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陳育新:家鄉新津是民企發展壯大的沃土,大有希望!

當年,他們靠養殖鹌鹑、生産飼料白手起家,經過十多年的努力開拓,他們建立的希望集團先後被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等權威機構評為“中國500家最大私營企業第一名”、“中國民營科技企業技工貿收入百強第一名”、“中國最大私營制造企業百強第一名”,成為中國民營企業的一面旗幟。他們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國民企傳奇人物:劉永言、劉永行、陳育新(原名:劉永美)、劉永好。

陳育新:家鄉新津是民企發展壯大的沃土,大有希望!

▲ 2016年成都新津 劉氏五兄妹聚首“菁蓉會”

在劉氏四兄弟中,排行老三的陳育新率先“停薪留職”,回鄉辦起了“育新良種場”,為希望集團的成立和發展壯大奠定了堅實基礎。

陳育新:家鄉新津是民企發展壯大的沃土,大有希望!

▲ 華西希望集團董事長 陳育新

陳育新,生于1950年2月,原名“劉永美”。兩歲時因家庭生活困難,被過繼給新津順江鄉古家村陳耀雲家,改名叫“陳育新”。在劉氏四兄弟——劉永言、劉永行、陳育新、劉永好當中,排行老三的陳育新一向低調。希望集團現由陳育新直接管理的新津基地和分别由劉氏四兄弟統領的大陸希望、東方希望、華西希望、新希望四大集團組成。其中,華西希望集團創辦于1997年,由希望事業創始人、希望集團總經理陳育新任董事長,目前集團旗下有農牧、教育、地産等公司逾百家。

近日,希望集團創始人陳育新接受新津電視台獨家專訪。

陳育新:家鄉新津是民企發展壯大的沃土,大有希望!

▲ 華西希望集團董事長陳育新接受新津電視台專訪

在持續約2個小時的采訪中,陳育新講述了四兄弟創業史,回答了希望集團名字的由來,展望了新津民營企業發展的前景,并就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新津融入成都公園城市建設等熱點問題作了回答。

峥嵘歲月 胸懷未來

記者:據我們了解,您創業是從1982年底開始的,當時創立的“育新良種場”也是以您的名字來命名的。當初您為什麼會毅然辭掉“鐵飯碗”,回農村去發展養殖業呢?

陳育新: ——因為我是在農村長大的,知道農村很多事情。我1978年考上大學,是學農業的。在大學期間,我拜望了很多當時有名的“番茄大王”、“冬瓜大王”。回來以後,我覺得隻要國家政策許可,我們是不會遜色于他們的,我們還是很自信的。 ——在大學期間,我們四兄弟就在一起商量,畢業後由我先出來創業。當時,很多人不了解,包括我的一些親戚朋友都不了解。因為大家都覺得,從農村走出來,上了大學,畢業以後就是國家幹部,“鐵飯碗”就這樣丢掉不可思議。但遇到改革開放這麼好的機會和條件,我們兄弟四人都特别興奮,想做事,想幹事。 ——1982年畢業後,我在縣農業局工作,打了一個“停薪留職”回鄉去發展專業戶的報告。當時機關上司也支援,然後又報到縣上,縣上也支援,但縣上不敢批,沒這權力。縣人事局報到當時的溫江地區人事局,地區人事局也不敢批,又上報到省人事局,省人事局也不敢批,還報到省委分管上司那裡,最後都不敢批。結果溫江地區人事局給我們縣人事局回複時,在我的“停薪留職”報告上把這個過程寫出來了,要縣上酌情處理。實際上,當時是改革開放初期,很多政策法規還沒有出來,我們新津還是比較開放的。像這樣去争取,現在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一個大學生,畢業以後到農村,以現在的政策是支援的,但在當時,還要驚動到省委,這是不可思議的。是以說,改革開放一路走來的四十年,确實有很多值得回顧的事情。
陳育新:家鄉新津是民企發展壯大的沃土,大有希望!

▲ 陳育新先生當年的“停薪留職”報告

陳育新:家鄉新津是民企發展壯大的沃土,大有希望!

激情 敢為天下先

記者:您在創業的時候,有沒有遇到過什麼困難?讓您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什麼?

——我畢業參加工作以後,大學生一個月工資當時是42.5元,根本就沒有什麼錢,家裡還有兩個孩子, 一個老母親。是以,創業時我沒有出錢,我的三個兄弟靠賣手表、賣自行車,湊了1000塊錢。我身體好,我出力。 ——當時我和劉永好一起到縣委,鐘書記親自接見了我們。書記肯定了我們的做法,當時他說,你們到農村去發展專業戶,這個大方向肯定是對的,我支援你們。當時他還給我們布置了一個任務:今年之内要帶動十戶專業戶起來。過了一年,我給鐘書記彙報,帶動了十一戶,超過10%完成任務。後來,鐘書記積極向外推廣我們的做法,有上司來就帶過來參觀考察。很多省上的上司,國家級的上司也都來看我們。是以我覺得,我們很幸運。 ——當時像我們這樣的民營企業或者專業戶,在發展初期會遇到很多問題,很多企業都存活不下來,但在我們新津,我們存活并且發展起來了。作為一個新津人,生在新津這方土地上,我很幸運。因為新津離成都很近,自古水系發達,形成了一些碼頭文化,有很大的包容性。現在,新津很多上司都不是本地人,但是來了以後,很快就覺得我們新津發展民營經濟是正确的,而且一直都很支援。
陳育新:家鄉新津是民企發展壯大的沃土,大有希望!
陳育新:家鄉新津是民企發展壯大的沃土,大有希望!

