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美傳說的怪物是否存在?一場離奇的洞穴探險(一)

作者:零号調查員
北美傳說的怪物是否存在?一場離奇的洞穴探險(一)

說句題外話,我本人對一些奇聞怪談、野史異聞都很感興趣。一方面可能和大家一樣,出于獵奇的心理,也是對未知事物恐懼的追求;一方面則是對這種事物背後的發展及真相的追尋。好了,閑話到此為止,下面我要分享的故事并不是我的原創,而是轉載的一位外國網友的親身經曆,事件發生在2001年,一位名叫“泰德”(ted)的朋友建立了一個網站,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看一下。(https://www.angelfire.com/trek/caver/index.html),裡面記錄了他和朋友們進行洞穴探險時遇到的一些奇異經曆。以下是我對泰德洞穴探險日記的翻譯,版權歸屬原作者所有,謝謝。

北美傳說的怪物是否存在?一場離奇的洞穴探險(一)

泰德網站頁面

------------------------------------------------------------------

下面正式開始:

由于我收到了大量的請求,要求講述我在離家不遠的一個山洞裡的發現和離奇經曆,于是我建立了這個網頁。我将概述過去幾個月中發生的事件。從2000年12月進入一個奇異的洞穴開始,到結束......嗯,實際上還沒有結束。我将以洞穴日記為文本,按時間順序給大家介紹我的經曆。

我還附上了多次進洞時拍攝的照片。并制作了一些插圖,以幫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洞裡的情況。所有的照片都是由我或者一起進洞的朋友拍攝的。

在講述這些事件之前,我想指出幾件事。

1-大多數照片是用柯達的一次性相機拍攝的。不過其中有一兩次我帶了一台更好的相機進洞。本網站上的照片都是原始照片,如果未注明,那我釋出的照片都是未經處理的原圖。 我在照片顯影的時候把它傳到硬碟上,這樣就不用掃描了。這能保證照片最好的品質。

2-我不會透露任何參與者的名字。如果你認識我,你可能已經知道他們是誰了。

3-我不會以任何理由向任何人透露洞穴的位置!是以請不要問! 我拒絕為除了我以外的人的生命負責。我将把洞穴稱為"神秘洞穴"。但這并不是它的真實名字。

如果你認為這些事件聽起來有些牽強,但如果我沒有經曆過這些,我也會得出同樣的結論。

我将努力盡快完成這個網站。請通過檢視首頁上的日期來檢視我何時進行了更新。

為了我的網站裡的内容免受抄襲,我再加上一句話:此網站上的所有内容歸我本人所有。泰德,2001。

為了表達得更清楚,我把文字分為兩類。。我會盡量表達我在這個過程中的感受。我不會使用其他人的真實姓名。我會略去日記中與主題無關的部分。例如在結束後吃晚餐,擷取燃料和零食,以及其他一些無關緊要的細節。(注:原文中泰德使用的是不同顔色的文字來區分,我個人改為了普通段落和加粗斜體字來表示)。

為了盡量準确地描述我的經曆,後面的日記我是現寫現發,是以請諒解我的文法錯誤。我附加的評論和解釋将會幫助大家了解我日記中的事。

b和我決定在新年前再去一次洞穴探險,是以我們把目光投向了神秘洞穴。這不是一個壯觀的洞穴,但由于我們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進行過洞穴探險了,是以能去任何一個洞穴都很好。這次旅行有一點激動人心。在洞穴的下部有一個小通道,我想去看看是否有可能通過它。山洞裡還有另一個小洞,有很多空氣從裡面吹出來。但它太小了,無法爬過去,而我也從來沒有檢查過通道裡面有什麼。我們把裝備整理好,下午3點就出發了。因為b喜歡開快車。是以我們在很早就到達了山洞,我們像往常一樣把繩索系在那棵樹上,開始向洞裡下降,并在b下來時準備好了裝備。

我還會提到b很多次,幾個月來我們一直在一起洞穴探險。他在幾年前的一次塌方事故中受了傷,被告知再也不能再行走了。但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他現在不僅能夠行走自如,就算在洞穴裡仍不受阻礙。洞穴中比較複雜的部分可能會讓他慢一點,但他仍能完成。他會耐心地應對障礙直到成功為止。關于裡面的那個小洞,專家們有句話叫"if it blows, it goes"。意思是如果一個洞有很好的空氣流通,那它值得多加調查。

在我們探索了所有通常去的通道後,我們下來檢查這個洞。這個洞位于洞穴的深處,靠近洞穴的最低的地方。它位于洞穴牆壁的一側,離地面大約三英尺。為了朝洞裡面看,我不得不跪在一塊突出的岩石下面。

北美傳說的怪物是否存在?一場離奇的洞穴探險(一)

最開始的洞口,我把手套放進洞裡,作為尺寸參考

我使用了備用微型鎂光燈放在洞裡,看下能照到什麼。結果令人很興奮。洞口周圍的牆壁大約有3-5英寸厚。它通向一個狹窄的通道。繼續向後延伸了大約10-12英尺,是一個小的爬行空間,而後面似乎真的有一個出口!顯然,并沒有人曾經通過這條路線。要想進入那裡,我們就必須擴大這個開口。眼下,它隻有我的拳頭大小。一旦打開它,我們便能勉強爬過小道到達出口。這得費些工夫,但我想我們能做到。于是我們坐下來休息了幾分鐘,仔細考慮了一下接下來的計劃。當我們坐在黑暗中時,我們可以聽到風從通道的另一邊呼嘯而來。那是一種低沉、陰森的聲音。并且伴随着不時傳來的低沉的隆隆聲。這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因為這個洞穴在一條高速公路附近,經常會有重型卡車在上面行駛。是以我認為隆隆聲是卡車通過岩石産生的共鳴。

