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虹雷/ 文
半天雲,既是天上一縷雲彩,又是鵬城一個古村。
大鵬人袁庚先生曾撰聯:“王母回眸,橫頭嶺前飛來三襯石;大鵬展翅,七娘山上卷起半天雲。”此聯把王母圍、橫頭嶺、龍岩石、大鵬城、七娘山和半天雲等地名巧妙嵌入。
半天雲古村,據說有400年的曆史。但真正始見史載的是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新安縣志·地理志·都裡·七都》。這樣算來,确實也有330多年史實。
2006年,半天雲村被廣東省旅遊局評為廣東最美的自然生态村。
人間四月天,細雨綿綿,無疑是浪漫的日子,也是萌生鄉愁的時節。我們民俗文化釆風組一行,三上半天雲古村,看古樹,勘古屋,訪老人;請蘇潤興(82歲)、盧進嬌(75歲)、羅竈蘭(71歲)等長者以及張長妹、鄭煥明、林偉文等熟悉鄉間風情的原住民,舉行多次座談。村民們在款款的憶述中,讓我們零距離走近半天雲村的人文曆史,聽到了民間傳說,了解了鮮活的民俗文化……
1
如詩的村名,卻不在遠方
數百年前,古人怎麼會起了個如此充滿詩意的“半天雲”村名?
長者們一陣七嘴八舌後,我們厘清說法有二。一說半天雲地處海拔428米高的“抛狗嶺”半山腰上,山腳下是波浪滔滔的大鵬灣,當水氣升騰、大霧籠罩時,山村像仙境一般若隐若現,故名。二說過去在一些地區,“半天雲”“草上飛”是悍匪常用的綽号,意指來無蹤去無影。半天雲山村,地處偏僻,是深港地區海盜出沒隐身之地。清嘉慶年間(1796–1820),聞名大半個中國的海洋大盜張保仔和鄭一嫂,老巢就在香港大嶼山,終年橫行南海海域(含大鵬灣、半天雲)一帶。鄭一嫂是鄭成功部将鄭建後人鄭一海盜的遺孀。
村民鄭煥明直言不諱道,他的曾祖父鄭平就是跟張保仔同一時期的海盜。他的爺爺在抗日戰争時期搶劫一艘日本仔的物資船而被日軍殺死。村中現存的67号石牆黛瓦、畫滿檐畫的大屋,就是鄭煥明曾祖父建的。據說,祖上還藏有一大瓦罐黃金,至今仍然找不到。
紅旗幫,鄭一、鄭一嫂和張保仔先後上司的最大海盜幫。
當然,在半天雲村從事海盜為生的人是極少數。大部分村民都是不同時期從各地遷徙過來的漁民和農民。
小小半天雲的50多戶村民,有黃氏、陳氏、林氏、張氏、鄭氏、謝氏、利氏、蘇氏和邝氏等9個姓氏。如此多雜姓混居,可見來自四面八方。半天雲村第一、二大姓黃氏和陳氏,先輩均于明末清初時期從福建遷至本地。第三大姓為林氏,祖上從河南駐馬店遷徙至福建,在明朝末年再從福建遷入本村。林氏的祖輩是福建的漁民,經常在閩粵沿海打魚。一次林氏一行漁民來在深圳南澳附近捕魚,因木船壞了,無錢修理便在南澳西湧上岸。此後,一戶人落籍南澳高鐵村(現無),一戶人落籍南澳西貢村,一人戶落籍南澳半天雲村。春來秋去,半天雲逐漸發展成村。目前,村裡僅保留有黃氏、陳氏和張氏祠堂3座,百年曆史的祠堂,檐壁畫有牡丹、蘭花、喜鵲等彩畫和木雕裝飾。因年代久遠,檐下門厘畫斑駁,牆瓦破損。其中一座(門牌35号)年久失修,幾近坍塌。
民國以前,包括半天雲在内的大鵬半島屬于寶安縣。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劃給惠陽縣第四區。1958年又歸屬寶安縣,半天雲為大鵬人民公社轄下村莊。幾經行政區域變更,全村基本變為農民,以種植水稻、番薯、花生等經濟作物以及生産龍眼、荔枝、黃皮、芒果、拔仔(芭樂)等林果為主,有名特産是“早禾桔”。農閑時,打魚作為副業,由村裡安排一些人員下海,将魚獲分給村民改善生活。
2
古村有片神奇的風水林
半天雲村,不僅被陣陣白雲籠罩,而且還被層層綠樹環抱。
半天雲村藏在“抛狗嶺”和“白花郎”的崇山裡。農舍依山而建,一條小河溪繞村而過,半包圍着村子,環境極美。從村頭牌坊起,有一道如同屏障的風水林,護着整個古村。參天茂密的林木,數百年來為古村抵擋着台風暴雨。山水交映的風水林,涵養水土,調節氣候,四季如春。
