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隋炀帝後人稱感到自豪 認為楊廣功大于過

來源:現代快報

隋炀帝後人稱感到自豪 認為楊廣功大于過

《楊氏支譜》收錄的隋文帝畫像

隋炀帝後人稱感到自豪 認為楊廣功大于過

《楊氏支譜》收錄的隋炀帝畫像

隋炀帝後人稱感到自豪 認為楊廣功大于過

楊峻嶺(右一)和叔叔楊攝萬(中間者)、父親楊技萬(左一)在翻看家譜

原标題:長江第二大島揚中住着隋炀帝後人?

家譜記載他們是隋炀帝長子楊昭的後人,祖先明代遷居句容、蘇州一帶

幾天前,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消息傳出後,長江第二大島——揚中有一群姓楊的中老年人興奮不已,根據家譜記載,他們是隋炀帝楊廣的部分傳人。“我們是楊廣的後人,楊廣在位時三修運河溝通南北,今天申遺成功也有他的功勞。”看到現代快報《發現》周刊征集家譜的報道後,揚中市民楊峻嶺給現代快報打來電話。楊峻嶺說,去年,揚州發現隋炀帝墓的消息就已經牽動着他的心,他和父輩密切關注着有關新聞,家裡還留存着相關報紙,“有朝一日,我們也要到揚州去參觀。”

楊廣的後人是如何來到揚中的?他們在這個島上生活得怎麼樣?楊氏後人有着怎樣的故事?帶着這些問題,現代快報《發現》周刊記者前往揚中一個叫英雄路的地方……

現代快報記者林清智 文/攝

尋根問祖

祖輩流傳:“我們的祖先是隋炀帝”

“英雄路這個地方原來叫紗帽圩,上世紀90年代,它還是三茅鎮的一個村莊。”6月27日上午,楊峻嶺指着腳下的水泥馬路告訴現代快報記者,這裡曾經是一派田園風光,現在的馬路是曾經的河流,河上有小橋,河邊有鄉間小路,村裡随處可見莊稼地、曬谷場,“小時候到了這個季節,晚上都是伴着蛙聲入眠。”

如今,紗帽圩已經城鎮化,并改名為英雄社群,屬于三茅街道,這裡聚集着40多戶楊姓人家。

家鄉面貌發生的巨變給楊峻嶺帶來了鄉愁,他經常懷念起過去的人和事,進而想到和祖先有關的種種傳說,有同感的還有他的親戚鄰居。

“英雄”這個名字是否和楊姓有關不得而知,但對于居住在這裡的楊家人來說,有種曆史的巧合,因為在他們看來,祖先隋炀帝就是一名地道地道的英雄。

“小時候,我們常聽老一輩人講,我們的祖先是隋炀帝楊廣。”楊峻嶺的叔叔、69歲的楊攝萬說,盡管楊廣的功過在曆史中存在争議,但作為楊廣的後人而言,他感到很自豪,他和身邊的親戚都認為,楊廣功大于過。

出生于1970年的楊峻嶺表示,他們是楊廣後人這個說法他小時候也聽過。不過一直以來尤其是“文革”期間,祖輩們隻是輕描淡寫地向他提過,不敢大肆宣揚。直到2004年,丹陽發現了《楊氏宗譜》後,他們介紹自己的祖先時才有了更足的底氣。

楊廣部分後裔明代遷居丹陽

近年來,楊攝萬對《中華姓氏通史·楊姓》一書頗有研究。據他介紹,楊姓誕生于周朝,始祖叫楊伯僑,周代以來,楊姓中出現了許多名門望族,其中,自稱漢太尉楊震後人的楊堅統一中國,建立了隋朝,他所創立的王朝到兒子楊廣這裡就戛然而止。楊廣死後留下諸多血脈,揚中英雄路的楊氏是楊廣後世子孫的一個分支。2004年,丹陽後巷鎮楊家埭村發現了一套民國年間修訂的《楊氏宗譜》,據該家譜記載,隋炀帝楊廣的一支後裔就定居在丹陽。

據《楊氏宗譜》記載,楊廣有四子,長子楊昭生三子:楊炎、楊侗、楊侑。明朝時期,楊侗後裔楊漢義因祖父、父親先後任江浙提學,先是居住在南京附近的句容,後寄居蘇州,最後定居現在的丹陽後巷鎮楊家埭。

這套宗譜共印有十套。珍藏這套宗譜的楊學海老人稱,因其父當年在本村祠堂内管理事務,是以他家共有兩套。文革中,其中一套家譜被抄收,另一套被家人隐藏後精心儲存至今。

續修家譜

1947年,用轎子擡着一箧家譜渡江到揚中

楊漢義定居楊家埭後,其後裔除留居本村外,還遷至丹陽的新橋、楊家木橋、界牌包港以及揚中、江陰等地。其中,揚中英雄路的楊氏就是200多年前從丹陽後巷遷居過來的。當時,揚中還是長江中的一個荒島,丹陽後巷鎮楊家埭村同樣地處長江之濱,村民楊嘉朋(楊漢義的第13代孫)帶着家屬渡江來到揚中,定居于現在的英雄路,目前楊嘉朋的後人已經傳至第10代。

