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剿滅洪秀全後,曾國藩與慈禧博弈!驚天刺馬案才是驚心動魄關鍵一擊

同治三年(1864年)7月,湘軍攻克太平天國都城天京,曾國藩、曾國荃兄弟的權勢達到了巅峰。

但對于無意自立的曾國藩而言,巅峰處除了功名榮耀,更多地還是高處不勝寒,一切隻因功高震主下的自保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在當時,曾國藩要想保證自己無事,曾氏家族無事,他得解決兩個棘手難題。第一個,他必須盡快消除朝廷對自己的猜忌;第二個,他不能給朝廷秋後算賬的機會。

對曾國藩而言,消除當下的猜忌似乎并不難,隻要快速地将湘軍裁撤個七七八八,這一關基本就能過去。真正棘手的是第二點,自己的羽翼被剪除了,強硬叫闆的實力沒有了,朝廷如果趁機找把柄秋後算賬,怎麼辦?

要知道,曆朝曆代,強臣自剪羽翼通常都很難換來皇家的仁義厚待,很多時候,他們會不動聲色地用廟堂手段一步步地搞死你,隻有這樣,他們才能徹底放心。

細細看來,曾國藩将湘軍大部裁掉後,慈禧針對他的一步步動作正隐藏着這樣的意味。

剿滅洪秀全後,曾國藩與慈禧博弈!驚天刺馬案才是驚心動魄關鍵一擊

剿滅洪秀全後,曾國藩與慈禧博弈!驚天刺馬案是驚心動魄關鍵一擊

同治五年,慈禧強令曾國藩以欽差大臣的身份,督師剿撚,這其中已有了強人所難的意思。很明顯,這事讓年富力強又手握淮軍的李鴻章來幹更合适,但慈禧強令曾國藩去,可謂一舉兩得,既讓曾國藩定策壓陣,又能借此松一松曾國藩兩江總督的座基。

果然,曾國藩完成定策壓陣的關鍵一步後,慈禧随即換上李鴻章來取勝利的果子。

關鍵在成功剿撚後。同治七年,慈禧以剿撚功成為契機,來了一招明升暗抑,她拿掉了剿撚有失的官文,讓曾國藩北上接任了空出來的直隸總督一職。更藏殺機的是接下來的這一手,她讓跟湘淮兩系素無淵源的馬新贻接了曾國藩的兩江總督。

據說,召見馬新贻的時候,慈禧秘密授意,此去江南,務必查清洪逆“聖庫”财物的虛實去向。

這意味着什麼?慈禧并沒忘了天京城破後湘軍的大肆搶掠,她要拿曾國藩兄弟的緻命把柄。

試想一下,如果曾國藩的聲威、權勢被稀釋得差不多了,苦心經營多年的兩江地盤也蕩然無存了,這時候再冒出個搶吞“聖庫”财物的鐵證把柄,曾國藩兄弟的下場會如何?

非死即廢。

可以這麼說,曾國藩闊别京城十七年後奉旨北上,面上是終生榮耀到達了極點,其實卻是如履薄冰。

剿滅洪秀全後,曾國藩與慈禧博弈!驚天刺馬案才是驚心動魄關鍵一擊

曾國藩進京首次面見慈禧,這一幕在曆史上很有名。

除了失望,曾國藩更深的感受是緊張、憂慮。關于兩江之地的吏治鹽政、百姓疾苦、剿撚後的休養生息、洋務實業等等長治久安之事,慈禧是統統不問,她隻關心三件事,江南撤勇、湘軍将領以及直隸練兵。

很顯然,對曾國藩以及曾國藩手下的湘軍将領,慈禧在打着這樣一副算盤,把江南的湘軍全部撤光,能打仗的将領不能分散到江南各地,都帶到直隸來,如此一來,既便于嚴加管束,又能為朝廷編練精兵效勞。

一邊蠶食地盤,一邊找把柄;一邊瓦解,一邊桎梏。

慈禧的廟堂手腕可謂是又狠又老道呀!

那曾國藩是什麼反應呢?

表面上鞠躬盡瘁,實際上待機博弈。

總之,身段可以軟,但袖中的手腕卻不能跟着徹底軟下去了。

然而,就在曾國藩醞釀用袖中的手腕扳回一局的時候,慈禧借随之爆發的天津教案又不動聲色地捅了曾國藩一刀。

天津教案的來龍去脈在此咱們就不細說了,簡而言之,慈禧借這事暗做手腳最終讓曾國藩落了個裡外不是人,列強嫌他承辦不力,國人罵他殘民媚外。

雖說曾國藩在攻克天京時,湘軍有血腥濫殺的污點,但其匡扶社稷的威名還是有的,但挨了天津教案這一刀後,曾國藩幾乎陷入了名譽掃地的窘境。

對曾國藩而言,這其實很危險,這等于是無形中被鍍了一層污鏽,可以這麼說,收拾曾經功高蓋主的強臣,借機上鏽是最重要一步,殺機不露則罷了,一旦露殺機,這一步往往是最緻命的。