風水林裡分布古榕,古松,古杉、古茶等名貴樹木。據《深圳市古樹名木一覽表》和龍崗區城管局公布的《龍崗古樹》記錄,我們現場看到有315年樹齡、國家二級保護的毛茶樹(茜草科,毛茶屬);315年樹齡、國家三級保護的榕樹(桑科,榕屬);215年樹齡、國家三級保護的白車樹和165年樹齡的紅茶樹(同系桃金娘科,蒲桃屬);200年樹齡、國家三級保護的石筆木和谷木樹;樹齡125年、國家三級保護的假蘋婆樹等16棵。100年以下的樹木難計其數。其中最古老、最珍貴的是樹齡525年、國家一級保護的秋楓樹。它樹高35米,樹幹要6個成年人手牽手環抱才能合圍。《植物實名圖考》載,該樹為大戟科,秋楓屬,“其葉本青,經霜則紅”,故名秋楓。
秋楓樹生長在村西的河溪旁邊。舊時,村民為過河溪,用四條長石架在河溪兩邊當橋使用。村裡老人嫌“四條石”不吉利,砌石時,把兩石砌一組,中間留一條半尺寬的縫隙,謂“兩雙石”。結果,一段時間以後,河溪邊的秋楓樹根,神奇地延伸至石橋底,把半尺寬的石條縫隙填滿,有效防止人畜從石縫中踏空受傷。
從此,半天雲村民認為這棵秋楓樹是神樹。村民們自古有“契樹”的風俗。“樹根填隙”事發生後,村人更為虔誠。每逢農曆初一、十五或過年過節,都到古樹下敬香。世世代代更加對風水林的一枝一葉視如生命,愛護有加。并且傳下《半天雲護樹村約古訓》:“立村種樹,村人傳統。隻可育樹,不可伐林。偷斬一棵,罰種罰金。毀林一片,天打雷轟。修橋造屋,亦禁私砍。涵養水土,愛護水源。村在樹在,樹榮村榮。村約立下,子孫遵循。”
大鵬作家羅育燦有感于村民愛樹愛林愛家鄉之精神,創作了一首《秋楓樹之歌》:半天雲裡秋楓壯,五百年來蓬勃長。鐵骨峥峥根發達,經風傲雨抗冰霜。楓樹挺立枝葉旺,護水護土護村莊。小橋流水嘩嘩去,見證多少好時光。啊,半天雲裡秋楓唱,唱出美麗好村莊!
3
五個伯公廟之傳說
半天雲村沒有觀音、關帝、北帝廟,也沒有天後、洪聖和譚公廟;卻有一般村莊鮮見的五座伯公廟。
伯公,俗稱土地伯公,又稱社神、福德,簡稱土地。
土地,千百年來養育着一代又一代人。是以,土地伯公被半天雲村民奉為心中的山神。老村民認為,從建村伊始,就得到“土地伯公”的庇護。
一進村的山坡上有座“大王爺伯公廟”,過橋後有“橋頭伯公廟”,村口的老井立有“井頭伯公廟”,沿村路往東有座“秀王爺伯公廟”(祀牛王伯公),再往上至大毛田水庫有“土地伯公”。逢年過節或家中有事相求,村民必定前往祭拜。特别是春節前的臘月廿四,全村拜完伯公後一起聚餐,此俗其他地方很少見。
村民奉祀耕牛,拜牛為神牛,建“秀王爺伯公廟”,可見在農耕時代視牛何等重要。村人奉拜耕牛與大鵬半島的“牛神節”同流同源。
“大王爺伯公”救了半天雲人,村民對它更是崇拜得不得了。相傳抗日戰争之初,一天淩晨,有位村民慌忙來報:“日本仔從山下的海灘往村子來了!”村民大驚失色,準備上山匿藏。此時,村中長者張德伯去大王爺廟跪拜,他抛“聖杯”(占蔔工具),蔔驗一番後,馬上叫大家别慌,叫人通知藏起來的鄉民回村:“日本仔進不了村”。果然,日本鬼子走到半路上,朦朦胧胧見到許多人(實際上是稻田豎着的禾杆結),怕中埋伏,掉頭就走。村民化險為夷,對大王爺伯公佩服得五體投地。
4
數十座傳統民居深藏故事
半天雲村山高林密,地形險峻。抗日戰争時期,中共廣東省臨時委員會、東江軍政委員會和東江縱隊上司機關及電台、《前進報》報社等,根據鬥争形勢的需要,經常活躍在大鵬半島一帶,其中半天雲就是當時的駐地之一。1940年至1945年間,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後為東江縱隊)政委(尹)林平等上司出入半天雲村子,堅持艱苦卓絕的革命鬥争。老村民林偉文告訴我們村後的一戶人家(今門牌40号),曾經是東縱電台舊址。因為屋後是山,地勢較高好收發電報,同時房屋的位置,利于有突發情況及時撤離。
村裡古巷中間,有座門牌為11号的傳統民居。該建築建于清代晚期,為區級不可移動文物。建築坐東北朝西南,面寬約7米,進深10米,平面布局為兩開間兩進一天井,尖山鬥廊天井院,四條花崗岩作石基、水洗磚木結構的大屋。大門口挂着一塊由龍崗區人民政府2012年1月公布為不可移動文物的牌子,門口另一側還挂着一塊“香港大鵬同鄉會永遠榮譽會長 張王少清故居”,是香港大鵬同鄉會二00五年二月重修的牌匾。
王少清是準?為何香港大鵬同鄉會為故居重修?
