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以細節刻畫人物,在《大海盜》和《刺馬》的對比中,審視俠盜之義俠盜的傳奇故事人物的巧妙刻畫與電影《刺馬》的對比張保仔與胡義的關系處理知己情

《大海盜》講述的是海盜張保仔的故事。

張保仔不是中國曆史上勢力最大、成就最高的海盜,但今天看來,算得上是最有名的海盜。他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初活躍于香港和澳門一帶,至今在香港留有他很多遺迹,比如東營盤西營盤、長州等好幾處地方也都有張保仔洞。

以細節刻畫人物,在《大海盜》和《刺馬》的對比中,審視俠盜之義俠盜的傳奇故事人物的巧妙刻畫與電影《刺馬》的對比張保仔與胡義的關系處理知己情

如果可以把人劃分為各種類型的話,張保仔這種人是典型的傳奇型,命運給了他傳奇的一生,這樣的人非常适合作為影視劇的題材。

但由于張保仔活動區域的限制,拍攝他比較多的隻有香港,而且大部分是電視劇,電影給人印象深的隻有1973年張徹、鮑學禮、午馬三位導演聯合攝制的《大海盜》,印象裡也沒有别的了。

以細節刻畫人物,在《大海盜》和《刺馬》的對比中,審視俠盜之義俠盜的傳奇故事人物的巧妙刻畫與電影《刺馬》的對比張保仔與胡義的關系處理知己情

這也是内容決定了形式。傳奇人生一般而言非電影不足以表達,它至少需要一個起碼的長度。是以,《大海盜》這部影片也是從一個特别的角度寫了張保仔,而不是那種說起來真是長長的一段的叙述方式。編劇上很見心思。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8">俠盜的傳奇故事</h1>

《大海盜》影片故事很簡單,講的是張保仔率領衆海盜成功洗劫一艘外國商船,洋人那時候盡欺負中國人,張保仔專找他們下手,出心中惡氣。

以細節刻畫人物,在《大海盜》和《刺馬》的對比中,審視俠盜之義俠盜的傳奇故事人物的巧妙刻畫與電影《刺馬》的對比張保仔與胡義的關系處理知己情

洗劫後回程途中,發現船漏水,于是找了一處地方靠岸修船,當地有一惡霸,壟斷所有修船生意。張保仔扮作澳門貴公子和他打交道,商議修船之事。結果在碼頭目睹惡霸手下欺負窮漁民,一時激起俠義之心,允諾為他們支付所有修船費用。

以細節刻畫人物,在《大海盜》和《刺馬》的對比中,審視俠盜之義俠盜的傳奇故事人物的巧妙刻畫與電影《刺馬》的對比張保仔與胡義的關系處理知己情

誰知半路殺出程咬金,另一和張保仔有過節的海盜趁張保仔不在,強行開走他的船。這一來,錢拿不到,張保仔更無法離岸。對海盜來說,這是危機重重的事情。而朝廷更派出三品參将胡義捉拿張保仔。

張保仔一諾千金,自己身處險境,還決意要為漁民們籌出修船的錢,于是去惡霸家想辦法,歪打正着被認為是胡參将。正要得手,胡義出現,于是把戲被識破,最後還是打劫了事。

以細節刻畫人物,在《大海盜》和《刺馬》的對比中,審視俠盜之義俠盜的傳奇故事人物的巧妙刻畫與電影《刺馬》的對比張保仔與胡義的關系處理知己情

惡霸窮追不舍,和張保仔等人大打出手,結果隻有張保仔活了下來。張保仔趕到碼頭,将錢交給衆漁民,胡義早已經等在那裡,兩人于海邊決鬥。

胡義佩服他為人,彼此惺惺相惜,最後終不忍捉他,放他一條生路。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9">人物的巧妙刻畫</h1>

從現有的曆史資料看,張保仔是在一種很不得已的情況下成為海盜的,他本是漁家子弟,幼年和父母離散,被其他漁民收養,捕魚為生,少年時被海盜去,因為聰明能幹很得當時的大頭目鄭一的賞識。

