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隋炀帝楊廣曾在張掖舉辦“萬國大會”,張掖為何這麼重要?

作者:翻譯看世界

我國有很多“姓張”的城市,比如湖南張家界、江蘇(蘇州)張家港、河北張家口、甘肅(天水)張家川。也有人說甘肅張掖也“姓張”,這其實是誤會。以上四個城市的地名由來都與張姓有關,張掖卻沒有。

隋炀帝楊廣曾在張掖舉辦“萬國大會”,張掖為何這麼重要?

咱們看甘肅省的地圖,形狀就像一隻杠鈴,兩頭寬中間狹,張掖就位于這個中間位置。張掖南部是青藏高原的北緣祁連山,張掖北部隔着台黎山、龍甫山是巴丹吉林沙漠,可以說張掖是青藏高原與内蒙古高原的緩沖地帶。從行政區劃上,張掖介于青海省與内蒙古之間,西北接甘肅省面積最大的酒泉市,東南接甘肅省金昌市和武威市。

張掖有個大名鼎鼎的别稱——金張掖,因為張掖的地理位置實在太特殊了。匈奴是西漢的心腹大患,漢武帝要解決匈奴問題,必須要和西域各國取得聯系,以鉗制匈奴。如果要實作這個目的,必須奪得河西走廊。霍去病率部大破匈奴奪得河西走廊後,漢朝在此設酒泉、敦煌、張掖、武威四郡。

隋炀帝楊廣曾在張掖舉辦“萬國大會”,張掖為何這麼重要?

如果把漢朝(包括東漢)的疆域比喻成一個人的話,中原地區就是這個人的身子,西域則是拳頭,河西四郡則是連接配接身子和拳頭的胳膊。而張掖呢,就相當胳膊肘。在河西四郡中,位于東南的武威與中原地區直接相連,位于西北的酒泉和敦煌二郡與西域直接相連,張掖則是處在漢王朝疆域最狹長的位置,又是聯系西域(酒泉、敦煌二郡)和中原(武威)的必經之地。古人稱張掖“居夷漢之要沖,扼河西之咽喉,金城之湯池。”

張掖為什麼叫張掖呢?這與張姓确實沒關系,這地名是漢武帝給起的。漢武帝認為此地連通中原與西域,“張國臂掖,以通西域。”是以取名為張掖,這裡的“張”是伸開的意思。

隋炀帝楊廣曾在張掖舉辦“萬國大會”,張掖為何這麼重要?

自漢朝之後,各個大型王朝的疆域形狀和漢朝差不多,尤其是唐朝,幾乎就是漢朝的翻版。唐朝對西域的重視程度是非常高的,而要控制西域,不走張掖是幾乎不可能的。唐朝有一點和漢朝不同,漢朝時的青藏高原沒有強大的勢力,但唐朝時的青藏高原有強大的吐蕃,這給唐朝控制西域制造了巨大的壓力。是以唐朝對張掖的重視和控制,在某種程度上講可能要稍強于漢朝。

張掖在唐朝稱為甘州。你是不是覺得“甘”字很熟悉呢,這和甘肅省是有直接關系的。甘肅是甘州和肅州的合稱,肅州是現在的酒泉,甘州就是張掖。張掖稱甘州不在唐朝,而是南北朝後期的西魏。甘肅省之是以簡稱甘,這和張掖(甘州)在元朝當過甘肅行省的省會有關。

隋炀帝楊廣曾在張掖舉辦“萬國大會”,張掖為何這麼重要?

之是以叫甘州,也是有來曆的。張掖郡有一眼泉水,其味甚甘甜,人們喝了水之後,覺得張掖改稱甘州是很有必要。公元554年,控制西魏的宇文泰下令将張掖郡改稱甘州。宋詞中有一個著名詞牌叫做《八聲甘州》,簡稱《甘州》,就源于張掖。《八聲甘州》最有名的一阕詞,當屬北宋柳永的那首,詞略雲:“對潇潇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争知我,倚欄杆處,正恁凝愁!”此詞影響之大,不必多言。

隋炀帝楊廣曾在張掖舉辦“萬國大會”,張掖為何這麼重要?

由于處在中原與西域交通的必經之地,張掖除了是軍事重鎮,還是商貿重鎮。這裡需要提到一個人,就是隋炀帝楊廣。有人評價楊廣罪在當代,功在千秋,這話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比如楊廣修建大運河。實際上,楊廣還曾經來過張掖。楊廣有雄心壯志,想效仿漢武帝開通西域。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楊廣決定西巡,時間是大業五年(公元609年)三月。楊廣大駕西行來到張掖,在張掖住了六天。随後,楊廣在張掖附近的焉支山下,舉辦了“萬國大會”,相當于廣交會。中原和西域以及其他地方的客商來到這裡,互通有無。

隋炀帝楊廣曾在張掖舉辦“萬國大會”,張掖為何這麼重要?

圖-航拍張掖濕地公園蘆水灣

這次“萬國大會”,隋朝開辟疆土數千裡,皆西域各國所獻,隋朝設西海郡、河源等郡,在今青海湖附近。通過在張掖附近舉辦的這次大會,隋朝在國際上的聲譽達到頂點,堪稱是萬國來朝。隻可惜楊廣的攤子鋪得太大,最終國破家亡。但是,這次張掖之會卻讓張掖在國際上聲名大顯,這對張掖未來的發展是大有益處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