楊攝萬告訴記者,楊家對于修譜一事向來十分看重。據英雄社群楊家幾位“學”字行輩的長者回憶,1947年春天,在丹陽後巷鎮楊家埭村,聚集了楊家各支系文化素質較高的人員,在那裡續修宗譜,來自揚中紗帽圩的楊宏道曾參與此次修編。夏天,宗譜修訂完成後,紗帽圩的楊學炳等人,曾用轎子從丹陽楊氏宗祠迎取一箧家譜,渡江來到揚中紗帽圩,放在楊芳家的閣樓上,學生時代的楊芳,時常在閣樓上整理古典書籍,也翻閱過1947年重修的宗譜。遺憾的是,這些家譜在文革中被抄收。

楊攝萬說,楊芳就是他父親,從丹陽擡回來的家譜應該是十套宗譜中的一部分。

1997年,憑回憶編寫了“紗帽圩行輩簡明表”

1997年,退休教師楊芬(楊峻嶺的爺爺)、楊芳和楊芹兄弟三人,在沒有宗譜參考的情況下,憑他們年輕時經常翻閱宗譜的記憶,靠手寫油印,采用橫式編排的方式,編寫了紗帽圩近十代楊姓人的行輩簡明表。這本手寫的家譜在開頭這樣寫道:“今天我們能看到子孫繁衍,是不簡單的,應該追念先祖創業之艱難。”

這本家譜裡記載的始祖并非楊伯僑,而是兩千多年前的漢代名人楊震,楊攝萬根據宗譜推算,楊震是楊伯僑的第25代孫。

2012年,為英雄路楊家修新譜

2004年,楊攝萬看到丹陽發現《楊氏宗譜》的新聞後,驅車來到丹陽,見到宗譜後,他有了為英雄路楊氏編寫新家譜的想法。2011年,楊攝萬在1997年編寫的“簡明表”基礎上,參考《楊氏宗譜》,于2012年編修完成了英雄路楊氏支譜。

通過這個家譜,記者看到,該家譜追溯到楊姓始祖楊伯僑,用脈絡清晰的世系圖,顯示了楊伯僑如何一代代傳至丹陽楊姓始祖楊漢義、楊漢義又是怎樣一代代傳至楊嘉朋,家譜中,漢代名士楊震,隋朝皇帝楊堅、楊廣,初唐四傑楊炯等名人都在列,為了弘揚楊氏家族“厚德崇文”的優良傳統,家譜中還為近代幾位傑出人物撰寫傳記。

家譜修好後,楊氏家族在社群舉辦儀式,給每個家庭都發了一本。

家譜中的名人

楊震“四知辭金” 後人謹守“清白傳家”傳統

記者了解到,盡管在楊姓名人中,楊廣的地位和名聲無人能及,但在英雄社群的大部分楊姓居民看來,相比隋炀帝楊廣,他們更在乎“四知先生”楊震。

談到楊震,就不得不提一個有名的故事——四知辭金。

據《中華姓氏通史·楊姓》記載,楊震是東漢時期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人,到50歲時才開始做官,當時的昌邑令王密,本是楊震在荊州刺史任内推舉出來的孝廉,當楊震做東萊太守的時候,王密為了感謝他的舉薦之恩,便在深夜偷偷拿了10斤黃金送給他。楊震不肯接收,并責怪王密說:“故人之君,君不知故人,何也?”意思是說,我知道你,是以才舉薦你做孝廉;你卻不知道我是個清廉的官員,這是為什麼?可是王密卻說,這是深夜,不會有人知道的,請收下吧!

楊震反問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怎麼可以說沒有人知道呢?”

王密聽後,非常羞愧地謝罪走了。

有人見楊震家裡清苦,就勸他整治産業,他卻說:“讓後世的人,稱我的子孫為‘清白官吏的子孫’,拿這個當遺産,不是很豐厚嗎?”由此,“清白傳家”的美譽傳頌至今。

英雄路楊氏的現在

人才輩出,文化氛圍濃厚

四知辭金的故事廣為傳頌,弘農楊氏以“四知”為榮,并以“四知”為堂,以“清白傳家”為額。此後,“四知堂”成為許多楊姓家族支派的堂号,英雄路楊氏家譜所用堂号即為“四知堂”。楊攝萬介紹,宗譜顯示,揚中楊氏也是楊震的後人,雖然楊姓曆史上不乏王侯将相,光是唐代就有11個宰相,但沒人能比楊震更讓他們感到自豪,“我們是‘四知堂’的後裔,為四知堂始祖楊震‘勤政為民、清廉為官’,‘清白傳家’而自豪。這次續修家譜的目的除了尋根問祖,還希望能讓先人之德激勵後人。”

據統計,今天揚中英雄路楊氏家族已有40餘戶,近年來這一家族可謂人才輩出:科、局級以上幹部10人,具有中進階職稱的知識分子和技術人才30多人,教育工作者20餘人,知名企業家、公司總經理6人,建築與工程設計師、總監5人。

在楊峻嶺看來,揚中英雄路楊氏家族的繁榮和“厚德崇文”的家風不無關系,家族中有很多教師世家,他的父親、74歲的楊技萬就是一名退休教師。6月26日下午,記者第一次來到英雄社群時,楊技萬正在創作中國山水畫,地上鋪滿了等待風幹的畫作,“楊家人文化氛圍非常濃,經常能看到大夥聚集在一起讨論詩詞、創作書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