我們最後計劃把一個電鑽拖進洞裡,用它鑽開岩石。我們再用鑿子和錘頭把石頭敲碎。這看上去很簡單,等到洞口足夠大時我們就可以鑽進去到達另一邊。把所有裝置都拿到洞裡會是個痛苦的過程,我們希望一切都是值得的。我們命名它為弗洛伊德之墓,借用了弗洛伊德·柯林斯的名字。

弗洛伊德·柯林斯是一位二十世紀早期的洞穴探險者。他被困在一個山洞裡無法脫身最後死在那裡。他的經曆在《被困于此:弗洛伊德·柯林斯的故事》裡有詳細地描述(我想應該是這個書名)。弗洛伊德之墓不僅是對他本人的緻敬,也表明了這條通道的大小。

北美傳說的怪物是否存在?一場離奇的洞穴探險(一)

一張通道原始樣貌的草圖

哈哈!回想起來,我原以為事情會很簡單很有趣。我想隻要花上幾個小時,我們就可以進去了。如果我當初知道要花多長時間,我懷疑我甚至不會開始這個計劃;如果我當初知道我在洞裡将要經曆的事情,我就不會在回到這裡。

我們收拾好裝備傳回地面。正常情況下,我不會在乎這個洞穴,它沒有什麼特别的。但現在我很期待能到這裡去克服障礙。甚至我們還沒離開洞穴時,就開始計劃下次的行程。(日記的其餘部分談到了我們離開洞穴、晚餐和回家的旅程。)

b和我都很高興能重新回到洞裡開始工作。我想隻要幹上4個小時,我們就可以進去裡面看看到底另一邊有什麼。我們随身帶着一台借來的得偉牌的手持電鑽。我們還有用來鑽孔的石工鑽頭,插入孔中的鑿子,兩個用來敲碎石頭的大錘,以及其他一些沒有用到的工具。把工具運到我們幹活的地方并非易事。我們一個人先下去,找好地方停下,再由另一個人把工具降下來。我們一直這樣重複直到到達洞穴底部,還要把工具都拖過去。這些花了約一個小時,然後才正式開工。

首先從b開始。經過一個多小時的疲憊工作,我們才知道不可能一次就能完工通過。當我們累得汗流浃背時,隻能輪番上陣。一個人休息,去拿點食物和水,另一個人繼續工作。

具體工作流程是這樣的:

開始工作時,我們必須跪在地上,盡力避免把頭撞到上面的岩石,以這種非常不舒服的姿勢在洞口周圍的牆壁上鑽孔。這不是份容易的工作。我們即使用盡力氣來鑽,進度還是很慢。然後我們把鑿子插入鑽孔裡,不停敲打直至石頭裂開。接着重複這個過程。為了更直覺些,通常鑿下的石頭隻有指甲蓋大小,如果能有三分之一個手掌那麼大,就已經值得歡呼慶祝了。

有時候為了換換方式,我們會不時地用5磅重的大錘和鑿子來工作。顯然進展也非常緩慢。而且由于空間很狹小,我們無法很友善地揮動大錘。

盡管我們花了很多的時間,但仍沒有找到更好的方法以擴大這個洞口。我們用的那些工具已經是效率最高的了。我們還設想了一些瘋狂的主意,如用tnt炸藥(隻是玩笑)。或是把發電機拖到這裡,在連上千斤頂打開洞口。甚至用液氮凍住石頭,讓它們變得脆弱。

經過幾個小時的努力工作,才意識到限制我們的真正因素是什麼。就在這時,我們的第一個電池突然沒電了。是以我們拿出另一塊電池換上。第二塊電池持續的時間更長一些,畢竟我們這次用鑿子和錘子多一些。最後,經過大約三個多小時的努力,第二塊電池的電量也宣告用盡,我們也就隻能收工了。可以看出我們在山洞裡雖然做了一些工作,但進展并不是很大。這是我們第一次坐着山洞裡休息,有這樣的成果使我們很高興。這時我們又聽到了風吹動的聲音,似乎比上次我們來時要更大一些。我們覺得是外面的風變大了。但讓我們摸不着頭腦的是隆隆聲,聲音比上次要更響,更頻繁。這次聲音的來源不會是卡車了。現在車輛已不如以前那麼頻繁,到晚上這個時候路上應該沒車了。然而隆隆聲一直在鳴響。似乎從那條通道的深處傳來。b說他找一些經驗豐富的洞穴探險者問問是什麼引起了這種聲音。

我們沒有花很長時間來欣賞我們的工作。我們還得把裝備拖出山洞。事實上,雖然我們把一些裝備留在了洞裡,但這仍然是一項難以完成的工作。更糟的是我們當時都已筋疲力盡。我們最初的計劃是一天内打開洞口,然後第二天就去探索這裡的其他幾個洞穴。我們決定在附近的汽車旅館裡過夜,給電鑽充好電,然後再次回到謎之洞穴。

北美傳說的怪物是否存在?一場離奇的洞穴探險(一)

第一天工作後洞口的樣子

我的日記裡詳細地記錄了我們離開洞穴後的那一夜:我們訂了一個房間,晚餐非常棒。盡管我很累但那晚并沒有睡好。

第二天我們都起遲了,是以進洞的時間要晚一些。在洞裡經過了和上次差不多的一天。我們一直幹活到兩個電池都沒了電。但我們還沒有完成。而風聲和隆隆聲和前一天一樣繼續響着。

第一部分結束,請期待後續内容,喜歡的朋友歡迎關注點贊轉發。也可以關注我的個人公衆号,裡面也會定期更新内容,公衆号的名稱是:零号調查員。您的支援就是我前進的動力,謝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