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萬5千尾光倒刺鲃放生回自然

大洋網訊 10月27日,記者在流溪河光倒刺鲃國家級水産種質資源保護區舉行的2016年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科普宣傳月暨第六期自然護理·廣州流溪河光倒刺鲃增殖放流活動現場見證了1萬5千尾光倒刺鲃的放生。随着從業人員的放生動作,光倒刺鲃遊入更廣闊的水域,回歸自然。

光倒刺鲃野生資源急需恢複

光倒刺鲃,俗稱鲣魚,鯉形目、鯉科、鲃亞科、倒刺鲃屬,是流溪河傳統名優經濟魚類,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具有較高的營養和藥用價值。而最近幾年,多家高校及科研機構進行資源調查,均難以捕獲野生親魚。據當地的村民反映,如今十多年前光倒刺鲃成群結對洄遊繁殖的景象已銷聲匿迹,能夠捕獲的光倒刺鲃少之又少。而根據2015年廣州市海洋與漁業自然保護區管理站調查結論顯示,流溪河保護區的光倒刺鲃資源量仍然有待恢複。

廣州市友誠養殖有限公司工程師王愛軍表示,光倒刺鲃有一百多年的曆史,由于七、八十年代的過度捕撈、惡性捕撈,使得該種魚瀕臨滅絕。而光倒刺鲃的經濟價值高,在八十年代,一條魚可換得五斤豬肉。

三年研究最終成功孕育光倒刺鲃

為恢複光倒刺鲃種群數量,保持其原有的生态特性,利用天然捕獲的原種親魚經人工繁殖出來的幼苗,投放到保護區水域中,是最有效的途徑之一。

王愛軍表示,公司3年前已經開始從流溪河沿岸收集親本,通過催産、人工授精等手段,最終成功孕育光倒刺鲃。在孕育的過程中,他碰到的最大難題就是該種親魚拿回後的産前技術處理和其他魚有一定的差別,經過三年的研究才最終突破。

廣州市海洋與漁業自然保護區管理站主任劉漢生說:“恢複的物種是本地物種。”通過收集流溪河親本,産卵孵化再放生,可達到保護光倒刺鲃本地種的目的。他還表示流溪河的光倒刺鲃和外地的光倒刺鲃是不一樣的。現有研究表明流溪河的光倒刺鲃的側線鱗比其他的光倒刺鲃要少,且該性狀已基本确認。

(廣報記者 鄧翼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