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資管新規過渡期臨近 中小銀行理财業務如何轉身?

作者:中國經營報

本報記者 郝亞娟 張榮旺 上海報道

近日,有報道稱:“多個省份的監管部門對轄區内的城商行進行視窗指導,明确要求其對理财的規模進行管控,保持現有規模,不得提高。”《中國經營報》記者向多位銀行人士确認了這一消息。

在分析人士看來,此舉旨在督促有能力的地方城商行積極申請理财公司,加快做好理财轉型工作。

一邊是理财規模管控,另一邊是加速淨值化轉型,随着資管新規過渡期臨近,中小銀行理财業務何去何從備受業内人士以及投資者的關注。

規模管控

記者多方求證到,隻有部分銀行收到理财規模管控的指導,要求“保持現有規模,不得提高”。另有多家銀行資管部人士表示,理财産品正常發行,未受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更早之前,有消息稱:“未設立理财子公司的銀行将無法再新增理财業務,即存量規模鎖定,逐漸消化。”

盡管“控制理财規模”的消息并未覆寫全部城商行,然而随着資管新規過渡期臨近,未設立理财子公司的中小銀行理财業務如何開展一直是業内人士讨論的焦點。

2021年銀行業理财市場半年報資料顯示,城商行和農村金融機構的存續理财規模分别為37801億元和10541億元,分别較年初下降了7.13%和3.67%,中小銀行理财産品規模呈現收縮趨勢。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中小銀行理财業務的生存空間逐漸收窄,一方面是淨值化轉型對系統、人員提出較高要求,中小銀行無法提供相應“配置”;另一方面,理财估值法的調整使得理财産品真正淨值化,中小銀行的收益率競争力減弱。

“以前小銀行發行的理财産品相比大行,通常能提供較高的收益率。但随着攤餘成本法向市值法轉變,較高固定收益的理财産品将退出。而從淨值化賽道來看,中小銀行無論是人員配備還是系統方面都不具備優勢。”長三角地區一位農商行金融市場部負責人向記者分析。

同時,該金融市場部負責人也坦言:“按理說,農商行的理财規模體量更小,更應該被指導。不過,截至目前,我行并未收到相關消息。”

逐漸規範

事實上,今年上半年監管部門就開始進行視窗指導,要求中小銀行持續壓降間接投資業務、異地非标業務和地方金交所業務。

對此,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任濤分析,其背景可能是因為監管部門認為中小銀行不具備開展理财業務和投資類業務的能力,正是因為投研能力跟不上、導緻中小銀行開展的這些業務本質上都被做成了類信貸業務,即監管部門認為正是這些非信貸類業務和表外理财業務讓中小銀行無法專心做主業。

任濤進一步指出,監管部門在推動商業銀行成立理财公司的同時,對于商業銀行傳統理财業務的監管會越發嚴格(如銀行理财與理财公司的銷售端、投資端以及産品端均有明顯差異),特别是資管新規過渡期後,銀行體系内部開展理财業務的合規風險很值得關注,後續設立和未設立理财公司的商業銀行亦将會形成明顯的剪刀差效應,後者理财業務的生存空間會不斷被擠壓,直至消亡。

在一些人士看來,“代銷”将成為中小銀行理财業務的發展方向之一。

普益标準研究員李子鑫指出,中小銀行代銷其他理财公司産品,能夠更好地完善自身産品種類不全的劣勢,以便更全面地滿足客戶投資需求,有助于增強存量客戶黏性,在補充自身産品線的同時擷取中間業務收入。

(編輯:朱紫雲 校對:顔京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