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淘金記14)武松找西門慶報仇,怎麼打死了李外傳

作者:老張在路上
(淘金記14)武松找西門慶報仇,怎麼打死了李外傳

(淘金記14)武松找西門慶報仇,怎麼打死了李外傳

文/張秀陽

西門慶聽說武松要回來,匆忙地在王婆的鼓掇下,“當晚就将婦人箱籠,都打發了家去,剩下些破桌、壞凳、舊衣裳,都與了王婆。到次日初八,一頂轎子,四個燈籠,婦人換了一身豔色衣服,王婆送親,玳安跟轎,把婦人擡到家中來。”和娶李瓶兒、孟玉樓相比,這婚結得有點凄涼,誰讓潘金蓮不像李瓶兒和孟玉樓一樣帶來豐厚的嫁妝呢?這成了潘金蓮短短幾年西門小妾生涯的隐痛之一,也是她性情乖張暴戾的根源之一。

武松公幹回來,房子裡的家具不見了,哥嫂也找不到了,問那個迎兒,她隻哭不說話。從王婆嘴裡得知哥哥是因病而死,久經江湖的武松當然沒那麼容易相信。他找到了證人,開始到縣衙告狀。

然而,武松太傻也太天真,他以為自己大小是個管理社會治安的官,而且剛剛替縣長大人辦過事,縣長就會賣他一個面子,豈不知在縣長大人眼裡,小小的都頭,可比不上西門大官人的白花花銀子的份量重。

法律的管道走不通,在弱肉強食的叢林世界裡,有它特定的叢林法則。武松相信自己的拳頭,它能打得死猛虎,當然打得死西門慶這樣的街頭混混。于是,“武松是何等漢子,怎消洋得這口惡氣!一直走到西門慶生藥店前,要尋西門慶厮打。”

(淘金記14)武松找西門慶報仇,怎麼打死了李外傳

然而,《金瓶梅》世俗世界裡的武松,已不是《水浒傳》江湖裡快意恩仇的武二郎了。武松雖然也是“大叉步飛奔到獅子街來。吓的傅夥計半日移腳不動。那武二迳奔到獅子街橋下酒樓前來。”但人物生活的世界變了,人物的性格也變了。随之,人物的命運也得到了根本的改變。

試讀繡像本原文:“西門慶正和縣中一個皂隸李外傳在樓上吃酒。原來那李外傳專一在府縣前綽攬些公事,往來聽氣兒撰些錢使。若有兩家告狀的,他便賣串兒;或是官吏打點,他便兩下裡打背。是以縣中就起了他這個渾名,叫做李外傳。那日見知縣回出武松狀子,讨得這個消息,便來回報西門慶知道。是以西門慶讓他在酒樓上飲酒,把五兩銀子送他。”

在《水浒傳》裡,陪西門慶在酒樓上吃酒的是一位财主。《金瓶梅》中,換成了縣中的一個皂隸。“武二撥步撩衣,飛搶上樓去。早不見了西門慶,隻見一個人坐在正面,兩個唱的粉頭坐在兩邊。認的是本縣皂隸李外傳,就知是他來報信,不覺怒從心起,便走近前,指定李外傳罵道:‘你這厮,把西門慶藏在那裡去了?快說了,饒你一頓拳頭!’李外傳看見武二,先吓呆了,又見他惡狠狠逼緊來問,那裡還說得出話來!武二見他不則聲,越加惱怒,便一腳把桌子踢倒,碟兒盞兒都打得粉碎。兩個粉頭吓得魂都沒了。李外傳見勢頭不好,強掙起身來,就要往樓下跑。武二一把扯回來道:‘你這厮,問着不說,待要往那裡去?且吃我一拳,看你說也不說!’早飕的一拳,飛到李外傳臉上。李外傳叫聲啊呀,忍痛不過,隻得說道:‘西門慶才往後樓更衣去了,不幹我事,饒我去罷!’武二聽了,就趁勢兒用雙手将他撮起來,隔着樓窗兒往外隻一兜,說道:‘你既要去,就饒你去罷!’撲通一聲,倒撞落在當街心裡。武二随即趕到後樓來尋西門慶。”