▲ 1985年 新津縣鹌鹑戶陳育新傳技

陳育新:家鄉新津是民企發展壯大的沃土,大有希望!

▲ 1986年成立新津縣鹌鹑協會

記者:1989年,您和兄弟們怎麼會想到把生産經營正火的“希望飼料廠”上交給縣上呢?據說,您為此還專門找了當時的縣委書記?

——因為當時社會上出現姓“資”、姓“社”、搞資本主義等等議論,我們就很難受了。我們又找到鐘書記。我說,鐘書記,實在不行,我們就把這個企業交給政府算了。鐘書記說,這怎麼行,肯定是不行的。鐘書記一直在很多場合都講,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去發展專業戶,這條道路肯定是正确的。城市知識分子到農村去,到基層去,方向肯定是對的。 ——那個時候屬于發展階段初期,在很多地方,遇到那種情況,像我們這樣的民營企業很難生存下來。但在我們新津,有縣委、縣政府自始至終的大力支援,我們不僅存活下來,并且很快發展壯大起來了。

揮斥方遒 奏響希望

記者:當初是“育新良種場”,到後來您成立集團公司的時候,又取名為“希望集團”,這個名字有什麼淵源嗎?

——最初是我們幾兄弟商量,由我先出來,因為我的家在農村,我就以“專業戶”的身份開始創業,是以就以我的名字“育新”來給企業命名。 ——後來,國家科委主任宋健到了成都以後,對我們非常感興趣,他到我們這裡來,幫着我們搞養殖業。他到處看了以後非常興奮,還給我們題詞“中國的經濟振興寄希望于社會主義企業家”。我們很高興,上司給我們進行了定位,我們是企業家,而且是社會主義企業家,而且是中國的經濟振興寄希望的社會主義企業家。後來有一天,我們看着那個題詞“寄希望于社會主義企業家” 中間有“希望”這個詞,是以就給企業起名為“希望”。 ——前十年,都是我們四兄弟經營和管理在新津的這一個工廠,後來發展到一定程度,需要對外發展、對外擴張,我們就提出申請,在1992年注冊成立了“希望集團”。這也是中國工商部門準許的全國第一家民營企業集團。
陳育新:家鄉新津是民企發展壯大的沃土,大有希望!

▲ 時任國家科委主任宋健的題詞

陳育新:家鄉新津是民企發展壯大的沃土,大有希望!

回顧曆程 締造希望

記者:當年在希望集團的發展曆程中,是什麼讓你們能夠始終堅定信心,度過難關的呢?

——首先就是對政策有了信心。當時最需要的就是“定心丸”,鐘書記和宋健都給了我們“定心丸”。随後,中央又出台了很多關于民企的支援和鼓勵的相關檔案。 ——我們認為,改革開放對我們影響比較大的起點,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因為十一屆三中全會就是從農村改革抓起。當時我在上大學,為此非常高興、非常幸運。 ——新津是民營企業發展的沃土。當年,新津吸引納愛斯來投資的時候,我聽說納愛斯董事長親自來新津考察。他們覺得,希望集團就是從這裡成長、發展起來的,它能夠走向全國,就充分說明了這個地方有利于民營企業投資發展。因為有了“希望”這個品牌,他們選擇的廠址就在希望飼料廠旁邊。
陳育新:家鄉新津是民企發展壯大的沃土,大有希望!
陳育新:家鄉新津是民企發展壯大的沃土,大有希望!

創辦于1997年,由陳育新先生任董事長的華西希望集團,産業涉及農牧、教育、地産、旅遊等行業,是希望事業主力軍之一。

家鄉新津 大有希望

記者:習總書記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您覺得新津應該怎樣抓住鄉村振興的機遇呢?

——新津的區位優勢越來越好,随着地鐵10号線明年通車,随着天府新區的建設,我們新津一部分就在天府新區,是以說這個是非常好的一次機遇。在這個時候,我覺得我們新津對很多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應該有很大的吸引力。

記者:新津提出建設“成南副中心、濱江公園城”,您覺得在這樣的曆史機遇下,新津應該怎麼做來打造一片新天地呢?

——這個就比較複雜了,這個是系統的,縣委、縣政府的系統思考、系統規劃,我覺得我們新津未來發展肯定會很好,因為它有區位優勢,不可複制、不可多得,而且會越來越好!
陳育新:家鄉新津是民企發展壯大的沃土,大有希望!

希望在新津,新津有希望。

我們堅信,新津的民營經濟必定能

奔向更加光輝燦爛的明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