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峨山。
眉山網記者 林茂春 文/圖
岷江以西、青衣江以東、邛崃山支脈總崗山南麓,大雅之城——丹棱便坐落于此。
丹棱,古稱南安,又名齊樂,從隋文帝開皇十三年(593年)叫做丹棱縣,迄今已1400多年。
1400多年的曆史長河中,丹棱與“大雅”結下了不解之緣。被後人稱為“詩書義三傑”的杜甫、黃庭堅、楊素超越時空的交彙,讓大雅之魂落地丹棱;如今,丹棱更是以弘揚大雅文化為核心,大力實施“文化名縣”戰略,打造中國大雅文化之鄉。
看,大雅之堂如何拔地而起?聽,大雅之音已在丹棱上空重新奏響。
【千古一夢大雅堂】
紅牆碧瓦,雕梁畫棟,流光溢彩,正殿門楣上黃庭堅手寫的“大雅堂”門匾,遒勁潇灑,大氣磅礴……走進丹棱文化地标大雅堂博物館,一股濃濃的文化氣息便撲面而來,讓人不由得靜下心來走近大雅堂的前世今生。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48歲的杜甫為擺脫中原戰亂,來到成都,期間創作“兩川夔峽詩”近千首,在數量上占到杜甫全部詩作近三分之二。這些詩思想内容與藝術造詣代表了其詩歌的最高成就,為後世所器重,研究、追仿者代有其人。
對杜甫高度推崇的黃庭堅便是其中之一。宋哲宗紹聖二年(1095年),杜甫入川236年後,51歲的黃庭堅也來了。“自予谪黔州,欲屬一奇士而有力者,盡刻杜子美東西川及夔州詩,使大雅之音久湮沒而複盈三巴之耳。”見到“偶像”見過的風景後,黃庭堅萌生了書刻杜甫巴蜀詩以傳承中國大雅文化真精神的心願。“而目前所見,碌碌不能辦事,以故未嘗發于口”。直到哲宗紹聖五年、元符元年(1098年),54歲的黃庭堅離黔州,抵戎州。
丹棱人楊素得知消息後,從家鄉丹棱出發,水路兼程,長途跋涉,風塵仆仆趕到戎州拜訪黃庭堅。同樣崇尚杜甫詩風的兩人一見如故,交談愉快,最終達成誓約——由黃庭堅手書杜甫兩川夔峽詩,楊素刻石造屋,在丹棱建大雅堂。自此,由唐至宋,由中原河南、中部江西到西部巴蜀,杜甫、黃庭堅、楊素穿越時空的三人行,交叉孕育出了千古一夢:中國丹棱大雅堂。
此後,大雅堂屢毀屢建。據不同時期的縣志記錄,1949年以前,丹棱已經至少有5次以“大雅”為名的重建。而從古至今,深受大雅文化浸染的丹棱人始終念念不忘重建大雅堂。直至2014年1月25日,曆經數年籌備和恢複性重建,大雅堂重新揭開面紗,終圓千古一夢。
【形勝之地 渾然不俗】
“(大雅堂)不置他郡縣而置丹棱,不贻他人而贻楊素,何也?”清代丹棱“三彭”之一的彭肇洙在其《大雅書院碑記》中提出此問。而此問的答案便在丹棱的山水和人文之中。
丹棱是形勝之地。“蜀國多仙山”,古代丹棱位列其中。
宋時即已聲名在外的丹棱“三山”,分别是如今縣城以西30公裡的老峨山、城南15公裡的九龍山和城北7.5公裡的龍鹄山。
老峨山自唐代起就是佛教勝地,名重西蜀,相傳曾有48廟36觀。一年一度的六月六廟會沿襲至今,香火鼎盛。老峨山與峨眉山同屬邛崃山脈,山中名勝古迹大多與峨眉山同名,民間傳說先有此山,後有峨眉,是以得名“老峨(眉)山”。登上金頂,其上平坦,360度的開闊視野展現出無限風光。
九龍山則以秀麗多姿見長,因山中金牛湖兩岸九座山峰延綿起伏,遠看猶如卧龍汲水得名,如今已是省級森林公園。山腰處竹林中的竹林寺,是聞名遐迩的千年古刹,始建于晉武帝時期,原名浄衆寺,唐元和年間因寺周竹林茂密改此名。丹棱古八景之一的“竹林煙月”便是指這裡。
龍鹄山生态與人文深度融合,可謂丹棱景觀之冠、川西名勝翹楚。此山在唐代即為蜀地西南道教聖地,又是佛道共居同處的場所。山中茶馬古道一段380多級在岩石上锉出來的石梯旁,是唐代丹棱女道士成無為當年修煉的龍涎洞;山腰處的“松柏之銘碑及摩崖造像”是省重點文物保護機關;天柱峰上,李焘讀書、講學、著書的“巽岩書屋”……名勝古迹數不勝數。
還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隋朝白塔,鄭山、劉嘴摩崖造像至今矗立,唐代茶馬古道遺迹猶存,摩崖石刻規模壯觀,四川省傳統村落順龍鄉幸福古村遊人如織……丹棱小縣大風景,山川形勝,渾然不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唢呐寄托着丹棱人民的喜怒哀樂,仿似在為這片多情的土地呐喊。
【人文之邦 代有翹楚】