王少清在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出生于新安縣大鵬王母峒村。父親王朝棟早年畢業于清末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甲午戰争後,因長期的戎馬生涯,積勞成疾,英年早逝。王少清受家庭影響,從小聰穎,學業優秀,為人又謙良、友善和溫恭,甚讨人喜愛。到了青年時代,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感染和教育,實作為國報效的遠大抱負,便與未婚夫商量去美國尋找強國富民之路。她與未婚夫張三隆一說,沒想到這個已是香港大學土木工程系的高才生滿口答應。張三隆是大鵬半島半天雲村人。她21歲那年,他倆結束學業,舉行婚禮後,一起飛去美國,經過4年的求學生涯,夫婦均以優異的成績留洋學成,并各自有了專業職位。正當愛情、事業雙收,大展宏圖之時,張三隆不幸得病逝世。
1945年,經曆喪夫之痛的王少清隻身回到香港。剛從抗戰硝煙走出的香港,百業待興。她看準機會,投身房地産,在市郊蓋起一批經濟适用房,讓低收入的市民安家。她發現許多窮人買不起房,王少清采取“資産經營”方式,用自己固定資産,把房子租賃給低層的人。她特别同情有傷殘病痛和意外變故的家庭,給他們減半或全免房租。這一善行受到社會贊譽。
為關照同鄉,支援家鄉建設,1957年她捐出“上海街”樓宇兩層和“賽西湖”兩單元樓層,成立“香港大鵬同鄉會”,作為同鄉會的會址,并拿出24萬港元為活動經費。(同鄉會曾被取締,1976年再次成立)。此後,她多次捐巨款給香港慈善團體濟貧,1958年她榮任香港保良局總理一職,贈醫施藥,辦學和安老院。冠其名字的有:寶安王少清中學、香港圓玄學院王少清安老院、香港王少清醫療院所、香港王少清耆老院等。
1955年,旅荷僑胞陳樹榕先生,專程到香港找到王少清,商議興學助教改變家鄉面貌。王少清馬上成立“大鵬華僑中學籌委會”,先後捐款15萬港元,帶動大鵬海外同胞聚集23萬港元。1956年,大鵬華僑中學動工興建,1957年落成使用。1976年11月,香港大鵬同鄉會重新注冊成立,王少清被選為同鄉會永遠會長。1985年5月,王少清因病逝世,享年82歲。
王少清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榜樣力量影響後人。1980年代,僑胞張學林捐資10萬元,在鎮村出資出力協助下開築了南澳至半天雲村的公路。在張黨生(時任村長)及張長妹、鄭煥明、張容喜等村民努力和政府支援下,修築水庫,引自來水,建村牌坊,修小廣場,設雨水排污管道,使半天雲山村更環保,更美麗。
近日,我們在人文曆史、民俗文化田野調查基礎上,深圳市古迹保護協會楊耀林、張一兵、彭全民和曹偉等專家,還對半天雲村傳統建築進行考察評估,專業确定了30座為有曆史價值的古建築群。
相信,半天雲不僅是最美的自然生态村,還是一個溫涵豐富人文曆史的文化之村。
(本文采寫得到曲文、羅育燦、陳保元、嚴瑩、李淩雲、吳啟鵬的幫助,特此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