照這樣的趨勢發展下去,很快曾國藩就将淪落為廟堂羔羊。

不宰你是恩德;宰你是曆史慣例。

剿滅洪秀全後,曾國藩與慈禧博弈!驚天刺馬案才是驚心動魄關鍵一擊

可就在這個時候,江甯,也就是太平天國時期的天京突然爆發了一樁奇案——兩江總督馬新贻在光天化日之下被一名刺客一刀捅死了。

這就是晚清有名的刺馬案。有清以來,總督被刺殺,這是頭一遭。

關于刺馬案,衆說紛纭,至今沒有定論,但這不妨礙咱們從權利博弈的角度來看看曾國藩、慈禧在這過程中的反應。

很多事情不需要準确的答案,因為博弈玩的往往是心照不宣。

同治九年八月二十一日,湘淮系江蘇巡撫丁日昌急赴天津,拜見曾國藩。八月二十二日,曾國藩回訪丁日昌,就在兩人閉門深談時,兩江總督馬新贻在離總督府不遠的校場遇刺。

八月二十三日,曾國藩午睡,心不能靜。在他心不能靜的時候,馬新贻因傷勢過重,死了。

八月三十日,曾國藩接到上谕,慈禧命他重任兩江總督,火速前往江甯查辦此案。

但接旨後的曾國藩卻以自己右眼久已無光,左眼亦目力昏濁,江南庶政殷繁,自己病軀無法承受為由,請辭了慈禧的任命。

見曾國藩耍老朽托辭,幾日之後,慈禧的另一道上谕又下來了。這道上谕的口氣十分強硬,照現在的話說,隻要你曾國藩還沒死,就必須回到兩江總督任上去。

幾年前是調虎離山,現如今是請曾國藩回去,這本身就很意味深長。

說到這可能有人會說了,難道慈禧不能派其他人去嗎?

這麼問,那是不了解江南當時的局勢。刺馬案本身并不複雜,一個叫張汶祥的單槍匹馬殺了馬新贻,完了人沒跑,束手就擒了。複雜的是,此案發生後,社會上各種說法層出不窮,有的說張汶祥原是撚匪頭目,馬新贻曾做過他的俘虜,但後來張汶祥和二弟曹二虎、三弟石錦标一同随馬新贻投奔了朝廷。張汶祥之是以殺馬新贻,那是因為姓馬的背信棄義,漁色負友,先霸占了曹二虎老婆,又設計殺了結拜兄弟曹二虎。

有的說,馬新贻這個回民根本就是混進朝廷的奸細,他一直在幹通回反叛朝廷的事,張汶祥殺他是為國除害。

還有的說,張汶祥本是在浙江地界做小買賣的,因老婆錢财被人拐跑了,曾當街跪求時任浙江巡撫的馬新贻主持公道,但姓馬的直接把他的狀子扔到了路邊,張汶祥殺他是殺庸官,洩私憤。

還有的說張汶祥殺馬新贻是受海盜所使,還有的說這是因為馬新贻肆意打擊湘軍遣散将領,不給人活路最終才招緻當街被殺——

總之,殺人的是義士,被殺的是朝廷走狗,這樣的大調調在社會上愈演愈烈,會出現什麼樣的局面,可想而知。

猛然之間,江南之地俨然成了火藥桶,老百姓對朝廷怨聲載道,遣散沒遣散的湘軍各路人馬更是騷動不安。

此種局面,誰能彈壓得住?

隻有在兩江經營多年的曾國藩。

可換一個角度想,造成這種局面,誰最受益,誰是幕後主使的嫌疑最大?

還是曾國藩。

這就是當時最微妙的地方,慈禧越是懷疑曾國藩,越是心知肚明,越得第一時間把兩江的地盤還給曾國藩。

因為這個,接下來的這幾幕很有意思。

剿滅洪秀全後,曾國藩與慈禧博弈!驚天刺馬案才是驚心動魄關鍵一擊

為了維系朝廷的體面,慈禧必須搞出雷聲大雨點小的架勢,而曾國藩呢,則一定會用磨洋工的方式繼續擠兌朝廷。

這其實就是博弈中的下馬威。

是以曾國藩在接過第二道上谕後,雖然不再請辭了,但也沒有立刻就動身的意思。

沒辦法,慈禧隻好用召見的方式見面催。

這兩位廟堂老手的見面太有内涵了。首先,兩人都是什麼姿态呢?對此事,慈禧是心裡很着急,但面上反應很平淡;曾國藩呢,完全是置身事外的平靜。

但平淡與平靜下,兩人的兩句對話則是暗流湧動。

慈禧問曾國藩,馬新贻這事豈不甚奇?

言下之意,你曾國藩不覺得這裡有蹊跷嗎?這蹊跷你敢說跟你無關?

曾國藩含糊回答,這事很奇。

言下之意,當然蹊跷,但又能怎樣,這蹊跷你說不破的。

聽到這話,慈禧停了一下,又說了一句,馬新贻辦事很好。

言下之意,适可而止吧,他就是替罪羊。

曾國藩緊跟着順了一句,他辦事和平精細。

言下之意,他是不錯,但待錯地方了,隻能如此。

到這裡,這場君臣間的博弈就算結束了,很顯然,曾國藩赢了。

再朝下就是表面文章了。

隔幾天,見曾國藩還沒走,慈禧又一次召見了曾國藩。這一次,關于刺馬案,慈禧一個字沒說,隻問曾國藩幾時動身?

這一回,曾國藩回答慈禧,即日啟程。

磨磨蹭蹭地回到自己的地盤,刺馬案最終在曾國藩手裡是怎麼了結的呢?

不管是慈禧派來的刑部尚書鄭敦謹,還是就在江甯的幾員大吏,統統知趣地回避了,曾國藩最終結案,張汶祥乃漏網長毛,與馬新贻既有前仇,又有新怨,複受海盜龍啟雲收買,遂以死行刺。

張汶祥拟淩遲處死,摘心緻祭。

用死士完成這一番朝堂博弈後,兩江之地他人再不敢染指,到這,曾國藩才真正走完了自保全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