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藍山縣百疊嶺有機茶基地,建立于2009年3月,位于藍山縣中部,以毛俊鎮火市辦事處百疊嶺村為核心,涉及雷家嶺、土市鄉紅石村,總面積9500畝,被認定為“湖南最大的100%自有高山有機茶基地”。6年來,在省、市、縣各級科協和有關部門的支援和幫助下,嚴格按照科普示範基地建設要求,不斷加大科技、人才和資金投入,基地已發展成為集茶葉科研、良種繁育、種植加工、貯藏銷售及生态旅遊、休閑觀光為一體的茶葉科普示範基地,2012年被省科技廳确定為“湖南省科技支撐項目基地”,2013年10月被省科協授予“省級科普示範基地”,顯著的發揮了茶葉科普示範和輻射帶動作用。
一、優化産業結構,提高經濟效益
藍山縣是傳統的茶葉産區,茶葉種植面積廣、品質高。2009年,基地通過土地流轉,承包荒地,開荒種茶,通過3年精耕細作,高起點、高标準的管理,基地每畝可生産價值10000多元的中高檔茶,縮短了生産周期,提高了林地經濟效益,2012年基地還牽頭組織成立了藍山縣茶葉協會、藍山縣茶業專業合作社,并與湖南三峰茶業有限責任公司合作,采取“基地+協會+合作社+公司+農戶”的形式建立了生産加工銷售網絡,形成了基地茶葉生産産業化和品牌化,優化了本地農業産業結構,促進了全縣農村經濟和諧健康發展。
二、引進推廣新技術、新品種,提供示範樣闆
近年來,基地先後從省茶葉研究所等科研機關引進龍井、白毫早、碧香早、福鼎大白、烏牛早等茶樹新品種10餘個,保留擴繁了傳統優良品種“藍山大葉苦茶”,免費向農民提供種苗,指導栽培管理,大大提高了農戶的種茶積極性和經濟效益。近年來基地技術人員在紫良瑤族鄉推廣了湘西茶樹良種“黃金茶”的擴繁育技術,有效地解決了黃金茶扡插繁殖困難的問題,每年育苗60萬株,成活率達到85%以上。該村除幹茶收入外,每年還新增茶苗收入20多萬元。針對農民生産中遇到的技術難題,基地有針對性地引進推廣了有機茶豐産栽培技術、大葉苦茶紅茶提香加工技術、茶花茶加工技術等6項先進實用的生産技術。通過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普及,示範基地的輻射帶動作用明顯增強,帶動了藍山縣竹管寺、土市、漿洞、紫良、大橋、大麻等周邊6個宜茶鄉鎮新增茶葉種植面積2.4萬畝,産生了較大的經濟、生态和社會效益。
三、通過典型帶動,擴大基地規模,促進産業發展
基地在自身發展的同時,還注重培養和利用鄉土科技人才,通過他們的傳、幫、帶,引導廣大農民群衆學科技,用科技,通過以點帶面,示範帶動藍山茶業上規模、上檔次,提高茶農管理水準,促進茶葉産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如百疊嶺村茶農李學欽,通過在基地多年的工作實踐掌握積累了過硬的種茶、制茶經驗,帶領火市辦事處40多戶茶農成立了茶業專業合作社,指導茶農改造老茶園,并參照百疊嶺模式有機茶标準管理茶園,使周邊茶農荒蕪多年的老茶園重新煥發生機,當年就生産出高檔的銀毫、毛尖茶,每畝産值達1.2萬元。群衆看到了科技帶來的實效,種植茶葉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僅火市辦事處幾年來就新增種植戶200多戶,2013年被評為“湖南省茶葉十強鄉鎮”,藍山縣被授予“2012年度全國十大生态産茶縣”榮譽稱号。
四、舉辦科普活動,提高農民科技素質
積極參加科協組織的科普活動周、全國科普日、科技三下鄉等科普活動,對農民進實用技術教育訓練。3年來先後在本縣太平鄉大洞村、紫良瑤族鄉桐村、聯村等宜茶鄉村進行技術教育訓練、講座20多次,教育訓練農民2000多人次,使他們熟練掌握了有機茶栽培管理技術,改進了加工工藝,增加了産品附加值,提高了産品科技含量。3年來共發放茶葉栽培管理及加工技術資料2萬份,解決生産管理技術難題30多個。
幾年來,示範基地通過舉辦專家技術講座、技術教育訓練班、進行現場指導、發放技術資料等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帶動農民自覺地學科技,用科技,使廣大茶農及部分群衆科技素質和專業技能得到顯著提高。目前,全縣茶農新技術和良種使用率、普及率均達90%以上,從事茶葉種植、加工、流通、銷售的人員達6000多人,人均年增加收入比當地其他農戶增加收入4000元,藍山茶葉産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許多貧困山區農民脫貧緻富,促進了藍山農村快速和諧發展。
【位址】
湖南省永州市藍山縣毛俊鎮
【開放時間】
全年開放
【适合人群】
全體公衆
【服務方式】
免費
【聯系電話】
0746-2222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