以細節刻畫人物,在《大海盜》和《刺馬》的對比中,審視俠盜之義俠盜的傳奇故事人物的巧妙刻畫與電影《刺馬》的對比張保仔與胡義的關系處理知己情

鄭一死後,他接手鄭一留下的基業,并且将其發揚光大。最盛時據說有大船八百艘,小船上千艘,手下人達數萬。張保仔不是等閑之輩,他盜亦有道,有些像水浒英雄。

縱觀張保仔一生有為盜之名無為盜之實。身為海盜,違法亂紀的事情不可能完全沒做過,無為盜之名卻有為盜之實了。

以細節刻畫人物,在《大海盜》和《刺馬》的對比中,審視俠盜之義俠盜的傳奇故事人物的巧妙刻畫與電影《刺馬》的對比張保仔與胡義的關系處理知己情

是盜非盜,在這裡也不重要了,張保仔就是張保仔,我們讨論的更隻是《大海盜》中的張保仔。

在細說他之前、借用片中句台詞為這個版本的張保仔作一總結,那句台詞是:“聽說張保仔長得很漂亮。”哈哈,聽到這句話忍不住會心一笑。曆史上并沒有關于張保仔樣貌的記載,這漂亮不漂亮倒是三位導演用心的杜撰了,實在是因為選了狄龍做主角,也沒法不漂亮。

以細節刻畫人物,在《大海盜》和《刺馬》的對比中,審視俠盜之義俠盜的傳奇故事人物的巧妙刻畫與電影《刺馬》的對比張保仔與胡義的關系處理知己情

以細節刻畫人物,突出主角的鮮明特征。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0">與電影《刺馬》的對比</h1>

《大海盜》上映于1973年,那年狄龍27歲,流金溢彩的好時光。同年公映影片《刺馬》,塑造影史上最好看的馬新始。

以細節刻畫人物,在《大海盜》和《刺馬》的對比中,審視俠盜之義俠盜的傳奇故事人物的巧妙刻畫與電影《刺馬》的對比張保仔與胡義的關系處理知己情

之是以将兩片對比,不僅因為它們拍攝并公映于同一時間,也因為兩部影片在人物狀态和故事上有相似之處:

馬新由綠林人官場,張保仔後來也走了這條路。馬新始為了平步青雲,殺害結義兄弟;張保仔清剿海盜,立了大功,雖是不得已,但也是背叛了昔日兄弟。馬新始和米蘭相愛,張保仔則娶了鄭一的發妻。

以細節刻畫人物,在《大海盜》和《刺馬》的對比中,審視俠盜之義俠盜的傳奇故事人物的巧妙刻畫與電影《刺馬》的對比張保仔與胡義的關系處理知己情

兩人的人生軌迹簡直如出一轍。不僅如此,小到服裝這樣細微末節的事,都有相似之處,個人很疑心張保仔假扮澳門貴公子時穿的白色長衫就是馬新始初出場時穿的那一件。

在《大海盜》和《刺馬》的對比中,審視俠盜之義,對電影也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1">張保仔與胡義的關系處理</h1>

張保仔和地頭蛇之間的鬥争雖然熱鬧,但在人物形象和個性塑造上略為誇張,情節也非常概念化,沒有什麼新奇之處。

以細節刻畫人物,在《大海盜》和《刺馬》的對比中,審視俠盜之義俠盜的傳奇故事人物的巧妙刻畫與電影《刺馬》的對比張保仔與胡義的關系處理知己情

影片真正好看是在張保仔和清廷三品參将胡義的關系上。

說到這裡,總覺得他二人這條線以及在影片中所有情節整體的設計和表達,都隻是導演們搞的小小把戲,是逮着機會就無盡溺愛他們。反正觀衆也喜歡,所有的情節再好也不及看這小哥倆拳來腳往熱鬧一回,看他倆不知怎的就有那前世今生的緣分,隻是初見,卻已肝膽相照。

以細節刻畫人物,在《大海盜》和《刺馬》的對比中,審視俠盜之義俠盜的傳奇故事人物的巧妙刻畫與電影《刺馬》的對比張保仔與胡義的關系處理知己情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9">知己情</h1>

影片最後,胡義的本領還是略高一等,張保仔甘心受縛,胡義卻放他走,相約海上見,到時再不留情。而胡義于海邊凝望張保仔一人一舟漸漸遠去,那眼神竟是知己。

不由想起《盜火線》,同樣的官兵捉強盜,卻那樣的慘烈,精神上的惺惺相惜,換不來片刻生活中的甯靜。相比之下,《大海盜》簡單幼稚,但在中國文化的情境下,這樣的事情卻是正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