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靈與肉》:“物欲橫流的享樂主義”撞擊“傳統樸實的信仰倫理”一、留與走二、父與子三、土與洋四、善與欲五、小結

《靈與肉》:“物欲橫流的享樂主義”撞擊“傳統樸實的信仰倫理”一、留與走二、父與子三、土與洋四、善與欲五、小結

文 | 雪憶柔

有一部分作家,我們總能在他的作品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白先勇擅長寫同性,這是他自己的取向決定的

張愛玲樂于寫情感,這是緣于她對愛情和婚姻的獨特見解。

張賢亮的作品則多半與一個特殊的時代相關聯,這個時期出現了太多的“傷痕文學”作家,他便是其中一個。

唯一不同的是,在張賢亮的文字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一種哲思,還有一種積極向上的狀态,反而讓他在衆多作家中脫穎而出,也讓他的作品經住了時間的考驗。

《靈與肉》:“物欲橫流的享樂主義”撞擊“傳統樸實的信仰倫理”一、留與走二、父與子三、土與洋四、善與欲五、小結

《靈與肉》是獨具張賢亮文學标簽的作品,我們感受到了人性的美醜,也看到了心靈的掙紮。面對大千世界的萬般誘惑,能夠守住初心何其不易。一邊是貧窮滋養的夢想,一邊是物質灌溉的生活,如果是你,該如何選擇呢?讓我們看看《靈與肉》給出的答案。

《靈與肉》:“物欲橫流的享樂主義”撞擊“傳統樸實的信仰倫理”一、留與走二、父與子三、土與洋四、善與欲五、小結

《靈與肉》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許靈均出生于一個富貴的家庭,父親是美國留學生,母親是地主家的小姐,然而豐盈的物質生活并沒有讓這個家庭充滿溫暖。

一個摩挲麻将多于愛撫兒子的母親,一個脾氣暴躁性格陰郁的父親,一個處于無休無止争吵的家庭,這就是許靈均對“家”的概念。

11歲的許靈均向來不是父母關心的對象,在父親攜着外室去了美國之後,母親驚愕之餘大病不起,不久便離開了人世。

《靈與肉》:“物欲橫流的享樂主義”撞擊“傳統樸實的信仰倫理”一、留與走二、父與子三、土與洋四、善與欲五、小結

少年許靈均靠着國家和人民的資助上了學,在“十年浩劫”時因為有個出國的父親,而被打成“右派”,送到了偏僻的農場接受勞動改造。後來,他成為了一名放牧員。

就在許靈均莫名其妙地娶了妻子秀芝,生下了女兒清清後,他的父親從美國回來了,想要接許靈均一家三口出國。

一邊是遍地黃金的美國,一邊是一貧如洗的家園,在物質和精神、享樂和信仰之間,許靈均毫不猶豫地放棄了父親的誘惑,最終回歸到了貧瘠的土地。

《靈與肉》:“物欲橫流的享樂主義”撞擊“傳統樸實的信仰倫理”一、留與走二、父與子三、土與洋四、善與欲五、小結

《靈與肉》的結構很簡單,故事也很單一,讀罷卻給人一種赤誠的感動。很多人了解它大概緣于那部出了名了電影:《牧馬人》,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這部電影充實了劇情。然而相較之下,原著的文字始終都更具備打動人心的力量。

《靈與肉》:“物欲橫流的享樂主義”撞擊“傳統樸實的信仰倫理”一、留與走二、父與子三、土與洋四、善與欲五、小結

故事設定在80年代初,此時的許靈均已經是一個成家立業的男人了。原生家庭對他的傷痕、命運帶給他的不公,讓他成為了一個寡言之人。是以,在許父開門見山地提出帶他離開的想法後,許靈均并沒有很快答應。在他對往事的幾番回味之後,反而更堅定了留下的信念。

盡管是父子,有着相似的眉眼,然而思想境界卻大相徑庭。許父是個精緻的男人,一絲不亂的白發,光潔幹淨的指甲,金質的打火機和鑲鑽的領針,他所有的裝束都在昭示着自己的高貴身份。相較之下,許靈均的樸實與之格格不入。在巨大的物質反差下,許靈均絲毫未曾動搖的決心也顯得如此珍貴。

《靈與肉》:“物欲橫流的享樂主義”撞擊“傳統樸實的信仰倫理”一、留與走二、父與子三、土與洋四、善與欲五、小結

“任何人都抵禦不了享樂的誘惑”,這是許父的名言。在資本主義的浸潤下,金錢成了籌碼,而此時的大洋彼岸正是沉浸在“美國夢”的編織之下。是以,許父堅定地認為,吃了很多苦的兒子勢必會感召到金錢的力量,他也絕不會虛度此行。

然而,那些在許父眼中的苦難,反而成為了許靈均的渡口。“唯其有痛苦,幸福才更顯出它的價值”,這是許靈均近四十年的人生感悟。

《靈與肉》:“物欲橫流的享樂主義”撞擊“傳統樸實的信仰倫理”一、留與走二、父與子三、土與洋四、善與欲五、小結

在勞動的改造下,許靈均沒有怨言,當然也沒有麻木,因為他更多的是感受着生活的陽光面,而忽略了陰暗處。“不勞而獲”顯然不适于勞動人民,通過雙手創造的幸福,才更讓人有踏實的滿足。

許父希望許靈均出國,或許是内心的補償和歉疚,而許靈均選擇拒絕的目的卻格外單純。從裡到外,物質豐富内心貧瘠的許父,生活貧寒内心豐盈的許靈均,這對父子的鮮明對比,其實是一個時代的糾結,更是兩種制度的交鋒。

