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蓝山县百叠岭有机茶基地,创建于2009年3月,位于蓝山县中部,以毛俊镇火市办事处百叠岭村为核心,涉及雷家岭、土市乡红石村,总面积9500亩,被认定为“湖南最大的100%自有高山有机茶基地”。6年来,在省、市、县各级科协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严格按照科普示范基地建设要求,不断加大科技、人才和资金投入,基地已发展成为集茶叶科研、良种繁育、种植加工、贮藏销售及生态旅游、休闲观光为一体的茶叶科普示范基地,2012年被省科技厅确定为“湖南省科技支撑项目基地”,2013年10月被省科协授予“省级科普示范基地”,显著的发挥了茶叶科普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一、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蓝山县是传统的茶叶产区,茶叶种植面积广、品质高。2009年,基地通过土地流转,承包荒地,开荒种茶,通过3年精耕细作,高起点、高标准的管理,基地每亩可生产价值10000多元的中高档茶,缩短了生产周期,提高了林地经济效益,2012年基地还牵头组织成立了蓝山县茶叶协会、蓝山县茶业专业合作社,并与湖南三峰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合作,采取“基地+协会+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形式建立了生产加工销售网络,形成了基地茶叶生产产业化和品牌化,优化了本地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了全县农村经济和谐健康发展。
二、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提供示范样板
近年来,基地先后从省茶叶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引进龙井、白毫早、碧香早、福鼎大白、乌牛早等茶树新品种10余个,保留扩繁了传统优良品种“蓝山大叶苦茶”,免费向农民提供种苗,指导栽培管理,大大提高了农户的种茶积极性和经济效益。近年来基地技术人员在紫良瑶族乡推广了湘西茶树良种“黄金茶”的扩繁育技术,有效地解决了黄金茶扦插繁殖困难的问题,每年育苗60万株,成活率达到85%以上。该村除干茶收入外,每年还新增茶苗收入20多万元。针对农民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基地有针对性地引进推广了有机茶丰产栽培技术、大叶苦茶红茶提香加工技术、茶花茶加工技术等6项先进实用的生产技术。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普及,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带动了蓝山县竹管寺、土市、浆洞、紫良、大桥、大麻等周边6个宜茶乡镇新增茶叶种植面积2.4万亩,产生了较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三、通过典型带动,扩大基地规模,促进产业发展
基地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还注重培养和利用乡土科技人才,通过他们的传、帮、带,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学科技,用科技,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带动蓝山茶业上规模、上档次,提高茶农管理水平,促进茶叶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如百叠岭村茶农李学钦,通过在基地多年的工作实践掌握积累了过硬的种茶、制茶经验,带领火市办事处40多户茶农成立了茶业专业合作社,指导茶农改造老茶园,并参照百叠岭模式有机茶标准管理茶园,使周边茶农荒芜多年的老茶园重新焕发生机,当年就生产出高档的银毫、毛尖茶,每亩产值达1.2万元。群众看到了科技带来的实效,种植茶叶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仅火市办事处几年来就新增种植户200多户,2013年被评为“湖南省茶叶十强乡镇”,蓝山县被授予“2012年度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荣誉称号。
四、举办科普活动,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积极参加科协组织的科普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科技三下乡等科普活动,对农民进实用技术培训。3年来先后在本县太平乡大洞村、紫良瑶族乡桐村、联村等宜茶乡村进行技术培训、讲座20多次,培训农民2000多人次,使他们熟练掌握了有机茶栽培管理技术,改进了加工工艺,增加了产品附加值,提高了产品科技含量。3年来共发放茶叶栽培管理及加工技术资料2万份,解决生产管理技术难题30多个。
几年来,示范基地通过举办专家技术讲座、技术培训班、进行现场指导、发放技术资料等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带动农民自觉地学科技,用科技,使广大茶农及部分群众科技素质和专业技能得到显著提高。目前,全县茶农新技术和良种使用率、普及率均达90%以上,从事茶叶种植、加工、流通、销售的人员达6000多人,人均年增加收入比当地其他农户增加收入4000元,蓝山茶叶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许多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促进了蓝山农村快速和谐发展。
【地址】
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毛俊镇
【开放时间】
全年开放
【适合人群】
全体公众
【服务方式】
免费
【联系电话】
0746-2222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