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議論文得高分的秘訣:學會議論文段落的分析說理

一篇優秀的議論文,無非有三者:透徹的說理,豐富的材料,有文采的語言。這三者裡面,“豐富的材料”是骨架,“文采斐然的語言”是外貌,而“透徹的說理”是靈魂。很多同學寫的議論文,盡管論點正确、鮮明,論據也典型、可靠,但是由于在舉例之後沒有進一步挖掘事例包含的事理,缺乏必要的分析,導緻論點和論據聯系松散,給人以羅列堆砌論據之感,使整篇文章缺乏思想性。

議論文得高分的秘訣:學會議論文段落的分析說理

病文1

縮小痛苦,百折不撓,人生才可能璀璨。(分論點)“甫者少年日,早充觀國賓”。身懷用世之心的杜甫,命途多舛,颠沛一生,但他始終以仁聖襟懷觀人視物,将挫敗與坎坷當做人生的曆練,即使在憂郁的深淵中仍不懈追求,終于以字字句句飽含生命力的詩作,成為唐詩這一宏麗壯偉的瓊宇中巨實的一柱棟梁,享有“詩聖”的稱譽。(叙述例子)可見縮小痛苦對一個處于坎坷中的人來說很是重要。(議論單薄且虛浮)

優秀文段:

原文部分(第一段)

假如杜甫在那個時局紛亂的年代不堪命運的捉弄而随波逐流,假如他無法正視如黃葉般飄搖孤寂的生命而喪失人生的意志,假如他無法承擔失意、離索的痛楚而放棄了“治國平天下”的理想,那麼,他怎能吟出不朽的“詩史”之作而震古爍今?正是那份對痛苦的淡然,讓杜甫在西南一隅活出了“月白清風一草堂”的曠達,成就了他的璀璨人生! (論證充分,顯示思想深度。)

分析:一個材料+多層假設推論+反問+結論

方法一、假設分析法

這種方法,就是列舉事實論據後,從正面或反面假設分析,假設條件下得結果與原條件下的結果構成正反對比,進而以揭示論據和論點之間的内在聯系。 假設推理的關聯詞一般用“如果……那麼……”,其他還有“試想……” “假如……那麼……”“倘若”“若”等。

注:假設論證法可以靈活使用。假設的内容常用排比句、反問句表達,不但能增強文章的說理力度,而且能增強文章的氣勢。可以是“一句話”,比如:

“古往今來,大凡有建樹者,無不是臨淵羨魚之後退而結網者。如果麥哲倫隻是“臨淵羨魚”,而不去劈風斬浪,揚帆遠航,他又怎麼會有發現海洋相通的秘密?如果哥白尼隻是“臨淵羨魚”,而不去苦心觀測,創立新說,他又怎會寫出《天體運作》這一巨著?如果隻是“臨淵羨魚”,而不去開通絲綢之路,張骞又怎麼有西域那鞍前的潇灑?”(假設論證+排比+反問,非常有力量也非常有感情。)

練習1:請用假設論證法加強對事例的分析說理,使論據更好的證明觀點。

觀點:學會“照鏡子”方能正确認識自己、提高自己。

論據:李世民懂得鏡子的作用,能把魏征批評他的話寫在屏風上,當作"鏡子",随時對照。又能看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難道不是一個很會"照鏡子"的人嗎? 李世民正是做到了“以人為鏡”“以古為鏡”,學會在人們的各種批評、意見中認識自己,而成為一代名君。假如

參考答案:

1、 假如當初唐太宗非但不聽取魏征的逆耳忠言,反而因醜處被照,短處被揭,惱羞成怒而将“鏡子”棄之,砸之,又哪能在認識到自己任性、奢靡的弱點的基礎上加以改正?又哪能成為千古風流人物?又哪能出現“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

2、假如李世民不敢直面魏征的批評而掩飾自己的錯誤,假如李世民不能勇于對鏡自責,沒有以人為鏡時刻對照,他怎麼能開創影響深遠的貞觀盛世?正是他學會了照鏡子,方能正确認識自己,提高自己,成就了一代聖君的美名。)

議論文得高分的秘訣:學會議論文段落的分析說理

病文2:《自信,但不能盲目》的事例段

三國時,馬谡被委重任,鎮守要塞街亭。他把二十萬大軍駐紮在高山上,久經沙場的老将王平力勸他撤離此山,理由讓在場的将士信服,但唯有馬谡仍然堅持自己的意見,結果被司馬氏圍山斷水,放火燒山,蜀軍不戰而亂,幾乎全軍覆沒。馬谡也依法被斬,身首異處。可見,人要自信,不能盲目。

