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潘妤
《長征組歌》海報
“雪皚皚,野茫茫,高原寒,炊斷糧。紅軍都是鋼鐵漢,千錘百煉不怕難。”7月19日晚,在上海音樂學院院長、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的帶領下,延安的觀衆和台上的上音師生,一起合唱起《長征組歌》中這曲《過雪山草地》。全場觀衆齊刷刷地鼓掌伴奏,打着節拍,歌聲和叫好聲,一起回蕩在這劇場裡。
廖昌永
這是上海音樂學院新時代版《長征組歌》全國巡演延安站的演出當晚。位于金延安的延安保育院劇場裡座無虛席,劇場裡始終有着高漲的熱烈氣氛。革命聖地延安的觀衆,被這些熟悉的音樂和歌聲再次打動,結束時久久沒有散去,很多人舉起雙臂尖叫,為台上的演員歡呼點贊。
上音260餘人來到延安,豪華陣容唱響新時代版《長征組歌》
這是一場意義特殊的演出。今年是建黨 100 周年,也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 85 周年。延安,見證了紅軍兩萬五千裡長征的最終會師與勝利;在這裡,誕生了《黃河大合唱》《流亡三部曲》《白毛女》等時代強音;還見證了四萬多來自全國各地的愛國青年在這片熱土上追求真理、學習新知。
而誕生于1965年的《長征組歌》,是中國音樂史上的紅色經典,一部真正的“革命音樂史詩、民間音樂畫卷”。從去年起,在院長廖昌永的率領下,上音師生結合新時代特點複排這部經典,創排了新時代版《長征組歌》,于今年 5 月正式啟動全國巡演,走進長三角、重走長征路,為全國打造了一台大型音樂黨史課。
《長征組歌》劇照
本次延安站演出由共青團中央宣傳部、上海音樂學院、延安大學主辦,延安大學魯迅藝術學院、陝西旅遊集團延安文化旅遊産業投資有限公司承辦。這次演出也是新時代版《長征組歌》的全編制陣容,由廖昌永領銜,指揮家張國勇教授,以及唢呐表演藝術家、副院長劉英教授等一批上音藝術家們帶領着青年學子共同登台。
整台演出集上音全校、全學科之力,此行有師生260餘人來到延安。從演唱、演奏到舞美,各學科專業力量悉數上陣,聲歌系、管弦系、現打系、國樂系、數字媒體藝術學院、作曲指揮系、音樂戲劇系、藝術管理系、研究所學生部、音樂學系等全員上陣。副校長、教授、博導也都到樂團,擔任聲部長或首席,真正是名師荟萃,新秀雲集。
演出以朗誦、交響和合唱的形式上演。整台《長征組歌》十首歌曲,分别選用了江西、貴州、雲南、四川、青海、河北、陝北、山西、湖南等不同地方的民族民間曲調,每首歌風格各異,也帶給觀衆跌宕的情緒。從《告别》一曲“紅旗飄,軍号響。子弟兵,别故鄉”的不舍開場,到最後 《大會師》“紅旗飄,軍号響。戰馬吼,歌聲亮。鐵流兩萬五千裡,紅軍威名天下揚”的激動喜悅,上音師生每一曲演奏和歌唱,都赢得觀衆無比熱烈的掌聲。
作為全國聞名的歌唱藝術家,廖昌永的登場演唱更是成為全場的焦點。《過雪山草地》音樂響起,他在觀衆席上出現,一開口便赢得觀衆的掌聲和驚歎,大家更是紛紛掏出手機,記錄下這一幕。一曲唱罷,全場掌聲如雷。
相比此前上海、常熟、南通等地的演出,此次《長征組歌》在演出陣容和舞台背景上都有了“入鄉随俗”的變化。延安大學的師生參與到領唱與朗誦中,而在場景設計視覺呈現上也頗具有陝北文化的特色元素,第七曲《到吳起鎮》利用了劇場原有的黃土高原窯洞元素,更具實地沉浸體驗。