《靈與肉》:“物欲橫流的享樂主義”撞擊“傳統樸實的信仰倫理”一、留與走二、父與子三、土與洋四、善與欲五、小結

許靈均和秀芝的婚姻結合非常的荒唐,是“偶然性的排列組合”,我們可以将其稱之為時代的産物。

當許父的時髦秘書密司宋請許靈均講述下自己的羅曼史時,許靈均隻一句話就讓衆人啞口無言。

《靈與肉》:“物欲橫流的享樂主義”撞擊“傳統樸實的信仰倫理”一、留與走二、父與子三、土與洋四、善與欲五、小結

許靈均說:“我們結婚之前我甚至都不認識她。”

顯然,早已西化的許父和密司宋都不能了解這種情況,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這種形式的婚姻是那個時代的常态。

一日,隊裡的人問三十四、五的許靈均“要老婆不要”,許靈均玩笑似地答應着“要”,晚上果然就有人将大隊的證明和一個女人送到了許靈均面前,這個女人就是秀芝。

《靈與肉》:“物欲橫流的享樂主義”撞擊“傳統樸實的信仰倫理”一、留與走二、父與子三、土與洋四、善與欲五、小結

先結婚後培養感情,這是一個時代的特色。幸運的夫妻可以磨合成一家人,不幸的情侶隻能任憑歲月拉寬固有的鴻溝。

秀芝的樸實、明理,讓她和踏實、善良的許靈均的小家庭變得穩固,她的出現撫慰了許靈均所遭受的過往傷痛。

相較之下,美麗、時髦、開放的密司宋卻是另一個國度的人。密司宋代表的是受過洋墨水熏陶的一類人,而平凡、土氣、宜家的秀芝則代表了更廣大的勞動婦女形象。

《靈與肉》:“物欲橫流的享樂主義”撞擊“傳統樸實的信仰倫理”一、留與走二、父與子三、土與洋四、善與欲五、小結

在許父的眼中,“婚姻是條約和義務”,而在許靈均的認知裡,婚姻更是相守的責任。妻與女,同這片土地成為了許靈均難以放棄的割舍。

是以,靈與肉的碰撞不止是物質世界的沖突,更是精神世界的抉擇。是對享樂主義的克制,更是對肉體欲望的放棄。

《靈與肉》:“物欲橫流的享樂主義”撞擊“傳統樸實的信仰倫理”一、留與走二、父與子三、土與洋四、善與欲五、小結

除了妻女和眷戀的土地,還有許靈均的一份責任心,讓他在巨大的誘惑面前選擇了忠于内心。

去掉“右派”的帽子後,許靈均又變回了教書先生。在他離開家鄉去見許父時,學生們以為自己的老師再也不會回來了,而許靈均卻從未忘記娃娃的爹娘将孩子交給他時的殷殷囑托。

《靈與肉》:“物欲橫流的享樂主義”撞擊“傳統樸實的信仰倫理”一、留與走二、父與子三、土與洋四、善與欲五、小結

以一己之力改變一個群體,讓平凡的許靈均變得偉岸高尚。這不禁讓人想到劉慈欣的《鄉村教師》,改變貧窮唯有學習,貧困雖肉眼可見的,知識的力量卻是無窮的。

在張賢亮的筆下,平凡的勞動生活充滿着詩意的美感,而這種腳踏實地也成為了許靈均的安全感。

《靈與肉》:“物欲橫流的享樂主義”撞擊“傳統樸實的信仰倫理”一、留與走二、父與子三、土與洋四、善與欲五、小結

幸運的是,在許靈均人生的低谷期,他遇見的是最樸實善良的勞動人民,這讓他融入其中也不覺得孤獨,且從未受到排擠。這樣的溫暖,也成為了日後他對物質誘惑放棄的根本原因。

是以,從深層次來看,許靈均不僅是在物質與精神之間做選擇,更多的則是對兩種制度的權衡。選擇留下,不僅是為了圓夢,更是對祖國的忠誠。

《靈與肉》:“物欲橫流的享樂主義”撞擊“傳統樸實的信仰倫理”一、留與走二、父與子三、土與洋四、善與欲五、小結

我們可以想象,這樣一部作品在80年代帶給人們的沖擊和鼓舞。平凡之中醞釀偉大,這不僅是許靈均個人,更是廣大小人物的選擇。

有太多人經得起槍林彈雨,最終卻敗給糖衣炮彈。面對優渥的物質條件,更多人想到的是肉體的滿足,而放棄了靈魂的尊貴。

故事的最後,許靈均一路颠簸下了汽車後,看見孩子們的身影由遠及近,歡呼聲由虛變實。他的回歸,顯然是個意料之外的驚喜。

《靈與肉》:“物欲橫流的享樂主義”撞擊“傳統樸實的信仰倫理”一、留與走二、父與子三、土與洋四、善與欲五、小結

這一刻,許靈均想起了家中的妻,而我們仿佛也明白了人生的真谛:彼此依戀最長久,雙向標明才有意義。世界上最好的心理醫生是盜不走的時間和換不走的戀人,若我向你奔赴而來,你就是星辰大海。

*本文所列圖檔節選自改編于《靈與肉》的電影《牧馬人》,電影與原著内容有差别,請不要混淆哦!

《靈與肉》:“物欲橫流的享樂主義”撞擊“傳統樸實的信仰倫理”一、留與走二、父與子三、土與洋四、善與欲五、小結

作者:雪憶柔

心中有點墨 故事藏山河

文字是墜入凡間的精靈

靈魂唯有在書海中方能自由

願我的文字可以溫暖你

《靈與肉》:“物欲橫流的享樂主義”撞擊“傳統樸實的信仰倫理”一、留與走二、父與子三、土與洋四、善與欲五、小結

繼續閱讀