古典高風代有翹楚,翰墨華章不絕史乘。被譽為清代“蜀中三才子”之一,名篇《為學》的作者彭端淑曾說:“吾鄉(丹棱)人文之盛幾甲天下”。細覽丹棱曆代文人,丹棱當得起“人文之邦”的稱号。
到宋一代,丹棱精英已成方隊,名聲在外。以《(嘉慶)眉州屬志》卷十一《士女志》褒揚的唐宋丹棱人為例,有僧可朋、陳詠、石揚休、楊洵、史克恭、唐彥通、唐庚、孫道夫、李焘等,俨然成陣,堪稱唐宋丹棱人才的高原,而其中的高峰,當屬“三唐”“七李”和“三彭”。
“三唐”指唐庚與其父唐淹、其子唐文若,均以文采享譽當時。
唐庚是丹棱唐河鄉人,北宋詩人。宋哲宗紹聖(1094年)進士,宋徽宗大觀中為宗子博士。經宰相張商英推薦,授提舉京畿常平。張商英罷相,唐庚受株連被貶,谪居惠州。後遇赦北歸,複官承議郎,提舉上清太平宮。後于返蜀道中病逝,年僅51歲。唐庚擅長詩、賦、政論文,皆脍炙人口。他主張真實反映現實,“筆下無時俗,胸中有歲寒。”唐庚被譽為“小東坡”,他欽佩蘇轼的詩才和人格,但文章學司馬遷,詩歌學杜甫,風格與蘇轼不同。唐庚死後,其作品方在京城出版,一時“洛陽紙貴”。現存《唐子西集》《唐眉山詩集》《眉山先生文集》《眉山詩抄初集》等八十多卷。
唐淹,生卒不詳,是北宋經學大師,學識博雜,樂于助人,一生授業數百人,被尊稱為“魯國先生”,著有《五經微旨》《春秋講義》等。
唐文若曾任多地地方官,體恤民情,政績突出。通判遂甯府時,大水淹城,唐文若趕到城牆上發放庫錢救濟災民。他為水患災民21萬人勉力赈濟、減免數年稅賦,災後又築長堤,自此無水患。秦桧死後唐文若入京,加直敷文閣。著有《文思箴》和《遯庵文集》。
“七李”指李焘和他的六個兒子李垕、李坖、李塾、李垈、李壁、李填。尤以李壁、李填為一時俊彥,故而又有“三李”父子之說。
李焘是丹棱龍鹄村人,南宋史學大家,其史學巨著《續資治通鑒長編》是中國古代私家著述中卷帙最大的斷代編年史。李焘18歲便中眉州解魁(鄉試第一名),紹興八年(1138年)進士及第,先後在四川、湖北等地做了20多年的地方官,頗有政聲。乾道三年(1167年)入朝為兵部員外郎兼禮部郎中,此後擔任内外官職多種,其中主持修史的同修國史、實錄院編修等職最長。為撰寫《續資治通鑒長編》,李焘以一己40年之力,獨自撰成了這部980卷的史學巨著。此書記載了自宋太祖趙匡胤建隆至宋欽宗趙桓靖康北宋“一祖八宗”168年的史事。《續資治通鑒長編》書成第二年,李焘病逝。
李壁和李填則展現出了非凡的政治才能。李壁于宋甯宗開禧二年進階權禮部尚書,後任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進入南宋中樞軍政權力機構,行使宰相權力。李填文韬武略,與兄李壁同榜進士及第,官至樞密院事,掌全國軍機大務。二人死後分别獲谥号文懿公、文肅公。
“三彭”指彭端淑、彭肇洙、彭遵泗三兄弟。
彭端淑是清朝著名文學家、教育家。雍正十一年,彭端淑考中進士,授吏部驗封司主事。乾隆十年,升吏部員外郎,旋遷文選司郎中。乾隆十二年充任順天府鄉試同考官。乾隆二十年,出署“三江要口,五州之屏藩重地”的廣東肇羅道署察使。彭端淑為官清正,一心為民,待民寬厚,常以“清慎”自勵。乾隆二十六年,厭惡官場爾虞我詐的彭端淑決定隐退,辭官歸蜀,隐于成都白鶴堂,入錦江書院,走上了課士育賢的道路。但彭端淑主要的成就還是在文學方面,他與李調元、張問陶一起被譽為清代“蜀中三才子”,寫出了《白鶴堂文集》四卷、《雪夜詩談》二卷、《粵西紀草》一卷、《曹植以下八家詩選》若幹卷等作品。其中《白鶴堂文集》最為有名,議論獨幕喜劇文《為學一首示子侄》即出于本書。
彭肇洙是彭端淑的弟弟。清雍正十一年中進士,曆官刑部主事、戶部主事、戶部員外郎、戶部郎中。乾隆十六年服阙補授河南道監察禦史,嚴正不阿,遇事敢言。老年離職歸鄉。學識淵博,工詩好著,有《撫松亭遺編》二卷、《竹窗巽言》二卷等。
彭遵泗在“三彭”中年紀最小,是清代詩人、學者。自幼聰慧,12歲時與衆學童聚玩,有人指扇為題作詩,立就《詠扇上美人吹箫橋邊》,其結句為“仙音不肯随風響,恐引劉郎渡石橋”想象奇絕,語驚四座。乾隆二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兵部主事,曆官至江防同知。著有《蜀碧》《蜀中煙說》等。
丹棱小縣大人文,時空碰撞、天人交集,鑄就了如今的丹棱大雅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