上音和延安大學有着深厚的曆史淵源
演出現場的氛圍十分熱烈,觀衆的喜愛是由衷的。很多當地的普通觀衆則慕名而來,看演出前就倍感期待,其中還有不少人是第一次現場聽《長征組歌》,有觀衆興奮說,“這可是上海音樂學院來演的,不看後悔”。觀衆中還有不少來自延安大學魯迅藝術學院的師生,以及延安的音樂愛好者。一位魯藝聲樂系的學生表示,《長征組歌》裡這些歌曲對他們來說都十分熟悉,但很少有機會聽到大編制交響樂的伴奏,這場演出的效果十分激蕩人心。
一路走、一路歌、一路學,一堂行走的音樂思政課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延安之行,上音師生一路走、一路歌、一路學。對他們而言,這不隻是一次巡演,也是一次交流和學習,更是一次感受延安精神和長征精神的重溫曆史之旅。按照院長廖昌永的話說,這是一堂行走的音樂思政課。
上音師生在萬米高空唱響《長征組歌》
赴延安的出發日,在萬米高空的航班上,師生們在機艙裡唱起了《長征組歌》的選曲,成為一段難忘的記憶。到達延安的第二天,在廣場上,劇組的臨時黨支部舉行了主題黨日活動,黨員師生們重溫入黨宣誓,并唱起《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在寶塔山,上音師生又唱響了《延安頌》,“快閃”活動讓很多遊客駐足。在魯迅藝術學院舊址,同學們在沒有課桌的露天教室重溫前輩藝術家的故事,唱起了當年在這裡寫就的《黃河大合唱》。
寶塔山上師生們唱起《延安頌》
師生們在延安參觀了寶塔山和魯藝舊址等紅色教育基地,回來的路上,不少同學感到興奮激動。“曾經都是歌詞裡的内容,演出裡的場景,如今我們來到了真的地方。”
在延安魯藝舊址上音師生重溫冼星海創作《黃河大合唱》曆程
延安和上音有着極深的淵源。抗戰時期,一大批來自上海音樂學院的愛國青年奔赴革命根據地。他們在這裡參與魯迅藝術學院的建立,魯藝音樂系的幾任系主任任呂骥、冼星海、向隅,以及大部分主幹教師,如唐榮枚、杜矢甲、李煥之、張貞黼、李元慶、賀綠汀、何士德、孟波等都是上音人。他們在這裡教學、創作,留下了衆多流傳至今的紅色經典,呂骥的《中華民族不會亡》、賀綠汀的《遊擊隊歌》、張曙的《日落西山》、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向隅的《紅纓槍》、何士德的《新四軍軍歌》等,都是脍炙人口廣為傳唱的作品。
如今,延安大學魯迅藝術學院延續着老魯藝當年的傳統,上音則在此行中與延安大學進行深入的交流合作,不僅同台演出,還開展交流座談會,舉辦《中國紅色音樂文化傳播研究》紅色音樂文化論壇暨音樂黨課等一系列活動。
劇照
《長征組歌》是“上音獻禮建黨百年系列重大活動”之一,也是為黨史學習教育、“四史”學習教育提供的鮮活生動教材。廖昌永說,把思政課程的學習融入到我們的演出過程當中,同學們在一路演出一路學習的過程當中,會收獲更多的感悟,這也是獨具上音特色的“音樂思政課”模式,未來也希望向全國推廣。
上音黨支部書記徐旭說:“我們這次在延安一路走、一路歌、一路學,不斷豐富着‘行走的音樂思政課’的時代内涵。《長征組歌》在延安的演出,也是上音人用音樂的方式诠釋長征精神、傳承延安精神、溯源建黨精神,在經典作品中更加堅定理想信念,展示當代中國青年的精神。”
責任編輯:梁佳
校對: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