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袁譚:本是三國時期的少帥,始終不被袁紹待見,最終更是含恨而死

古人常用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比喻世事的無常變化。

本文的主人公是袁紹的長子袁譚,我們先了解一下袁譚的曆史典故:

袁譚:本是三國時期的少帥,始終不被袁紹待見,最終更是含恨而死

袁譚(?-205年),字顯思(《東光世系》中字顯恩,一說顯忠),汝南汝陽人。漢末政治人物,大将軍袁紹長子,曾任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擊敗田楷、孔融,完全占據青州。袁紹去世後,審配等僞立遺令,擁立袁尚為繼承人,袁譚不能繼位,心懷憤恨。後袁譚、袁尚二人的沖突徹底爆發,袁譚聯合曹操共同攻打袁尚。建安十年,曹操興兵進攻南皮,袁譚奮力抵抗,終于在曹操急攻之下戰敗,為曹純麾下虎豹騎所殺。

袁譚:本是三國時期的少帥,始終不被袁紹待見,最終更是含恨而死

公元200年正月以前,袁紹還是雄據河北的霸主,而僅僅過了幾個月,他就在官渡之戰中被曹操打了個大敗,最後如同喪家之犬一般逃回了冀州。而早在他逃回冀州以前,冀州各地就已經鬧起了叛亂。剛剛經曆過人生慘敗的袁紹,不得已又一次身披铠甲上了戰場,他在不到一個月裡平定了内亂,但接連的戰争消耗盡了他的全部精力。

袁譚:本是三國時期的少帥,始終不被袁紹待見,最終更是含恨而死

官渡之戰以後,袁紹再也提不起南下稱霸的心思,他把内政傳遞給謀臣,自己整日飲酒作樂,活脫脫一個亡國之君的做派。自古以來,子承父業是最常見的事情,按理說,袁紹已經喪失了鬥志,他的長子袁譚應該從父親的手中接過這份重擔。

袁譚:本是三國時期的少帥,始終不被袁紹待見,最終更是含恨而死

然而事實卻是,袁紹一直不喜歡這個兒子,并且有意疏遠袁譚,即使所有人都勸他,應該遵循嫡長子繼承制,把大公子袁譚立為世子,但袁紹始終不為所動。早在袁譚少年時,袁紹就把他送給了宗親做養子,而也是在那時,袁譚意識到父親并不寵愛他。官渡之戰袁軍兵敗時,袁紹逃跑時都沒有帶上袁譚,若不是袁譚早有預感,恐怖他也成了大戰之後的孤魂野鬼。

袁譚:本是三國時期的少帥,始終不被袁紹待見,最終更是含恨而死

回到冀州後,袁紹沉迷酒色,袁譚本該承接父輩的權力,對河北進行整頓。但父親袁紹偏愛袁尚的行為,使袁譚意識到,他的世子之位遠遠沒有想像中的那樣美好。為此不至于失去一切,少年老成的袁譚開始了早做謀劃,他向父親請求去青州統領兵馬。袁譚到達青州後,以雷霆手段肅清了青州的匪患,使得青州境内平穩無比。但袁譚害怕有一日會重蹈父親失敗的覆轍,是以他在青州施加重稅,并且逼迫農家子弟從軍,鬧得老百姓們的日子苦不堪言。

袁譚:本是三國時期的少帥,始終不被袁紹待見,最終更是含恨而死

公元202年,袁紹病死在冀州,在他死後,世子之位還在空懸。而尚在青州留守的袁譚,在接到奔喪的消息後,又接到了弟弟袁尚繼位的旨意。盡管這一切袁譚早有準備,但當事情真的發生時,袁譚還是按捺不住自己的怒氣。他跟随父親出生入死,早在父親還是小諸侯時,他就擔任軍隊中的先鋒,為袁家拼殺,而最後卻被人一腳踹開。

袁譚:本是三國時期的少帥,始終不被袁紹待見,最終更是含恨而死

這樣的結果袁譚無法忍受,他不僅拒絕了回冀州吊唁的指令,更是直接封自己為将軍,與袁尚平起平坐。而袁尚也害怕這個哥哥會起兵造反,是以派遣使者逢紀到青州監視袁譚。可袁譚在随便找了一個理由後,就把下令逢紀處決了,自此兩兄弟心生隔閡。

袁譚:本是三國時期的少帥,始終不被袁紹待見,最終更是含恨而死

公元203年,曹操兩次讨伐袁譚袁尚兩兄弟,最終都以大勝而歸,由此袁家在河北的統治日漸衰微。恰逢此時,袁譚聽信謀士的建議,以囊外必先安内的原則,對兄弟袁尚所在的冀州發動了進攻。但因冀州内多是袁家的老部下,袁譚雖有大公子的頭銜,但城内的守将卻一味死守,最終袁譚隻能铩羽而歸。

袁譚:本是三國時期的少帥,始終不被袁紹待見,最終更是含恨而死

公元204年,袁譚聯合曹操抗擊袁尚。正所謂與虎謀皮終究為虎所傷,就在曹操圍攻袁尚期間,曹軍突然轉到袁譚的駐地,對袁譚的軍隊展開了猛烈的進攻。公元205年正月,曹軍攻破了南皮城,袁譚在慌亂中騎馬出逃。而就在他剛剛逃出城時,他就被一支虎豹騎盯上了。作為曹操手底下最強的軍隊,虎豹騎沒有辱沒他們的威名,虎豹騎士兵隻用了一招就将袁譚斬殺于馬下。

袁譚:本是三國時期的少帥,始終不被袁紹待見,最終更是含恨而死

在袁譚死後不久,袁尚同樣兵敗逃亡北方,自此曹操統一了河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