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有人提問說:為什麼自己越來越沉默,即使對着家人,自己也無話可說?這到底是怎麼了?
在旁觀者看來,能如此自問的人,心理狀态尚屬正常。因為,在思維層面,他尚能對自己的行為有所審查和判斷,并希望找到答案。
與其說這樣問的人是想給自己找答案,不如說是潛意識裡的那個自我,驅趕他走出或改變目前這種生活狀态。
這種生活狀态可能會是什麼樣的呢?
1. 被孤獨包圍,無人可以交流
2. 内心想法很多卻找不到可以信賴的人加以傾訴
3. 自己把自己隔離在人群之外,既享受孤獨的安全感,又焦慮于自身的孤寂狀态,恐慌自己被人徹底遺忘和誤解。

我們都知道,獨身狀态久了,一個人會漸漸失去生活坐标和行為參照,甚至無法從他人的行為和言行中判斷出自己到底有什麼怪異之處,自己的行為言行舉止是否得體或合理,是否與周圍大環境有較大的差異。
若從心理學角度去分析,我們還會發現,當一個人經常陷入孤獨不語的狀态時,他的語言系統以及行為指針會發生明顯的變化。
首先,語言傾向于自言自語,内心獨白式表達。一說話就顯得深刻無比,比思想家還凝重。
其次,行為上不修邊幅,以自身舒适為主,卻失去了對周圍環境的參考,并完全不照顧陌生人的感受。
此外,舉止拘謹,肢體動作上,會表現出明顯的拒人于千裡之外的冷漠、孤寂、拒絕感,整體給人一種冷冰冰的,不可侵犯的姿态與暗示。
最後還傾向于武力、暴力、科幻、犯罪等重口味表達,試圖以空間故事情節上的誇張深重,來改變現實生活的乏味與平淡。
以上種種特征,雖然有些不甚明顯,但縱觀離群索居者的日常,基本上都有如上特征。
即使他們偶爾回家與家人相聚,感情上也因為長久的隔離不溝通,而顯得生硬、冰冷。甚至會對家人過于私密的詢問心生厭煩和抗拒。
因為,長久不與人交往的他們,會變得異常敏感,稍微一點風吹草動就會撩動他們敏感而脆弱的心理和神經,使得他們像貓遇見了狗一樣,立刻拱起身子,以緊急狀态應對外人對他們的問詢或關注。
在他們看來,外人,哪怕是家人的問詢,都是對自己的一種幹擾,甚至是侵犯。
長時間的孤獨狀态,導緻他們在心理上豐富多彩,神經系統卻脆弱敏感,甚至人為地放大了自己的敏感程度,并且不允許外人未經他們的允許而接近他的私人領地。
這種情況,類似于心理學上的孤獨症症狀,但實際上,這些症狀并不是孤獨症。心理學上的孤獨症是指較為嚴重的器質性病變,而非人們簡單了解的孤獨狀态。
事實上,當人們自問自己為什麼越來越沉默,連家人面前都不想說話時,可能有以下幾種原因。
第一, 與家人有心理、精神、現實上的情感障礙與隔閡,情感交流不暢,關系不融洽而不願意進行一般性交流。
通常情況下,如果一個人在面對親近的家人時,都沒有說話的欲望,那麼50%的原因,可能來自家庭關系的不和睦。
這種不和睦狀态下,聊天講話這些尋常小事,就會變成一種交往負擔。為了減少這種負擔,人會選擇保持沉默,而越沉默,情感也就越淡漠;很多原本可以說得清楚的誤會,也許會是以而逐漸加深,最終變成深刻的情感隔閡或裂痕。
第二, 工作太累,家人也無法在相同層面上溝通交流,索性讓自己陷入沉默中,權當是休息和自我調節。
一般而言,一個人在職場上的際遇與苦悶,很難對家庭中的另一半或父母訴說。
一來,自己于心不忍,不想把苦惱和困境感傳遞給家人,讓他們在無法幫助自己的基礎上,跟自己一起勞心受累;二來,很多情況下,家人所關注的重點似乎總會放在自己掙了多少錢,跟同僚關系是否融洽上,甚少關注當事人自己的苦衷和困境。
甚至有些較為極端或不明就裡的父母,還會習慣性地自我歪曲,認為是子女自己沒做好,進而對子女加以斥責。這就讓原本希望通過傾訴和訴苦來放松自己的人,倍感壓力。
進而放棄對家人傾訴自己工作或生活上的苦衷,甯可自己一個人咀嚼痛苦。在快節奏又高效率的競争環境下,每一個職場人幾乎都活得不輕松。
如果你不是獨居,卻發現自己越來越沉默,連面對家人時也無話可說,或許就是因為内心仍有傷痛還未痊愈,這時就不必勉強自己。
實際上,有時候适當地順應自己的疲勞和沉默,是對自己的一種醫治和療愈。
因為身體和大腦明确地表示:無話可說的狀态、沉默的狀态,就是此時此刻你最需要的。那麼,索性不要打攪自我的這種需求,反而要認真地去面對它,并滿足它。
當你遵循身體和大腦指令,讓自己得到良好的恢複之後,你會發現,自己依然會有話可說,并不會陷入病态的孤獨沉默之中。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編輯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vinciarelli a., salamin h., polychroniou a., mohammadi g., origlia a. (2012) from nonverbal cues to percep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attractiveness. 微信公衆号: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