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畢加索死了,可事情還沒完

畢加索死了,可事情還沒完
畢加索死了,可事情還沒完
反複權衡之後,我希望隻用兩個次元來切入這個複雜而熱烈的人:藝術、友誼。前者是畢加索之是以成為畢加索的核心所在,而後者會給我們折射出一個同樣複雜而熱烈的時代。
畢加索死了,可事情還沒完

文 / 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蒯樂昊

編輯 / 周建平 [email protected]

“我死的時候,”畢加索曾經這樣預言,“将像海上失事一樣。當一艘巨輪下沉時,周圍許多人會和它一道沉沒的。”

他死了,就在埋葬他的當天,孫子巴布裡托由于不被允許參加爺爺的葬禮,喝了一瓶氯化鉀增白劑企圖自殺。巴布裡托被送往醫院,醫生當時搶救回了他的性命,但消化器官已經徹底沒救了,三個月後,他死于饑餓。

沖突起源于争奪,畢加索一生情人衆多,留下同父異母的孩子,有人要争取愛,有人要專斷愛。這樁慘劇似乎是一個隐喻,畢加索是公認的20世紀最偉大、創造力也最為旺盛的藝術家,但對于那些跟他一起生活、與他分享着親密關系的人來說,畢加索卻意味着毀滅,他永遠有本事讓身邊人處在愛的饑餓之中。

事情還沒有完。又過了四年,畢加索曾經的情人瑪麗,精心選擇了她與畢加索相逢50周年的紀念日那天,在家中車庫自缢而死。她給女兒瑪雅留下了一封遺書。

“并不僅僅是他的死迫使她這樣做,那是比他的死要多得多的東西……他們的關系太熱烈了,她覺得她必須去照料他——即使在他死後!”他們的女兒這樣說。

索命還在繼續。又過了幾年,畢加索的遺孀、也是他最後一任妻子佳克琳正在籌備畢加索的大型個展,展覽将在他的故國西班牙馬德裡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行,規模盛大,她親自挑選安排了每一幅畫,深夜還在給博物館館長打電話溝通展覽細節,并确認出席開幕式。打完電話三個小時後,她躺在床上,朝自己的太陽穴開了一槍。

……

關于畢加索,有太多類似的故事可以寫卻沒有寫,因為隻用一篇文章說清楚畢加索是一樁難事,無論怎麼寫,幾乎都是挂一漏萬的。剩下的無非是選擇題,在海量的材料裡面,為什麼寫這些?為什麼不寫那些?對于畢加索這個早已被盛名标簽化了的存在,我們已經知道多少?我們希望知道多少?

反複權衡之後,我希望隻用兩個次元來切入這個複雜而熱烈的人:藝術、友誼。前者是畢加索之是以成為畢加索的核心所在,而後者會給我們折射出一個同樣複雜而熱烈的時代。——在那個時代裡,人們經曆戰争、離喪和破壞,舊的秩序被打破,新的秩序被呼喚,文明在經曆重塑,野蠻帶着原力呼嘯而至,承前啟後的文化思潮層出不窮,極度活躍,極度反叛,那正是畢加索和他的朋友們所經曆的,那個多元文化的小圈子參與并介入了創造,他們可以被視為一整個時代的切片,而那個時代直到今天依然在向我們垂下漫長的影子。

畢加索死了,可事情還沒完
畢加索死了,可事情還沒完
畢加索死了,可事情還沒完
畢加索死了,可事情還沒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