用據果探因法提升後:

街亭失守,是因為馬谡不懂兵法嗎?不,他自幼熟讀兵法,曾獻計于諸葛亮,使其七擒孟獲,平定南方邊境;又離間曹睿與司馬懿,使司馬懿被罷官歸田。馬谡的失敗,是因為他狂妄自大,固執己見,不能聽取别人的正确意見。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在決策、辦事時不能盲目自信,要擇善而從,虛心聽取他人的意見,這樣才能獲得成功。

分析:反面例子+問句+探究原因+結論

方法二、據果探因法

優點:議論文寫作的根本,大都是論證“為什麼”,據果探因法正好從因果關系上把論點與論據聯系起來,讓文章更具有深度、思想性。

關聯詞語:“因為……是以……”“之是以……是因為……” “因為”或者用“為什麼”來領起“探因”。

練習2。請為下面的議論文段添加上探究原因的語句,使論據能夠很好地證明觀點。

觀點:向你的對手敬杯酒

論據:康熙大帝在位執政60年之際,特舉行“千叟宴”以示慶賀。宴會上,康熙敬了三杯酒:第一杯敬孝莊太皇太後,感謝孝莊輔助他登上皇位,一統江山;第二杯敬衆位大臣及天下萬民,感謝衆臣齊心協力盡忠朝廷,萬民俯首農桑,天下昌盛。當康熙端起第三杯酒時說:“這杯酒敬給我的敵人,吳三桂、鄭經、噶爾丹還有鳌拜。”衆大臣目瞪口呆。

(參考例文:原文部分 康熙為什麼要向他的敵人敬酒?因為他明白,是對手帶給他的壓力,逼迫他努力地投入到“鬥争”中,并想辦法成為勝利者。在同對手的對抗中,才能真正地磨練自己、強壯自己。從這一意義上說,你的對手是你前進的動力,是你成功的催化劑。)

議論文得高分的秘訣:學會議論文段落的分析說理

病文3、 沉穩從無欲而來。(分論點)孟子曰:“無欲者,可王矣。”如來佛祖抛除私欲,性格沉穩,終修成正果,普渡衆生,諸葛孔明淡泊明志,甯靜緻遠,終運籌帷幄,功成名就。而西楚霸王以一己私欲,趕走亞父,氣走韓信,終被困垓下,遺憾千古,長使英雄淚滿襟。霸王之敗,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則必使後人而複哀後人矣。(嚴重缺少分析論證的過程)

用正反對比法提升:

沉穩從無欲而來。(分論點)孟子曰:“無欲者,可王矣。”無欲就是沒有私欲,作大事者,不能因蠅頭私利而毀壞全局,隻有這樣才能練就出沉穩的性格,赢得最終的勝利。(正面分析)如來佛祖抛除私欲,性格沉穩,終修成正果,普渡衆生,諸葛孔明淡泊明志,甯靜緻遠,終運籌帷幄,功成名就。有了私欲,心中自然無法沉穩下來,遇事則慌,處事則亂。(反面分析)霸王以一己私欲,趕走亞父,氣走韓信,終被困垓下,遺憾千古,長使英雄淚滿襟。可見隻有不為私欲所牽制,才能保持寵辱不驚、從容來去的沉穩,才能于紛亂熙攘中閑庭信步、靜觀雲卷雲舒。(結論)

分析:分論點+正面分析+正面例子+反面分析+反面例子+結論

方法三、正反對比法

“有比較才有鑒别”。正反對比是一種常用的、有說服力的論證方法。即把兩種事物加以對照、比較,它們之間的差異點,事物的特征和本質在對比中最容易顯露出來,經過對比,正确的論點更加穩固。

關聯詞:反觀……,而……,相反……

練習3、請用正反對比的方法,為下面的文段添加論證文字,使觀點得到論據的支撐。

觀點:凡事在于“為”

彭端淑在《為學》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四川邊遠地區有貧富懸殊的兩個和尚,都想到南海朝聖,富和尚幾年間一直打算雇船順江而下直到南海,而最終沒有去成;窮和尚卻憑着一隻盛水的瓶和一隻讨飯的缽,步行到達了南海,并且勝利傳回。

(參考:富和尚本可輕松到達南海,但他卻沒有采取行動,最終隻是空想而已。窮和尚雖然缺少憑借,但他敢“為”,能“為”,最終實作了夢想。漫漫人生路,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即使你擁有豐厚的物質條件,如果“不為”,也隻能庸庸而已;如果你敢“為”,那麼即使路途上充滿險阻,你也終會找到屬于自己花開的季節。)

議論文得高分的秘訣:學會議論文段落的分析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