賞的審美判斷能力,長期對于書法的好壞優劣缺乏判斷力,認為會寫毛筆字就是會寫書法,這是個嚴重的錯誤。
曾鞏《局事帖》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全國各地很多上司熱衷于題字,舉國上下明星練書法,學書法成了幹部退休後打發之間的第一首選,練幾年後都認為自己跨入了書法家的行列,有學書法的熱情時好事,但不要動辄自稱書法家。還有國家級的、地方的藝術機構,畫廊、書畫市場那些多如牛毛的書法展覽,統統認為是高水準的書法,這些現象蒙蔽非專業人士的雙眼,這一切都使得書法給人留下“門檻低”的負面印象。
從内部來看,書法專業人士對所從事的專業缺乏敬畏。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高等教育“擴招”各大院校倉促擴招書法專業,招收了大量專業資質平庸的書法專業學生,這些學生并非是真的書法愛好者,大多數是原于考大學就業是目的;随着社會發展,學曆低就業難,引發了“考研熱”許多非書法專業人士通過考研、考博這種有效性的考試手段考取書法專業碩士、博士,除此各大藝術機構有開辦“研究所學生課程班”招收的學員魚龍混雜的,有的隻是想混個職稱,升職位。一時間,“書法博士”、“書法研究所學生”滿天飛,出現的“過剩”局面。筆者認為,書法博士、碩士,不僅僅是書法家,一定是書法專業研究者,是文化研究者。書法經營者出于功利對于“書法博士”的盲目追捧,以“保養”的方式惡意炒作,造成很多在讀的書法專業學生唯利是圖,大批不成熟的作鋪向市場,造成過剩,為了回收資金不得不廉價出售,成了蘿蔔白菜大批發。
哎!君不見,藝術品市場與蔬菜批發市場無異。這也是書法作品價格低于價值的一個内在原因。
黃庭堅《砥柱銘》
做藝術腰要直,是書法家就是專業人士,不要太謙恭,這也是專業人士對書法缺乏重視的現象。許多被捧為書法大師”的泰鬥級人物,屢屢表示“自己不是書法家,隻是寫字匠”、“書法是雕蟲小技,是自己的副業”,“我是寫字的”之類的觀念。這類觀念即便在書法作品進入市場後仍大行其道。有書法家為了占領市場,竟低價大量出售,認為自己的書法作品成為普民藝術品,自己就有名了。試想,如此重數量、輕品質的做法,客觀上也成為當今很多市場好的書家流通的多是所謂“商品字”,這樣大的數量難于用心書寫精品,這也是價格低的一個根源。
從市場營銷的角度,“物以稀為貴”的東西不可能真正獲利,薄利多銷,這是一種普遍的市場思維。但從書法本體的發展來看,片面追求利益導緻書法産業從“智力型”藝術品變成“勞動型”普通商品,造成書法市場上價格遠遠低于價值的現實。(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