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鐘煜豪
著名馬克思主義法學家、法學教育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和新中國法理學的重要創始者、中國法學會“全國傑出資深法學家”、湖北省“荊楚社科名家”、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武漢大學人權研究院院長李龍先生,因病醫治無效,于2020年12月2日15時45分在武漢逝世,享年83歲。
李龍。武漢大學資料圖
12月2日,武漢大學官網釋出的《訃告》介紹,李龍先生于1937年1月24日出生于湖南省祁陽縣龔家坪鎮。1950年參軍入伍,參加抗美援朝戰争,從事醫療救護工作。1954年考入武漢大學法律系從事法律專業的學習和研究。在曆經坎坷、飽受磨難二十餘年後,于1980年就職于原黃石師範學院(現湖北師範大學)政教系,從事法學教育和科研工作,後任政教系主任。1988年就職于武漢大學法學院,1989年被聘為教授、博士生導師,1991年任武漢大學法學院副院長。1996年任武漢大學律師進修學院名譽院長。2000年受聘浙江大學法學院院長。2004年被遴選為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
李龍畢生從事法學教育和法學研究工作,曾兼任教育部“馬工程”重點教材審議委員會委員、教育部法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法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法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副會長、國際法律哲學與社會哲學協會中國分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會法學教育研究會副會長、國家“2011協同創新中心”認定工作專家和湖北省政協委員等職。李龍先生焚膏繼晷,筆耕不辍。20世紀80年代以來,共出版專著、教材40餘部,在《中國社會科學》《法學研究》《中國法學》及《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報刊上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數十篇被《新華文摘》等轉載。先後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等各類項目十餘項。獲國家級優秀成果獎一等獎三項、國家教委科研成果一等獎一項、教育部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兩項、司法部優秀教材一等獎一項、湖北省人民政府科研成果一等獎兩項。
早在20世紀50年代,李龍先生就積極參與新中國法治建設,在《人民日報》上發表重要文章。後來雖曆經坎坷,但李龍先生對黨和國家的民主與法治事業癡心不改、無限忠誠,曾先後應有關部門的邀請參與“八二憲法”及其後續的三次修改讨論,提出許多極富見地的立憲、修憲意見;1995至2000年,擔任湖北省法律顧問組組長,對當時的許多重要法規都參加過讨論審議并提出修改意見。在20世紀80年代,李龍先生成為一名兼職律師,後又參與珞珈律師事務所的建立并任律所主任,籌備群組建武漢大學律師進修學院,并任院長。李龍先生承辦了許多大案要案,為許多犯罪嫌疑人作了成功的無罪辯護,“先後從黃泉路上拽回了14條人命”,被譽為俠客律師、俠義教授。同時,李龍先生也是最早探索公益法律發展的學者之一,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發表了《公益法簡論》一文。正是在李龍先生的帶領和引導之下,武漢大學先後創設了武漢大學法律援助中心、武漢大學公益與發展法律研究中心、武漢大學人權研究院等平台,積極投身社會公益,關愛弱勢群體,為社會和諧穩定、公平正義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武漢大學李龍先生治喪委員會指出,李龍先生自20世紀50年代與武漢大學結緣,後又于武漢大學執教半個多世紀,作為中國法治建設和法學發展的見證者和參與者,以一代學術大師的身份向我們诠釋了一位馬克思主義法學家的曆史擔當。“筚路藍縷,以啟山林”,懷着對國家發展與民族命運的深情厚意與神聖使命,李龍先生将一生都奉獻給了所鐘愛的法學教育和研究事業,“研究中國問題,寫中國文章”,始終為推進中國的法治程序而不懈努力。其人其學,将是我們後輩學人努力奮鬥的不竭動力。如今,巨星隕落,珞珈草木含悲、東湖湖水嗚咽,中國法學界和教育界痛失了一代學術宗師,武漢大學痛失了一位可敬可愛的長者和導師。
責任編輯:王俊
校對:丁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