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孔子接受衛靈公夫人南子的召見,為何引來如此多的流言蜚語?

作者:走讀曆史

大約在公元前496年下半年,孔子終于受到衛靈公姬元的正式接見,得到了一個官職。孔子究竟通過什麼途徑得到了這個官職,不得而知。然而,在此之前發生的兩件事,卻使他在衛國的仕途備受争議。

第一件事應該發生在孔子傳回衛國不久, 一個叫彌子瑕的衛國大夫對子路說,如果孔子願意的話,他可以幫助孔子謀得一個堪比衛卿的高職。彌子瑕和子路是連襟,同時又頗受衛靈公姬元的寵幸。彌子瑕敢于如此承諾,除了他與子路以及衛靈公姬元的親密關系之外,更多的應該是出于對孔子的敬重,他想幫助孔子,是誠心誠意的。

但是當子路把彌子瑕的話轉告孔子時,孔子并不領情,他堅持要用自己的方式去擷取官職——進以禮,退以義,絕不尋求任何不合禮的捷徑。這就意味着,他将拒絕彌子瑕或者任何其他人的幫助,完全乞靈于衛靈公姬元的慧眼。

孔子告訴子路,如果他是以在衛國得不到出仕的機會,那是命當如此。

第二件事,即“子見南子”。

孔子接受衛靈公夫人南子的召見,為何引來如此多的流言蜚語?

電影《孔子》劇照,周迅飾演的南子

南子是衛靈公姬元的夫人,她召見孔子,或許是仰慕孔子的名聲。起初孔子并不想去見南子,但衛君夫人召見,不去不合禮儀,于是不得已而見之。

其實,孔子不欲見南子,最重要的原因是南子名聲不好。

南子出于宋國,備受衛靈公姬元寵愛,但她不守婦道,與宋公子朝暗通款曲,此事在宋國幾乎已是公開的秘密。衛靈公姬元蒙在鼓裡,視南子如心肝,為讨南子歡心,甚至答應南子的請求,将公子朝從宋國請來與南子相見,至于兩人如何見面,見面後有何勾當,姬元似乎一概不知。

孔子接受衛靈公夫人南子的召見,為何引來如此多的流言蜚語?

《左傳·定公十四年》書影,“衛侯為夫人南子召宋朝”

姬元不知,但他的兒子——衛國太子蒯聩卻有所耳聞。公元前496年秋,蒯聩出使,路過宋國,有農夫故意沖他唱道:

既定爾婁豬,盍歸吾艾豭?

婁豬指母豬,艾豭指公豬。此歌謠極刻薄辛辣——既然已經滿足了你們的母豬,那就趕緊把我們那漂亮的種豬還回來吧!

蒯聩聞之,羞憤難當,回國之後,密令自己的家臣戲陽速:跟我去見南子,到時候,我一使眼色,你就把她給殺了!戲陽速滿口答應,真到動手時,卻做了叛徒——蒯聩連續向他使了三次眼色,他都沒向前挪動一步。南子察覺到氣氛不對,慌忙逃出,哭哭啼啼去向衛靈公姬元告狀:蒯聩要殺我!姬元大怒,盡逐蒯聩之黨羽,而蒯聩其人早已倉惶逃奔宋國。

蒯聩出奔之時,孔子或許還在傳回衛都帝丘的途中。而南子召見他時,對于衛國的這次變故,他肯定已經知道一二,對于南子的為人,也必定有所耳聞。

孔子接受衛靈公夫人南子的召見,為何引來如此多的流言蜚語?

電影《孔子》劇照,子見南子

衛國後宮,自是香豔之地。南子盛裝,端坐于帷帳之後,孔子稽首,南子答拜,有環佩之聲,璆然入耳。至于兩人說了些什麼,難以确知。

此次會面,雖然孔子與南子以禮相答,卻仍然引起了多方懷疑。

孔子回來後,子路一臉的不高興,仿佛老師做了什麼十分丢臉的事。子路的态度讓孔子大為光火,他把子路訓斥了一通,并發誓說:如果我做了什麼非禮的事,就讓老天抛棄了我吧!

子路是弟子,孔子說話可以毫無顧忌,對于外人,卻不能如此直白。衛國大夫王孫賈疑心孔子想利用南子求仕,特意跑去問孔子:人說,“與其媚于奧,甯媚與竈”,是什麼意思啊?

所謂“奧”,指室内最幽深處,寝卧之所;所謂“竈”,指做飯的地方,在明處。“與其媚于奧,甯媚與竈”,乃當時成語,意思是說:與其讨好奧神,不如讨好竈神。王孫賈不可能不知其意,他之是以明知故問,實際上是在暗示孔子:要想在衛國求得官職,與其求助于後宮的南子,還不如讓他王孫賈來幫忙,堂堂正正,而且還更有效。

孔子知道王孫賈并非小人,如此拐彎抹角地勸說,也是為了照顧自己的顔面,是以淡然答曰:這句話說得不對,如果得罪上天,犯了錯,向誰祈禱都沒用。

孔子也是話裡有話:我沒有做什麼錯事,無須擔心上天的責罰。

孔子接受衛靈公夫人南子的召見,為何引來如此多的流言蜚語?

盡管孔子坦蕩回應了各方的質疑,但他的确在拜見南子之後不久,受到了衛靈公姬元的接見,并被委以俸粟六萬之官職(錢穆先生說,大緻相當于漢朝的二千石)。或許南子的确在姬元面前幫孔子說了好話,隻是這顯然并非孔子本意。

孔子得到的應該是一個沒什麼用武之地的閑職,姬元無意重用孔子,是以孔子并不太開心,隻不過有了俸祿,可以稍稍安心,與一衆弟子講學論道,等待施展才能的機會。

在等待中,時光如逝,半年之後,即公元前495年夏,魯定公姬宋去世了,其子姬蔣即位,是為魯哀公。

世事依然紛擾不絕,南北皆混亂不堪。公元前494年,南方吳國擊潰越國于夫椒,楚人發兵圍蔡;北方的戰事則圍繞朝歌展開,晉趙鞅率師讨伐士吉射與荀寅,齊國則率聯軍伐晉以救之……

此時,衛國站在齊國的一方,衛靈公姬元不辭辛勞,數度出兵,會齊伐晉。公元前493年的一天,姬元忽然想起國内還有一個名聞國際的孔子,便令人把孔子叫來,問他對軍旅戰陣之事有何看法,孔子回答說:我隻懂得俎豆之事,對戰争沒什麼研究。

俎豆之事,即所謂祭祀禮儀之類。

孔子這句話貌似自謙,實則堅定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我來衛國,目的隻在行禮樂之治,不想參與到暴力戰争之中。

姬元或許不置可否,因為他本來就沒有對孔子報以希望。但是孔子顯然從姬元的問話和态度中明白,自己懷抱理想來到衛國,是明珠暗投了。

此前抱有的一絲幻想,在漫長的等待中漸漸消磨,終于在這次看似無關緊要的談話中灰飛煙滅。再留下去已無任何意義,孔子決定離開。

第二天,孔子離衛,走得很堅決。

數日之後,衛靈公姬元辭世,太子蒯聩之子姬辄即位,是為衛出公。

(《大夢春秋》134,待續。原創,盜用必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