(淘金記14)武松找西門慶報仇,怎麼打死了李外傳

先說武松,在《水浒傳》中,江湖好漢武二郎,那是粗中有細、精明自信的。你看他喝了十八碗酒後,聽說岡上有老虎,出了一身冷汗,本想回頭不上岡,因怕丢人,才勉強上岡的;他假裝被迷倒,說風話誘騙打倒孫二娘。都說明武松并不是一個粗人,而是心思缜密的有心人。然而在這裡打死李外傳一節,武松卻是如此不知自制、魯莽潑皮的武夫,讓一個充滿正義的複仇之舉演變成了無端殺人的命案,平白惹上命官司,不但未能替哥哥報仇,反而使自己落得刺配充軍的悲慘結果。

按說,武松已認出是本縣皂隸,大小也算是他的同僚。雖知他是來信的,但因為沒有抓住有力的證據,先出口傷人,再用拳頭打人。等李外傳告訴了他西門慶的去向,本不該再節外生枝,找出正主才是最主要的事。偏偏武松“隔着樓窗”把李外傳扔到“當街心裡”。這一來血肉之軀豈不是摔個半死?然而更不該的是後面的所作所為了。“武二見西門慶不在後樓,隻道是李外傳說謊,急轉身奔下樓來,見李外傳已跌得半死,直挺挺在地下,還把眼動。氣不過,兜裆又是兩腳,早已哀哉斷氣身亡。衆人道:‘這是李皂隸,他怎的得罪都頭來?為何打殺他?’武二道:‘我自要打西門慶,不料這厮悔氣,卻和他一路,也撞在我手裡。’”

做為老江湖的武松,不去找真正的仇人,放過真兇,錯打他人。在已知道打錯後,仍然痛下殺手,視人命如草芥。武松刺配充軍,讓西門慶逍遙數年,最後病死,未死于武松之手,這一切,豈不是都要算在武松賬上?

(淘金記14)武松找西門慶報仇,怎麼打死了李外傳

再說西門慶,在《水浒傳》中,這個浮浪子弟幾拳就被武松打死。而此時,西門慶恰恰變得機智深沉起來。“正吃酒在熱鬧處,忽然把眼向樓窗下看,隻見武松似兇神般從橋下直奔酒樓前來。已知此人來意不善,不覺心驚,欲待走了,卻又下樓不及,遂推更衣,走往後樓躲避。”知有人前來尋仇,臨窗而坐,吃酒中間,不時觀察樓下情景。見武松前來,知道大禍臨頭,卻慌而不亂,去後樓躲避。又不說明真相,留下報信的傻子李外傳當了替死鬼。

試想,如果他對李外傳說明白事情的危險程度,那李外傳和他一起躲起來,還能躲得了嗎?

最後說說替死鬼李外傳。這個人屬于在縣裡吃了原告吃被告,裡外傳話,兩頭得錢的角色。這從他的名字裡就可知此情況。“知縣回出武松狀子,讨得這個消息,便來回報西門慶知道。”他從西門慶手裡得了五兩銀子,擱眼下,也有一千多元了。這種賺小錢吃大虧的角色,表面聰明,但實在愚笨得可以。人人都知道武松要報仇,他偏此時還來找西門慶喝酒讨錢。喝酒中西門慶慌忙躲開。正喝酒中,更的什麼衣?此時,他還在那裡傻呆着,不正應了吾鄉一句俗語:“偷牛捉個拔橛的。”别人把牛都牽手了,他還去拔那根拴牛的橛,這不是倒楣催的嗎?

(淘金記14)武松找西門慶報仇,怎麼打死了李外傳

李外傳,這一刻,讓他到閻王爺那裡傳話去了。

(本文圖檔為網絡資料。敬請關注本人公衆号:老張在路上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